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潮起东南 海韵新章 福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重跃变
www.fjsen.com 2025-07-10 23:02:18 陈楠 来源:东南网

6艘远洋渔船正在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核心区母港卸货作业。

东南网7月10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 文/图)走进福建福州的马尾造船厂内,龙门吊穿梭往来,焊接火花四溅,由福建船政旗下马尾造船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多用途纸浆船85000吨级多用途纸浆船顺利出坞,与其同批出坞的还有一艘7500车LNG双燃料汽车滚装船。船台上、车间里,18500DWT油化船、4200车LNG双燃料汽车滚装船等一艘艘万吨巨轮正在拔节而起。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提出要建“海上福州”和“海上福建”。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

近年来,福建锚定“海上福建”建设目标,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福建以“蓝色引擎”激活发展新动能,从“靠海吃海”的传统模式,向“点海成金”的高质量跃变,奏响新时代的“海洋牧歌”。

宁德三都澳的智能渔排

从“渔火点点”到“产业集群”的跨越

宁德三都澳,这片被称为“海上渔城”的内海,曾因过度捕捞一度陷入“无鱼可捞”的困境。如今,站在斗姆岛观景台远眺,上千口深水抗风浪网箱如“海上棋盘”般铺展,金鲳鱼、石斑鱼在网箱中翻涌,构成一幅“蓝色粮仓”的生动画卷。

“以前渔民靠‘讨海’为生,现在我们建‘海上牧场’。”58岁的三都澳镇斗姆岛村民陈孝俤,见证了这片海域的蜕变。他指着远处正在投饵的智能渔排介绍:“每口网箱都装了水质传感器、自动投饵机,手机APP就能监控溶氧量、水温,鱼病发生率降了60%,单产从过去5吨/箱提升到15吨/箱。”

作为“中国大黄鱼之乡”,宁德的大黄鱼产量占全国80%以上。从“木排+竹竿”的传统近海捕捞,到“钢网箱+智能装备”的深远海养殖,这里的海洋渔业正经历“基因重组”:一方面,通过苗种培育技术突破(如“闽优1号”大黄鱼品种),养殖周期从3年缩短至18个月;另一方面,推动“渔旅融合”——三都澳斗姆景区推出“渔排观光+海钓体验”,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周边渔民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1.2万元增至2023年的5.8万元。

“特色不仅是资源禀赋,更是全产业链的深耕。”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告诉记者,福建正推动海洋经济从“单一生产”向“三产融合”延伸。

渔业“接二连三”。福州马尾的“中国鱼丸之都”,一条鱼从鱼糜加工到预制菜、海洋功能食品,附加值提升数倍;厦门翔安的“欧厝对台渔业基地”,建成集育苗、加工、冷链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园区,年出口水产制品超万吨;泉州石狮的“海洋生物科技园”,利用鱼皮制革、虾壳提取甲壳素等技术,让“下脚料”变身高附加值产品,年产值超亿元。

港口“通江达海”:作为“海丝”核心区枢纽,福建港口群正加速整合。厦门港海润码头完成全智能化改造,单箱能耗降低20%;福建LNG接收站2024年卸船量达60艘,卸载LNG总量超370万吨,同比增长11%;福建省深耕发展优势,推出一系列国际领先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2024年,福建省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出口123.1亿元,同比增长67.4%。

数据见证跨越:2024年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超过1.25万亿元,同比增长6.1%,占全省GDP比重超21%,水产品出口额、人均水产品占有量等多项指标居全国前列。

从“人力驱动”到“数智赋能”的质变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在福建沿海启动首次系统性造礁石珊瑚群落生态修复工程。科研人员对本地造礁珊瑚进行无性繁育——通过切割母株实现个体数量增长,将切割后的珊瑚个体与定制的珊瑚杯托黏合,形成便于移植的种苗。当珊瑚幼株长至5厘米左右,便会被移栽到“黑科技”人工礁体上。为保障修复效果,科研团队建立了全程监测体系。移植的珊瑚物种不仅包括当地现存的造礁珊瑚,还特别加入了曾有记录但已消失的“珊瑚原住民”,力求恢复群落多样性。

创新需要政策“精准滴灌”。2023年,福建出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设立100亿元规模的海洋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对新认定的国家级海洋科研平台给予500万元奖励。海洋经济的“新质生产力”,来自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近年来,福建依托厦门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国字号”科研平台,构建起“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园区”的创新链条。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柯才焕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出堪称国产“鲍王”的绿盘鲍。这一鲍鱼新品种具有耐高温、生长快、规格大的显著特点。我国原有鲍鱼品种从北方引种到南方后,存在养殖周期长、规格小、夏季水温耐受性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产业发展。柯才焕团队创新育种思路,选定太平洋东西两岸优良鲍种进行杂交,历经11年,以皱纹盘鲍为母本、绿鲍为父本,研发出“绿盘鲍”国审新品种。该品种耐高温性能提升2.26℃,生长速度提高50%-100%,个头比普通鲍鱼大出一倍还多,30%能生长到500克以上。如今,绿盘鲍已成为我国鲍鱼养殖产业的主导良种,良种覆盖率达70%,2024年我国鲍鱼养殖产量达24.5万吨,直接产值超200亿元。校企合作下,晋江福大鲍鱼水产有限公司建成了种质资源库,保存丰富鲍鱼遗传材料,为持续育成新品种筑牢根基。不仅如此,2024年厦大团队还培育出耐高温国审新品种皱纹盘鲍“福海1号”,有望进一步助力福建鲍鱼养殖产业。

在海洋渔业领域,科技与产业的融合也成果丰硕。福建水产种苗繁育不断取得新突破,2024年1月,中间球海胆大规模工厂化育苗成功;3月,裙带菜“海宝1号”南移养殖试验通过验收;10月,无边海带成功培育,皱纹盘鲍“福海1号”获批国审水产新品种;12月,80万尾绿鳍马面鲀良种鱼在连江县苔菉镇东洛岛海域安家。近年来,福建培育20个国审水产新品种、近百个高产抗逆水产优良新品系,主要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提升至70%以上,建设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40多家、苗种繁育场超2600家。

省海洋与渔业局通过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合作,持续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海洋生物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科研攻关,不断提升海洋资源开发保护能力。通过推进海洋金融创新,建立健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力求落地转化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为福建海洋经济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闽投一号”帮助福建挺进深蓝。

从“近岸深耕”到“远海逐梦”的跃升

当近岸空间渐趋饱和,向远海进军成为福建海洋渔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众多向远海进军的渔业企业中,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智慧渔场”极具代表性。宏东渔业积极投身智慧渔业建设,依托大数据、AI算法、卫星遥感等前沿技术,全力打造智能化、高效化的远洋捕捞与养殖体系。在海上智能生产环节,卫星遥感技术大显身手,助力大范围精准预判渔场鱼群位置。宏东渔业相关负责人陈腾举介绍:“以往远洋捕捞,寻找鱼群如同大海捞针,耗费大量时间与成本。如今借助卫星遥感技术,我们能够更高效地锁定鱼群密集区域,极大提升捕捞效率。”

在渔获流通管理方面,宏东渔业的智能化管理系统让渔获中转、存储及库存控制更加精准高效。通过这一系统,工作人员能实时掌握渔获动态,实现从捕捞到上岸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有效减少损耗,提升经济效益。不仅如此,宏东渔业还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卫星、互联网技术在远洋渔船的深度应用,搭建数字海上交易平台,进一步拓展渔业发展空间。

创新的热潮,正在八闽海岸奔涌。2025年6月6日,在泉州海事局“全链条”安全监管与“定制化”服务保障下,泉州海域首个深海养殖旅游平台“闽投惠安1号”成功拖航至惠安县风车岛海域。这座集绿色养殖、智慧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平台顺利“安家”,标志着泉州深远海养殖产业与海洋文旅融合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海面下方,是宽敞的养殖空间,适合大黄鱼等鱼类生长;海面上,打造了沉浸式休闲渔旅项目,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海面上空,配备了清洁能源设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目前,福建全省已投放“闽投”“乾动”“定海湾”等深远海养殖平台16台套,累计投建数占全国总数的45%,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水体占全国总水体的三分之二。这些平台形成了“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沿海联动”的格局,推动福建水产养殖向深海、绿色、智能化转型升级。

开放合作是福建的“天然基因”。福建海峡建筑设计规划院通过与马来西亚合作共建澳鑫码头项目进行技术输出。福建港口集团与印尼三林集团于2024年1月24日签约福州港元洪作业区开发运营合作项目。元洪作业区后方紧邻松下村和元洪投资区,已建成3万吨级元洪码头和5万吨级元载码头,其中元洪码头曾是福州港首座3万吨级以上码头,也是福清市第一座万吨级码头。目前,元洪作业区正在建设1号至2号泊位工程,建成后年吞吐能力预计提升至1000万吨。该合作项目借助福建港口集团在港区建设和物流管理上的专业优势,赋能元洪作业区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印尼“两国双园”新旗舰项目,拓宽了“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

福建湄洲湾港东吴港区罗屿码头也成绩优异,先后与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FMG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巴西、澳大利亚等地矿产资源在闽重要物流节点。2024年,罗屿码头货物吞吐量达2000万吨以上,同比增长超30%,1-10月完成货物水水中转827万吨,同比增长8.5%,铁路疏港363万吨,同比增长34.3%。4月2日下午,30万吨级超大型船舶“合瀛”轮顺利靠泊罗屿港,标志着运行于巴西至中国的全球首条“丝路海运”铁矿石航线累计运量正式突破1000万吨大关。罗屿港凭借40万吨级深水泊位的优势,已成为东南陆海新通道及国际大宗散货枢纽港,对台中转量连续多年全国第一。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福建正以更广阔的视野“挺进深蓝”。根据《福建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到202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将突破1.5万亿元(占GDP比重30%);到2030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国家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当清晨的阳光洒向三都澳的智能渔排,当“海智号”水下机器人在深海探索,当“丝路海运”的巨轮鸣笛启航,这片蓝色国土正涌动着无限生机——这,就是福建海洋经济的未来。

责任编辑:黄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