邓子恢(1896—1972年),又名绍箕,福建龙岩人,闽西苏区的创始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担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他为探索我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道路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农村变革的先驱和开拓者”。
他是中央苏区首任财政部长,手握红军“钱袋子”,却艰苦朴素,节俭度日;他是新中国农村工作部部长,情系农业和农村,始终勤政廉洁,实事求是。
邓子恢(第一排左一)与家人合影 来源:福建纪检监察微信公众号
公车使用的“三重自律”
据邓子恢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国家有配给邓子恢汽车,但是对家人严格约束,不准夫人、子女轻易动用配车和不得使用共用汽油。甚至是1971年他重病之际,女儿邓小梅来京探望,也得自行解决交通问题。他希望子女凡事自立自为,一生未有例外。
更值得一提的,邓子恢从中南局调到北京时,带了一辆汽车赴任,当国务院配给他一部吉斯轿车后,旧车随即上交。1958年,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又给他配了一辆红旗轿车,他随即把轿车交给了部机关公用 。
邓子恢故居 来源:福建纪检监察微信公众号
一件洗得发白的旧棉袄和一双毛窝鞋
邓子恢一生保持纯朴的本色,不讲究吃穿,节俭度日。平时严格约束家属子女,不滥用手中权力为家人谋利。
在淮北,时任新四军四师政委、中共淮北区党委书记邓子恢舍不得让供给部给他做鞋做新棉衣,天冷时总是穿一件洗得发白的旧棉袄,脚上穿着一双贫穷人家用苇穗编成、填了麦秸、緔上木底的毛窝鞋。
解放战争期间,在蒋介石国民党军重点进攻下,40万军政人员涌入山东渤海解放区。渤海解放区财政十分困难,邓子恢作为华东局后方指挥机关的主要负责人,号召大家厉行节约,反对贪污浪费。邓子恢不搞特殊化,不谋个人私利,家里日常生活均是粗茶淡饭,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
邓子恢给秘书的回信
在省博物馆展示的《邓子恢写给鲁亚夫的信原件》 东南网记者 吴静 摄
1969 年,正值 “文化大革命” 动乱时期,邓子恢被诬陷为 “刘少奇反党集团” 的重要成员,受到冲击和批判。曾长期担任邓子恢秘书的鲁亚夫,在调往河南工作期间,十分担忧他的身体和处境。因此,他费了不少周折,才在城外的一个小药店里买到了一些黄芪,和爱人细心挑选出品质好的,晾晒后包裹严实寄往北京。
但是,三天后,鲁亚夫却收到了邓子恢的亲笔回信。信中除了感谢之言外,还提到 “以后不必再买,已买十一两价款多少,望函告,以便汇款奉还”,展现了邓子恢作为共产党员的原则和高尚情操。
东南网综合自福建纪检监察微信公众号、新罗tv微信公众号、福建档案微信公众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