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抗战精神
学习英雄故事
福建抗战英雄谱
他不是冲锋陷阵的猛将
却用情报编织出
百万大军的胜利之网
——开国中将苏静
这位被历史教科书轻描淡写划过的名字
藏着比影视剧更震撼的真实谍战史诗
他被盛赞
“一个苏静等于10万雄兵 ”
今日
我们一起重温
他的英雄事迹
苏静(1910年12月21日—1997年11月28日),曾用名苏孝顺,福建省漳州市海澄县(今漳州市龙海区)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36年加入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任八路军第115师司令部侦察科科长、东进支队司令部秘书长,第115师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山东军区政治部秘书长、司令部情报处处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苏静 被誉为“全能型”将军
抗日战争期间
他凭借精准的 情报
助力平型关大捷
又在陆房突围战中
于生死关头挽救主力
用智勇双全的军事行动
与机密获取能力
为民族解放事业立下不朽功勋
投身战场驱日寇,巧织情报助胜绩
1937年,八路军115师改编后,苏静升任侦察科科长,参加了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第115师司令部侦察科科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战役前,他率队深入敌后,绘制地形图,为伏击战提供精准情报。9月25日清晨,随着第一发炮弹炸响,苏静的侦察科立即转入战时状态,时刻监视敌军的动向。当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苏静发现东跑池方向有日军骑兵活动的迹象,立即建议师部调预备队封锁该方向。这一决策成功阻止了日军迂回包抄的企图。此次115师设伏平型关, 歼灭日军千余人,取得全面抗战首胜 。苏静的情报工作,为这场大捷奠定了关键基础。
1938年2月,日军进攻晋西南,八路军一一五师分兵一部阻截敌人。一天,发生了一件大事,卫立煌带着他的司令部刚刚到达大宁,日军就偷偷地围了上来。当时的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和代理师长陈光当即命令苏静带一个营去掩护卫立煌。苏静骑马一口气追了5公里路才赶上卫立煌,并向他通报了敌情。可卫立煌还没来得及转移,日军就发起了围攻。当时卫立煌身边没有多少部队,全靠八路军这个营的兵力拼死抵挡。在冲出包围后,苏静命令留下一个连断后。这个连在白儿岭据险死守一天,英勇抗击了800多日军的轮番进攻。事后,卫立煌才知道,二战区的国民党军总司令部无线电密码被日军破译,国民党军对此一无所知,而苏静却侦查到了。
对苏静的大智大勇,罗荣桓评价:“苏静办事,我放心!”
1939年,115师师部及其中共路西区委机关和686团、津普支队共3000余人在鲁西陆房被日军所包围。当晚,苏静以及潘振武借着夜色昏暗,带领大部分人员轻装大步前行,从日军的层层包围中钻了出来。该次陆房战斗粉碎了日军企图歼灭115师和党政机关的妄想。该战役是八路军 继平型关大捷之后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为巩固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战、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这位从未直接领兵的开国中将,在情报战线中冲锋陷阵,不仅减少了军队的伤亡,还助推大大小小战役的胜利,以智谋与忠诚屡立奇功。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苏静跟随罗荣桓到达沈阳,在刚刚组建的东北民主联军中担任司令部情报处处长。由于有苏静的情报做后盾,部队的作战效率大大提高,因此,他被盛赞“一个苏静等于10万雄兵”。
此外,苏静还
兼跨界“战地摄影记者”
用镜头记录下抗战期间
敌后战场的历史瞬间
1937年8月苏静的摄影作品《出师》
火线直击 用镜头记录历史的瞬间
1937年9月25 日,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取得抗日首胜, 这次胜利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苏静参加了这次战役,并在火线拍摄了许多伏击战实况的照片。
1937年10月,苏静在山西寿阳拍摄的《八路军医生为日俘医伤》在武汉《新华日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对日本帝国主义大肆宣扬的“皇军誓死不作俘虏、不投降,永远效忠天皇”的“武士道精神”是一个有力的打击。这是苏静正式发表的第一幅摄影作品。
1938年春,八路军115师用缴获的照相机举办摄影训练班,由师司令部侦察科长苏静负责。这是中国解放区最早的一期摄影训练班, 主要目的是为了军事侦察的需要。
苏静将军的传奇
如他亲手绘制的作战地图
——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
却在经纬交错间奠定胜局
他以情报为兵刃
在隐秘的战线屡建奇功
用智慧和胆识书写了
情报战线的传奇
当我们重新凝视
那些褪色的电报稿
与磨破边的地形手册
会发现真正的战争艺术
从来不在镁光灯下
而在参谋部彻夜不熄的油灯里
在把"每一厘米等高线
都变成歼敌陷阱"的极致专注中
此刻
让我们以将军最熟悉的方式致敬
——展开新时代的强军蓝图,
在他标注过的山河坐标上,
续写永不褪色的忠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