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菲律宾奎松省一侨商携年龄尚幼、中菲“混血”的儿子回到家乡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镇。
这位父亲满怀对留根故里的执着,将儿子留在了老家便只身再渡南洋……
这位5岁回乡的归侨
就是新中国唯一具有
双重国籍的开国上将
被称为三野“悍将”的
叶飞
在革命战争年代,叶飞骁勇善战、功勋卓著。年少在厦门读书时,叶飞就开始参加秘密革命工作,14岁加入共青团,18岁转入共产党,19岁在闽东领导“霍童暴动”,创立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并任政委,创建闽东革命根据地,坚持3年游击战争。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叶飞两次被捕、两次负伤,几经生死,忠贞不渝。
骁勇善战“叶王陶”
1938年闽东独立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叶飞任团长,率队踏上抗日征途。
在叶飞6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新四军、华东野战军时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彼时,他是陈毅、粟裕手下的一员虎将,与日军、国民党军打过许多恶仗、胜仗,打出了赫赫威风。当时,新四军、华东野战军上下来往的电文中,常常见到“叶王陶”。
“叶王陶”不是一个人名,而是叶飞、王必成、陶勇三位战将的简称。
新四军第六团东进江南苏(州)、常州、太仓地区时,陈毅、刘炎、刘飞、叶飞、吴焜、乔信明(左起)合影。图源:福建档案
1965年,陈毅元帅在福州的一次会议上回首往事,赞许地说,战争年代“叶王陶”三人是传奇人物,立过大功,威名远扬,敌军闻之丧胆,人民为之振奋。这番话,是对“叶王陶”的高度评价,也是最高的赞誉。
叶飞“打仗讲谋略,治军讲技术”,善于打大仗、打恶仗,仅1943年7月到1944年6月底的一年内,叶飞指挥所部作战138次,毙伤敌伪军3000余人。
驰援半塔集、郭村保卫战、黄桥鏖战……叶飞指挥打赢一场又一场硬仗,并屡立奇功。
江抗传奇
1939年5月,叶飞率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名义东进,从茅山出发至阳澄湖一带,与常熟地方抗日武装会师,开辟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
电影《东进序曲》,形象地记述了东路作战的情形。图源:福建档案
叶飞军旅生涯中著名夜袭浒墅关和车桥之战,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浒墅关车站是日军在沪宁铁路中段的重要据点,1939年6月,叶飞指挥夜袭浒墅关,迫使沪宁线停车3天。当年7月底,他又率部在夜色笼罩下,突入日军占领的上海虹桥飞机场,成功炸毁4架日军飞机,大大震慑了敌军。
车桥战役则歼灭日军465人(俘48人)、伪军800余人,第十八集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在《抗战八年来八路军与新四军》一书中指出:“在抗战史上,这是1944年以前,在一次战役中生俘日军最多的一次。”
解放战争打响后,叶飞相继任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司令员,被誉为“三野悍将”,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莱芜战役后,叶飞在全纵队庆功大会上祝酒。
新中国成立后,叶飞回到福建,开始了建设家乡的征程。他曾任中共福建省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福建省省长,福建省政协主席,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等职务,直至调任国家交通部部长、执掌海军和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55年,叶飞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福建日报社全媒体传播中心出品
内容综合自侨号、福建档案、福建共青团、“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