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仙游描金彩绘:刻线填彩间,透出东方美学筋骨
www.fjsen.com 2025-07-10 10:09:05 郑志忠 来源:东南网

image.png

礼耕堂作品——仿古做旧屏风《富贵寿考》(资料图片)

image.png

傅振武介绍自己的仿古作品。

核心提示

如木兰溪水般,仙游传统工艺孕育千年、绵延流淌。作为一种髹漆艺术装饰,描金彩绘艺术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项技艺的源头,可追溯到唐宋梵钟回荡的年代。至清末民初,傅家先祖傅丽甲吸收融汇众家所长,将技艺推至鼎盛。他的作品流传于全国各地的官家府第、寺庙宫祠、民间家居。

如今,仙游礼耕堂描金彩绘技艺已传至第六代。传人之一傅振武承袭家族艺脉,却又不墨守成规。他坦言:“传统描金彩绘用料考究、工序烦琐,年轻人望而却步。若不创新,这‘千文万华’的绝活恐成绝响。”为此,他潜心钻研,勇当“传薪者”,在行业困境中闯新路。

东南网7月10日报道(福建日报通讯员 郑志忠 文/图)

慢工出细活考验匠心

走进仙游县赖店镇的礼耕堂,莆田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傅振武正俯身修复一件清末的屏风,他屏声静息,工作台上只有一点点金粉在漆面上跳跃。这幅屏风上写着清代书画家郭尚先的书法真迹,他感慨地说:“老祖宗的技艺不能丢,但也不能故步自封。创新,是让描金彩绘活下去的唯一出路。”

回首20世纪50年代,仙游描金漆画迎来新生后的黄金期。李耕、李霞、黄羲等本土国画大师的笔墨气韵融入金漆工艺,铁线银钩的笔法开始在漆面上流动,既有宫廷艺术的富丽堂皇,又带着闽中水土孕育的朴雅气息,让仙游描金漆画在漆艺之林中独树一帜。

时光流转,众多非遗技艺都面临着转型的难题。傅振武所言的创新背后,是仙游描金彩绘在当下的生存困境。他并不讳言:“工匠断层、资金匮乏,家庭作坊难敌工业化浪潮。”礼耕堂虽拥有260平方米工坊,却苦于“慢工细活”——一件作品需数十道工序,年轻学徒耐不住寂寞。

上漆、批灰、裱布、磨光、起稿、画漆画、贴金箔……一道道工序下来,真正的考验在于与金箔共舞。漆层半干之际——通常在5至6小时后,是贴金的最佳“窗口期”。

傅振武说,每张金箔仅4厘米见方,薄如蝉翼,纯度高的金中透红。此时操作者需化身“无风之境”:门窗紧闭,口鼻覆罩,连呼吸都需刻意放缓。金箔在细笔引导下飘落漆面,稍有不慎便会卷曲皱裂,前功尽弃。

此外,天然生漆易引发过敏,闪烁的金箔经年累月也会损伤视力,因而学徒中十之八九难耐其苦。傅振武的徒弟来来去去,工作室的门开了又关,“能坚持三年的,都算有缘人”。

更不用说,完成一幅描金漆画需精通书画、髹漆、贴金等多项绝艺,常人研习数十年方有小成,在快节奏的时代,这份匠心更显曲高和寡。

青黄不接中勇当“传薪者”

傅振武的创新,始于对传统的理解。他深耕楹联、牌匾等实用器物,将古典工艺与现代审美熔于一炉。在传统“红退光”“黑退光”等72道工序基础上,他大胆融入当代设计元素。近年来,他推出的《琴式四条屏》,更以简约线条重构“二十四孝图”,既弘扬传统美德,又契合现代家居的极简风潮。

师古而不泥古,是傅振武的信条。他开发“仿古描金彩绘”工艺,用环保合成漆替代部分名贵大漆,降低成本。他主导的《关羽图》,以传统描金法为骨,辅以堆漆、莳绘技法,人物衣袂飞扬处金光流转,引得境外藏家争购。

坚持仿古的同时,傅振武将现代国画构图融入传统题材,水墨的留白与金箔的璀璨产生奇妙共振。他说:“古人画八仙桌、眠床,我们为何不能画手机壳、文创摆件?”

2023年开始,傅振武携手微商直播。当金箔飘落的瞬间在屏幕上引发阵阵惊叹,古老技艺仿佛在数字时代找到了新的栖身之所。

为了培养学徒,他创立“漆艺传授中心”,推行“非遗+职教”模式,与本地教育机构合作开设短期实训班,将传统技艺拆解为模块化课程。他走到台前,示范“金银法”“刮刻法”,鼓励学员以现代题材创作,如将李耕画派山水融入漆盘设计。他说:“祖父那辈人验看漆板,常要照得见人影才算过关。”

当下,描金漆画品牌化是另一创新战场。傅振武打算借力“仙作”产业东风,推动描金彩绘从“宫庙神器”走向大众市场。他优化包装,建立线上展厅,让《富贵寿孝图》等作品登陆海峡漆艺大展。

“过去描金彩绘只装点祠堂,现在它该走进客厅、书房,成为日常的艺术。”他说。

匠心守护绘就创新画卷

傅振武的创新,不仅关乎技艺存续,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他领衔建立非遗档案室,收集散落民间的床屏、挂屏,逐一编号建档。同时,他推动编撰《仙游描金漆画学术论著》,将口传心授的工艺转化为文字图谱。

礼耕堂案头尺牍堆积。来到这里的“60后”“70后”,多索八大山人的花鸟、板桥瘦竹,金漆皴擦间疏影横斜,“知足常乐”四字题款似老砚磨出的淡墨痕。而“80后”“90后”偏嗜梅兰竹菊四屏条,朱砂点蕊,金丝勾叶,漆光浮动处,流水断纹,处处见莆阳文脉。

傅振武抚屏而叹:“昔人画兰明志,今人悬屏静心,同是君子骨,各养世代气。”

“没有创新,保护就是空谈。”工作室墙角里堆放着新制的实用品,譬如漆榻画案,底胎为骨,漆层为筋,金彩为魄,层层髹涂竟化出青铜质感,金线游走凝结成钟鼎铭文。这些作品承袭了千年漆艺的三重美学境界:大漆的材料美、髹涂的工艺美、线描的艺术美,刻线填彩间透出东方美学的筋骨。

近来,傅振武更创新性地将莆仙戏脸谱融入漆画,以传统金漆技艺碰撞宋元南戏“活化石”,诞生《莆仙戏谱》等新作。金箔上的古老脸谱在漆板上绽放光华,漆板边缘温润的曲线,让他想起祖父的临终嘱托:“金箔贴得住时光,留得住人心。”

“祖传的传统手艺,不能在我这里断掉。”傅振武说,他最大的心愿是“作品能被大众所认可”。为此,新漆工坊的蓝图里,涌动着先人的智慧与后人的追求,仙游描金彩绘或将奏响传统与现代的和鸣。

责任编辑:周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