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7月15日报道(本网记者 林先昌 洪振威)
“科技协作是打开昌都农业潜力的金钥匙。”
近日,王锦达、方庭作为“闽藏协作”科技特派员跨越3000公里奔赴西藏昌都,翻山越岭、传授技术、培育良种,为雪域高原的农业高质量发展送去科技力量。
记者了解到,今年初,省科技厅公布2024年度福建省科技特派员(闽藏协作)名单,37名个人科技特派员、6组团队科技特派员入选。他们是我省第二批专项选认的“闽藏协作”科技特派员。其中,6组团队科技特派员是我省首次选认的团队科特派,标志着闽藏协作科技服务开启了新的模式。
为助力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三区一高地”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为昌都市农牧业、林草业等行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专项技术服务,我省自2023年起开展省科技特派员(闽藏协作)选认工作,共有54名科特派成为首批“闽藏协作”科特派。
精准防控外来入侵物种 破解种植难题
在左贡县海拔3800米的草场上,王锦达躬身记录着薇甘菊的蔓延轨迹。
“昌都地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薄弱,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需要更加用心”。近日,已从西藏回到福州的王锦达对记者如是说道。
据他介绍,他通过样方调查、农户访谈,精准锁定薇甘菊、草地贪夜蛾、番茄潜叶蛾等入侵物种,并向当地提出“生物防治为主、物理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控策略,提出引入天敌昆虫、推广人工拔除等解决方案。同时,还向国家重大专项课题承担单位撰写了《昌都市植物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报告,为高原生物安全构建起科学防线。
王锦达在查看葡萄生长情况
昌都市芒康县和左贡县,因干热河谷气候优势明显,紫外线强、光线充足,种植葡萄病虫害少,特别适宜栽种无公害绿色酿酒葡萄。
“当地将葡萄产业列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但不少葡萄园区都面临着叶片发黄、果实发育不良等现象;此外蝗虫、霜霉病的频发也严重影响当地葡萄的生长。”王锦达说。
针对当地葡萄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专家团队在昌都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京伟陪同下深入左贡县中林卡乡、下林卡乡基地。
面对叶片黄化、霜霉病频发等问题,方庭教授开出“通风透光优化+科学修剪+综合防治”处方,现场教学,指导农户在高海拔地区葡萄栽培技术。
针对智能温室管理难题,逐一提出硬件升级、环境监测系统改造等方案,助力高原特色作物种植。
构建长效合作机制 闽藏共育农业人才
如何将科技特派员对当地的产业贡献从短期服务转化为长期服务?这是王锦达一路上不断思考的问题。在当地经过多日摸索,他们找到了答案——采取 “项目合作 + 科学教育”模式。
在昌都市第四、五、六高级中学及市职业技术学校,系列科普活动精彩开展。王锦达以《虫鸣地球——解码身边“六足公民”》为题开讲,向孩子们揭开昆虫世界的神秘面纱,就连蜜蜂的 “8字舞”是导航密码这一知识也被生动解读,互动环节引发阵阵惊叹。方庭则通过《作物驯化与人类生活》科普课程,讲述一株植物从野生到现代农作物的演化传奇。此次活动覆盖4所学校,为千余名青少年播下了科技火种。
科普进校园活动现场
7月4日,昌都市农推总站、农科所以及基层农技人员专题培训现场格外热闹,基层农技人员围着王锦达、方庭两位专家,不断追问技术细节。培训中,王锦达系统讲授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着重强调用生态平衡替代对农药的依赖;方庭则深入解析葡萄等园艺作物资源的综合利用路径。
培训之余,双方还建立起“短期集中 + 长期在线 + 关键节点回访”的服务机制,并围绕葡萄、青稞等产业达成联合攻关计划。
王锦达表示:“回福州后,我会立刻针对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番茄潜叶蛾准备性诱剂,邮寄到当地用于持续监测,我们会一直为昌都外来入侵害虫的监测工作提供支持。”
14天的行程里,两位特派员的足迹遍布昌都4个县区,行程近2000公里,在高原上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技术团队”。如今,闽藏两地正以科技为梭,精心织就“智志双扶”的协作锦带,让农业创新的种子在雪域高原扎根生长,绽放出璀璨的花朵。
据了解,首批已完成科技服务的54名福建科技特派员,进藏开展实地工作后足迹覆盖了昌都市11个县(区)。他们在平均海拔近3500米的藏东大地上,为当地开展科技培训16场次、专题讲座14场次,覆盖基层从业人员1000余人次;推动我省科研单位与昌都科技服务需求单位申报并获批立项支持省级以上科研攻关项目5项,获批资助金额达700万元。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