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圆满收官:在高原,看得见大海

2025-07-10 07:40:20 作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一千零九十多个日夜奔忙雪域高原,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圆满收官——

在高原,看得见大海

东南网7月1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阮锡桂 肖榕 昌都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志雄)

向云端,向高原。

2022年7月15日,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131名干部人才从东海之滨跨越3300公里来到西藏昌都。

在西藏,流传着“阿里最远,那曲最高,昌都最险”的说法。昌都的险藏在地球的褶皱里,横断山脉与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的激流切割出一片山高路遥的险境。三年来,援藏干部人才在茶马古道残存的骡马蹄印中,以浪的坚韧劈开群山阻隔,以潮的执着润泽雪域高原。

用“福建所能”回应“昌都所需”。三年来,实施规划内项目33项,到位资金5.32亿元;计划外项目308个,到位资金4.43亿元,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十四五”阶段性考核中综合绩效评价获得优秀等次,福建援藏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你们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这个事情必须一茬接一茬、一代接着一代干下去。”

去年9月,福建党政代表团赴昌都考察。省委书记周祖翼提出,要把“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等福建的优良作风带到受援地,坚持把他乡当家乡、把援藏当事业,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援藏各项工作。

伴随一年又一年牧草返绿,一笔笔援藏资金、一个个重大项目、一项项民生工程、一次次交心交融给藏东高原带来海的气息,也架起了一座跨越山海的“连心桥”。

民生为本,提升幸福感

昌都卡若区通夏村,昌都市妇幼保健院依偎在达玛拉山脚。蓝天白云下,红白相间的建筑颇为壮观。

达玛拉,藏语是“杜鹃花”的意思。每年五六月,山上都会如期盛开各色各样的高山杜鹃,仿佛是一场亘古不变的约定。

作为福建援藏单体投入最大的项目,福建先后投入1.1亿元援藏资金。医院建成了,设备有了,更需要人才和技术的支撑。

聚焦昌都民生所急,福建从医疗、教育等领域入手,集中力量开展“组团式”人才援藏、智力援藏。在这所医院里,活跃着11人的“小组团”援藏队伍,这些专家大多来自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省立医院等三甲医院。

谈及过往,副院长兼病理科主任、福建省第十批援藏专技人才吴雪晶说:“刚到昌都时,当地医疗人才极度紧缺,病历写得不规范,就连许多先进设备都不会操作,更别提稍微复杂一些的手术了。”病理科是昌都市唯一一家支持自行检测并签发宫颈癌报告的病理实验室,这让原本一年半前就可以回家的吴雪晶选择了续援。她说,在一年半的时间内,能做的东西有限,所以就想着趁热打铁。

和吴雪晶一样,叶清兰、邓丽勇、邓婕都选择“趁热打铁”。去年3月,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完成45名专技人员中期轮换相关工作,其中33人继续留任。

在医疗援藏专技人才的帮扶下,昌都市妇幼保健院先后建成妇女“两癌”筛查中心、妇产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新生儿筛查中心等5大中心,恢复了停止6年的住院分娩服务,开展各类新技术、新项目。

据昌都市卫健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医疗卫生组组长缪长安介绍,我省援藏医疗专业技术人才的平均年龄在工作队中是最小的,只有38.6岁。恰恰是这批年轻人,实现了“大骨节病”“包虫病”“多指畸形”动态清零,成功实施全区“首例手术”20余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00余项。

昌都不仅要圆“健康梦”,还要圆“教育梦”。

在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中,平均年龄48岁的教育援藏团队是最大的。在他们中间,傅玉香的援藏时间长达7年。作为第八、九批援藏老师,2022年,傅玉香踏上第三次援藏征途,“我要做的事情还远远没达到。在新的雪山面前,不去一步一步接近它,你如何知道它的巍峨雄伟”。在昌都卡若二中,傅玉香手里的一个地球仪、一张世界地图,打开了孩子们新的世界。

福建对口支援的卡若二中已经连续6年在西藏班录取人数中位居榜首。同时,福建省援藏工作队通过充分发挥“组团式”作用,开展县域送教送培、赴闽跟岗培训、云课堂云教研,福建的经验、智慧、标准如海浪般层层推进,教育援藏的半径在不断扩大。

昌都市教育局副局长、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教育文化组组长陈鹏程认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援藏不是单纯的物质上给予,而是一届接着一届干,搭建一座座西藏与内地交流的桥梁,为每一个离太阳最近的孩子打开一扇扇梦想的窗户”。

风从海上来。更多的昌都人如今既能触摸雪山的巍峨,也能聆听大海的涛声。他们收获的不仅是更开阔的眼界、更多元的选择,还有更丰富的人生。

产业为重,唱响协奏曲

在左贡县,一粒核桃有了更丰富的人生。

怒江穿流而过的左贡县,群山环抱,层峦叠嶂间,一片片挺拔生长的核桃林随处可见。这里的10个乡镇中,有7个乡镇出产核桃,然而由于山高谷深,加之是皮厚仁少的山核桃品种,想要卖出去并不容易。

如何将山核桃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这是对口支援左贡县以来,福建省援藏工作队厦门工作组历批干部人才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先后6次邀请专家反复论证研究之后,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厦门工作组最终确定把生产山核桃油作为发展方向,让滞销的核桃“流淌”起来。

核桃油被命名为“山海一鹭”。福建省援藏工作队厦门工作组倾囊相授:投入援藏资金4000万元建成夯达产业园,成立旺达食品加工厂,引入厦门建发进行合作,通过厦门工会消费帮扶市场牵引,推动核桃油从高原走向内地。

发展的背后,是理念的潮涌。左贡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厦门工作组组长柯海涛说:“通过导入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资源,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型,帮左贡培养了一批管理、技术人才,留下了一个实实在在、带不走的产业。”目前,旺达食品加工厂年产值近2000万元,占全县工业产值一半以上。

其实,昌都并不乏优势资源,如何把它用好、用活,从而发展特色经济,福建援藏干部人才锚定的方向是从单向支援向双向合作转变。这不再是一方给予、一方接受的单程航道,而是如潮汐般往复的双向奔赴,让供需两端在时代的浪潮中实现双赢。

在洛隆县俄西乡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福昌香业公司的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加紧生产。该公司负责人刘晓静说:“要是没有福建省援藏工作队帮忙对接永春技术资源,搭建电商销售平台,产品不会这么受欢迎。现在订单越来越多,日子更有盼头了。”今年4月,该公司生产的永春香与藏香融合的“福康巴”新式藏香连续“登陆”东方甄选,“小作坊”成为“大爆款”。

曾经,藏香因产品质量不一、品牌力不足、市场拓展受限、规模效应不强、富农能力不足等问题,香气难出雪域。与昌都相隔几千里之外的永春,一根香却“点燃”了百亿产业。在洛隆县委常委、副县长,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干部林康看来,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藏香和永春香在产业发展上具有高契合度。

从永春到藏地,这同样是山海之间的一次牵手。如今,洛隆县建成了标准示范型藏香生产基地。

三年来,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化支援,持续探索“福建企业+昌都资源”“福建市场+昌都产品”等产业促就业的路径,形成了一支藏香、一瓶核桃油、一只林麝等“十个一”援藏产业布局,带动就业人数近万人;推动昌都农特产品走出西藏,借助福建各类展会平台,实现产品销售额超2800万元;在福建设立9个昌都农特产品展销平台,打造提升23个特色产品品牌,推动受援地特色产品实现销售额6000万元。

除了党政机关主导和援藏资金支持的项目外,越来越多民间力量、民营企业如百川归海般“入局”。

在昌都市卡若区通夏村有一条闽昌街,道路一侧是昌都市福建商会会长黄进来投资9000万元建成的佳博家居物流园,目前市场商户总体创收近6000万元。

协作共赢的蓝海正在开启。据黄进来介绍,商会成立于2018年,会员单位已经从最初的十来家发展到89家,“有了援藏队,我们更愿意到昌都共享发展机遇、服务当地社会,为促进闽昌交流合作搭建平台”。

互鉴交融,共绘同心圆

2019年1月,出身于昌都唐卡世家的仁青郎加创作出第一幅唐卡漆画作品《指小路尊者》,让漆艺与唐卡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实现历史性跨界融合。

近年来,小路变成了大路。在省第八、九、十批援藏工作队的持续支持下,唐卡漆画在昌都市迅速成长。目前,昌都市已经成立了唐卡漆画艺术协会,形成唐卡漆画基地1个、工作室4个,解决就业人数近百人。

去年底,作为福州援藏3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八宿县非遗暨唐卡漆画展亮相榕城。参展工艺师代表扎西嘎松认为,漆画唐卡是西藏唐卡和福建漆画艺术不期而遇、相得益彰开出的闽藏艺术之花。

在时光的潮涌中,闽昌两地人民如浪花与礁石般相依,通过不断的交流交往交融,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相融,谱写出大海般深沉的情谊。

5月14日,向巴玉珍跟着左贡县艺术团来到厦门参加以“康巴文化快闪”为主题的多场演出。当雪域高原的鼓点撞上海滨城市的浪潮,向巴玉珍说:“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交流,让西藏的文化和滨海的文化相互交融,互相学习。”

统计数据显示,三年来,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累计创建11个“三交”品牌,开展“探寻八闽文化、追寻总书记福建足迹”“闽藏一家亲、红领巾爱祖国”“中华民族一家亲、闽昌妇女心连心”等主题交流活动;累计组织中小学生、妇女代表、宗教界代表人士、乡村振兴专干等基层群体71批1921人次赴闽开展交流;推动152名西藏籍高校毕业生赴区外就业创业,“闽藏一家亲”更加深入人心。

不断创新援藏思路、拓宽援藏广度、细化援藏精度,福建援藏工作用点滴行动诠释着“革命理想高于天”。昌都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领队吕国健说:“拼搏奋斗的精神已经融入每个援藏干部人才的骨子里。三年援藏不仅仅是一项工作任务,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历程。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将继续发扬和践行援藏精神,像格桑花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临行挥手两依依。

6月29日,边坝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边坝工作组组长林福泉又一次来到边坝县第一小学。马上就要离开了,他有点放心不下。

今年3月,总投资4530万元的新校区改扩建项目竣工,涵盖新建教学楼、男生宿舍、澡堂、食堂及附属配套设施。学校的一角还在动工,女生们也将在不久之后告别拥挤的板房,住进全新的宿舍。

“孩子们不用再两个人睡一张床,不用再排队两个小时才能吃上饭;学校不会再有老鼠窜来窜去,不会再有污水横流……”边坝县第一小学校长昌王斯满边走边说。蹚过积水,走进食堂前,她在台阶上用力蹭了蹭鞋底。

道别时刻,昌王斯满紧紧握住林福泉的手不肯松开:“林副书记,走的时候一定要打个电话。”这样的场景,一次次发生在援藏干部期满返程时。

只是他乡已成故乡。

在洛隆县委、县政府大院里,硕大的月季花娇艳欲滴。“高原日照强烈,月季花比老家大得多。”福建省第十批援藏人才周煌斌不停拍照,他说,“三年后我还会再来,到时川藏铁路通车,洛隆一定又变了模样。”

“天路漫漫,千回百转,只为与你相见……”昌都市委副秘书长、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综合组组长李文新与昌都作曲家洛松尼玛合作,深情写下《昌都情》。

归程亦是起点。

在东海之滨,福建省第十一批援藏工作队已经收拾行囊,奔赴雪域高原续写无悔答卷。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