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7月14日报道(本网记者 卢金福 实习生 赵淑敏)
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的养牛场里,一位戴着眼镜、操着福建口音的年轻人正与养殖户热络交谈,有条不紊地开展着黄牛验收工作——他,正是福建省首批选派至原州区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刘启斌。
刘启斌(右一)参加中国农民丰收节
这位手握5篇核心论文、3项专利的“高材生”,毅然跨越2400公里,从东南沿海奔赴西北,成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的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他甘愿在黄土地上做一颗朴实的“螺丝钉”,以一场青春的奔赴,践行着为民服务的梦想。
逐梦西部,赴一场跨越2400公里的约定
刘启斌与西部的缘分,始于童年时期对乡村的深深眷恋。出生在漳州漳浦县杜浔镇的他,每年暑假都会和家人一起下地干农活,这段经历让他对乡村产生了浓厚的感情。2021年,当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厦门大学研究生时,命运已悄然埋下伏笔。
读研期间,刘启斌的科研足迹曾延伸至内蒙古鄂尔多斯。初到西部,干燥空气和低温让他不适,但土地的辽阔壮美震撼了他,前往西部的种子在他心中发芽。更让他触动的是,厦大研支团志愿者故事《我的厦大范儿》中,前辈们奉献青春的事迹让他明白,服务西部不止支教一条路,每个岗位都能成为改变的力量。
去年,学校组织的西部计划宣讲会成为了刘启斌人生的转折点。彼时,他已手握意向企业的高薪工作机会,但听完宣讲后,他毅然决定报名加入西部计划,将意向服务地选为宁夏。这既源于闽宁协作的深厚情谊,也因厦大研支团在宁夏的长期耕耘吸引着他。“想给人生多一些选择,去看看不一样的世界。”他坚定地说。
西部计划报名初期,有基础教育、服务三农等七大板块供选择。刘启斌深知个人成长需投身服务群众“一线”,于是选择了“基层青年工作”项目,期待借此深入了解基层,了解社会与群众需求,将经验劣势化为奋进优势,学历优势化为实干本领。作为机械相关专业的学生,他还能在基层工作中发挥专业优势,推广农业机械、培训操作人员,通过实践反馈优化工作方法。
闯过语言关 融入乡土
前往宁夏报到后,刘启斌被分配到固原市原州区农业农村局,具体任职部门为农业农村局下属的机械化推广中心。这里的一切,对他而言既陌生又充满挑战。而他遭遇的第一道难关,并非工作本身,而是语言障碍。
分管领导布置任务时,使用的是地道的宁夏方言,刘启斌和同批的外地志愿者听得一头雾水,全靠旁边的同事帮忙“翻译”。办公室里,前来咨询办事的乡亲们也大多操着浓重的乡音,常常需要本地同事帮忙转述内容。
由于工作的需要,刘启斌和同事时常要下乡到各个帮扶车间检查联农带农情况。看着同事和群众侃侃而谈,刘启斌感觉自己是一个局外人,只能依靠同事的翻译来努力了解当地情况,心里很不是滋味。
“最大的挑战不是工作强度,而是如何跨过语言文化的鸿沟。”刘启斌坦言道。但这个倔强的闽南小伙没有退缩,他拿出了科研攻关的那股劲头,入乡随俗,沉浸学习。同事们用方言交流时,他默默站在一旁,全神贯注地捕捉每一个音节,结合语境和手势揣摩含义;单位组织学习,他紧盯文字材料,仔细分辨同事方言报告中的发音规律。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他已能听懂六七成本地方言。“能听懂乡亲们的话,工作才算真正开始。”这份主动融入的谦逊与坚持,是他叩开基层工作大门的第一块基石。
刚到服务岗位时,刘启斌主要完成一些协助性工作。他意识到,学生工作与职场有着明显的界限:前者“有一定的容错空间”,后者则“要求做到尽善尽美”。从学生蜕变为职场人并非易事,刘启斌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面临的不仅是心态的转变,更是对每一项工作任务都要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压力。
做政策与民心之间的“一块砖”
刘启斌(右一)给群众开具证明
在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刘启斌的工作琐碎而具体。从核对黄牛耳标号到走访脱贫户,从撰写帮扶材料到协调企业合作,每个细节都关乎民生福祉。他把自己定位为“桥梁上的一块砖”——平凡,却关乎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一天,他突然接到一家帮扶企业的紧急电话。这家企业的帮扶证明日期即将失效,若不能及时补办,不仅企业面临销售危机,更会影响数十脱贫户生计。刘启斌看着企业发来的原证明文件,目光聚焦在那枚已失效的公章上,由于原单位建制取消,业务划分不明,他的工作难度陡然增加。刘启斌迅速行动起来,立刻穿梭于各个科室之间,咨询政策、核对流程、协调盖章……当他在下班前将盖好章的证明交到企业代表手中时,对方激动地握住他的手:“太感谢你了,乡亲们的山货能卖出去了!”
“群众办完事后那句‘谢谢’,让再琐碎、再重复的工作都有了意义。”从机关到深入基层,刘启斌主动争取成长机会。“一开始在机关,进村入户机会少,我就跟办公室主任沟通,希望多接触基层。”此后,同事下乡总会带上他。如今,他的足迹已遍布原州区11个乡镇。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刘启斌也积极参与宁夏首个百美村庄薛庄村开村活动、原州区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培训等各类活动的志愿服务保障工作,提供活动场地布置、接待引导、秩序维护等志愿服务,传递着青年志愿者的温度与情怀。
“我的岗位平凡,工作细微,但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把政策的温暖传递到需要的人手中,这就是最大的价值。”这段时间以来,刘启斌在下乡走访、资料收集、处理群众问题中,不断学习实践,逐渐对各项工作融会贯通,慢慢地实现了从在校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人员的身份转换,也在这个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一年的西部计划即将结束,但刘启斌与这片土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他计划投身科技研发领域,同时希望有机会留在基层继续服务,将志愿服务中积累的经验融入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以上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