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7月15日讯(本网记者 冯川叶 实习生 林悦)日前,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外语系社会实践队连日来走访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金鱼养殖基地等地,通过场馆思政课,汲取文化自信力量。
记录者: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外语系 姚强 曾鹭玲
在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我们在这里开展了一堂特殊的“场馆思政课”。“看这片陶片上的纹路,你能想象几千年前的人是用什么工具、怀着怎样的心情制作它吗?”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雷媛媛老师的发文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以前在课本上看到‘新石器时代’感觉很遥远,”队员小陈表示,“但今天亲眼看到这些带着新石器居民‘指纹’的陶片,觉得历史活了!”“雷老师说这是文化的‘源代码’,是自信的根,”队员小李说,“我一下子就体会到了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觉像给我们的文化基因做了一次深度‘扫描’。也更明白作为外语专业学子,向外传播时背后的底气从哪里来。”
第二站,我们来到潘氏金鱼养殖基地。一池池碧水中,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金鱼优雅游弋,瞬间点燃了我们的热情。“哇!快看这条,真的像熊猫!”“这个头上顶着‘皇冠’!”队员们兴奋地指着水中精灵。省级非遗“福州观赏金鱼培育技艺”传承人潘师傅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熊猫蝶尾”“皇冠珍珠”等特色品种的培育技艺。
“原来养鱼不仅是技术活,更是艺术活,”队员们感叹道,“是几百年传下来的‘指尖功夫’!更可贵的是,这门手艺还成了村里的‘致富密码’。我们一边拍照一边讨论:谁说传统没市场?这“水中牡丹”游出了新路子,乡村振兴的密码,原来就藏在老祖宗的审美和匠心里。
我们实践的最后一站来到旗山文城社区。在这里,我们和三十多位社区小朋友齐聚一堂。这一次,我们要扮演的是文化的使者。
我们把这几天的所见所闻讲给小朋友们听。我们跟小朋友讲昙石山的故事,讲金鱼怎么变成‘艺术品’。看着他们好奇的眼神、开心的笑脸,突然觉得,这几天晒的太阳、流的汗,值了!我们把古老的故事、精湛的手艺、伟大的精神,用我们能想到的最有趣的方式,‘种’进下一代的心田里。
暑期社会实践,场馆里的大思政课 (邹瑜轩 摄)
队员们来到金鱼养殖基地 (何晶 摄)
队员们把实践的所见所闻和小朋友们交流 (陈名材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