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助力海洋强国建设,7月5日至8日,福建师范大学“渔你同行·乡约未来”实践队赴泉州市丰泽区开展为期4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支由来自6个不同学院7个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依托跨专业优势,通过展馆参访、实地考察、座谈交流、深度访谈、问卷调研等多种形式,深入探索海洋文化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在千年渔村中上了一堂生动的“海洋强国”大思政课。
溯源海丝文脉,筑牢认知根基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实践队首站探访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在这里,队员们系统了解了闽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深厚历史,真正读懂了泉州“向海而生、因海而兴”的基因密码,为后续更好地理解蟳埔民俗文化村的文化根基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与认知基础。
在与三位蟳埔女习俗非遗传承人的交谈中,实践队详细记录了服饰、簪花围、金银头饰等传统技艺的细节与价值。这些访谈不仅让队员们感受到了蟳埔文化的独特审美价值和精神内涵,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其在当代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现实瓶颈。
深耕社区调研,聆听多维声音
深入基层,方能触摸真实。实践队实地深入蟳埔民俗文化村。在蟳埔党支部社区副书记庄群的带领下,队员们探访了承载厚重历史的蚵壳厝、顺济宫等核心文化地标,直观感受蟳埔独特的人文风貌。通过入户访问居民、向游客发放问卷,广泛收集了不同群体对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与反馈,力求掌握真实的社情民意。这种深入一线的调研方式,为团队后续思考提供了多角度的现实依据。
对话政府企业,把脉产业现状
转向宏观,聚焦实践真知。在丰泽区融媒体中心,实践队与区文化馆副馆长许哲宗、区文旅局相关业务负责人等进行座谈。座谈围绕项目管理、品牌推广、资源整合、市场运营、数字赋能五大关键维度展开,队员们详细了解了丰泽区在推动蟳埔民俗文化村“海洋+文旅”融合方面的政策措施、实践经验与未来构想,深化了实践队对蟳埔民俗文化村文旅产业顶层设计与政策环境的理解。
带着座谈的思考,队员们深入产业一线。在剖析海鲜店铺的产销链条、倾听老渔民对渔业资源变化、休渔政策影响及民生改善的看法中,精准把握传统业态现状;同时,通过考察当地特色咖啡厅、写真店及文创店等新兴业态的融合策略,探索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市场价值的创新路径。
共谋发展新篇,探寻融合路径
实践收官之日,在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陈凤娣副教授、辅导员陈天来的指导下,实践队与蟳埔民俗文化村保护提升指挥部、东海街道及社区干部代表举行了座谈交流,更深入地了解蟳埔村的整体发展规划、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产业升级方向等核心,队员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当地发展蓝图与实施路径的认识。基于座谈交流中形成的思考,实践队综合多学科视角,提出以下具体建议:一方面,要继续深入挖掘海洋文化价值,创新打造“海洋文化沉浸式体验”模式。另一方面,积极与现有文旅空间展开合作,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推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不断拓展文化产业链,让海洋文化以新颖、多元的方式融入大众生活。
青春聚力蓝海,知行合一担当
四天的密集调研,行程充实,收获丰硕。福建师范大学“渔你同行·乡约未来”实践队,在这堂行走于泉州湾畔的“大思政课”中,不仅深化了对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领悟,提升了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能力,更坚定了将青春智慧融入时代浪潮的决心。未来,他们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继续深化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努力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推动蟳埔乃至更多滨海地区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青春动能,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壮阔航程中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奋进篇章。
供稿/黄雨珊 摄影/林钰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