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暑期“三下乡”:福建高校学子深入基层一线 以青春实践赋能发展
www.fjsen.com 2025-07-13 21:29:58 冯川叶 来源:东南网

东南网7月13日讯(本网记者 冯川叶 实习生 林悦)暑假以来,我省各大高校纷纷开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学子踊跃走进基层,在渔村码头、非遗工坊、滨海村落、乡村课堂间扎实实践,用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

直播“接力”助农,青春力量赋能澳角渔村

日前,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国际商学系“星慧”实践队,前往漳州市东山县澳角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乡村一线直播助农,举办以“青春助农”为主题的公益直播活动,为当地特色海产品拓展线上销路。

此前,实践队依托学生团队创业项目开展多场带货演练,熟练掌握直播全流程技能,积累了扎实的实战经验。在此次直播中,实践队将课堂所学与前期演练成果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行动,学生主播热情推介当地特色海产品,直播间互动热烈,累计吸引在线观看人数超1000人次。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让实践队队员们从课堂走向乡村,亲身感受到技能在服务社会中得到检验和提升。通过直播助农活动实现了校地合作、实践育人、服务社会的多赢局面。未来,将探索更多助农新模式,为乡村产业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图片1.png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国际商学系“星慧”实践队,前往漳州市东山县澳角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乡村一线直播助农。

暖心支教赋能东墙村童心成长

闽江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携手蔡继琨音乐学院,组建19名师生实践团队,深入福建省南平市赤门乡东墙村,开展为期11天的“七彩假期・五育织梦”暖风支教实践活动。实践队以精准支教关爱留守儿童,传递知识与温暖。

抵达当日,实践队与当地村干部及留守儿童代表举行了见面会。东墙村党支部书记詹正通介绍了当地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料,对知识渴望强烈却受限于教育资源,希望支教活动能帮孩子们拓宽视野、树立理想。实践队指导老师林方辉表示“暖风支教”自2007年起便是学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品牌,团队将发挥专业优势,为孩子们打造难忘的七彩假期。

图片2.png

实践队以支教关爱留守儿童,传递知识与温暖。

当日下午,实践队精心设计并开展了系列破冰活动,用欢笑消除陌生感,以协作增进默契,快速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为后续11天的教学筑牢情感基础。

本次支教以“五育融合”为核心设计课程体系,物电学院学生带来物理原理小实验、科学现象观察等科普课程,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音乐学院学生开展声乐基础、舞蹈教学等艺术课程,培育审美素养,形成“艺科融合”的教学特色,助力孩子们全面发展。

通过这次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支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用青春陪伴守护童心成长的过程。队员们也表示,将持续擦亮“暖风支教”品牌,用专业所长深耕乡村教育,让更多留守儿童在关爱中拓宽视野、种下梦想,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科普薪火点亮社区童心科学梦

福建师范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光电领航,智启未来”暑期社会实践队将光电奥秘化作趣味科普,在社区播撒科学火种,寻回探索未知的童趣初心。

鼓楼区融侨锦江社区,实践队员早早地布置好了场地,偏振片、光栅片等道具整齐地摆放在桌面上。孩子们围在桌前,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当队员们示范如何使用偏振片来进行实验时,孩子们也迫不及待地拿起偏振片尝试。“哇,阳光原来是彩色的!”光影变幻间,一个小男孩惊喜地大叫起来,其他孩子也跟着欢呼,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实践队员们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样子,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能把知识用这种方式传递给孩子们,很有意义.”一位队员说道。

5.实践队员向孩子们介绍偏振片原理.JPG

实践队员向孩子们介绍偏振片原理。

在凤湖社区,实践队员先组织了一场“你划我猜”的破冰游戏。孩子们积极参与,现场笑声不断。游戏结束后,队员们拿出准备好的趣味展板,向孩子们讲解光的反射、折射原理。

在鳌峰苑社区,实践队员们带来了“光栅动画”。当静态图画在条纹移动中瞬间“活”了起来时,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发出阵阵惊叹。“太神奇了,就像魔术一样”一位小女孩拉着队员的衣角说道。队员们笑着解释这是视觉暂留效应,还手把手地教孩子们自己操作,感受其中的奥秘。

三天三社区,逾200名少年在亲手实验中埋下科学种子。大学生们以专业知识反哺社会,在寻趣科普中播火未来,让创新探索的种子在童心中悄然萌芽,点亮了通往科学殿堂的第一盏灯。

解码海洋文化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福建师范大学“渔你同行·乡约未来”实践队赴泉州市丰泽区,开展为期4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依托专业优势,通过调研探索海洋文化与特色产业融合路径,践行海洋强国建设的青年担当。

实践队首站探访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与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学习闽南文化传承与“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理解泉州“向海而生、因海而兴”的基因。队员们专访三位蟳埔女习俗非遗传承人,记录簪花围、服饰等传统技艺细节与价值,洞察其传承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随后,队员们走进蟳埔民俗文化村,在当地党支部社区副书记庄群的带领下实地探访文化地标,通过入户访问、发放问卷,广泛收集了不同群体对当地文旅发展的需求与反馈,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多角度的现实依据。

图3.png

队员们走进蟳埔民俗文化村,在当地党支部社区副书记庄群的带领下实地探访文化地标。

丰泽区融媒体中心,实践队与区文化馆副馆长许哲宗、区文旅局相关业务负责人等进行座谈,详细了解了政府推动“海洋+文旅”融合的政策与规划,并深入产业一线,把握传统业态现状,及考察新兴业态的融合策略,探索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市场价值的创新路径。

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实践队结合调研与当地指挥部、街道及社区干部代表举行座谈深入交流,建议深度挖掘文化价值,打造“海洋文化沉浸式体验”;积极合作开发地域特色产品以拓展产业链,让海洋文化以新颖多元方式融入生活。

通过社会实践调研,实践队深化了对海洋强国战略的理解,提升了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能力。队员们纷纷表示,他们将以调研为起点,深化研究,建言献策,为滨海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探寻非遗技艺 感悟匠心文脉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闽韵新生”实践队深入南平市顺昌、建阳等地,开展非遗文化调研实践活动,在行走中解码匠心文脉,践行文化传承的青年担当。

在顺昌山风堂文化传媒工作室,队员们跟随讲解,了解到竹木画从选材、雕刻到上色的完整流程,感受到每道工序的匠心独运。随后,队员们来到顺昌灌蛋技艺体验点,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灌蛋在沸水中成型浮起,他们体会到非遗传承不仅是守护技艺本身,更是承载着乡土记忆里的饮食文化根脉。

图片4.png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闽韵新生”实践队深入南平市顺昌、建阳等地,开展非遗文化调研实践活动。

到建阳后,队员们探访将口唐窑遗址,触摸着历史的痕迹,深刻感受着这项技艺承载的沧桑厚重与不朽智慧。在建阳黑子建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国陶瓷工艺大师、福建省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詹彦福为队员们详解建盏的历史沿革、窑系特色与烧制工艺。面对“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与匠人一生坚守的执着,队员们深受触动,对建盏蕴含的历史底蕴与人文精神有了更深理解。

此次暑期调研实践活动,队员们被非遗的独特魅力深深震撼。大家纷纷表示,将以青年之力当好非遗的欣赏者、记录者,更要成为创新传承的践行者,用实际行动增强文化自信,守护好这份民族文化的根脉与记忆。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黄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