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2025年7月17日第08版
核心提示
犹如一眼千年的“立体史书”,古建筑承载着一方天地中光阴的故事、传承的烟火、不变的乡愁。在福建,闽南的红砖燕尾脊写着“敢闯”,客家的土楼圆环刻着“聚族”,闽北的灰瓦马头墙藏着“耕读传家”。一榫一卯,均记录了千年来的智慧。
今年4月,第六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14片得到认定,至今全省已公布6批共63片历史文化街区,这些街区串起一条跨越千年的“闽式历史文化走廊”。纵观八闽大地,福建具有1000年以上建城史的县城36个,500年以上建城史的46个,形成了11大类33小类的传统民居类型。
如何让千百年前的砖至今仍然发烫发亮?古建筑寄托着人们怎样的情感,升腾了怎样的烟火气?新时代的“活态传承”又赋予了老街怎样的新生?记者通过实地探访发现,古建筑的“创新表达”、市井的烟火气、“千年未改的街市肌理”,既延续着传统,又融入了现代生活的时尚元素。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共生,正是古城历久弥新的奥秘所在,也让那份穿越千年的“乡愁”在当代语境中获得了新的诠释。
适配潮流:古建筑成为情感的入口
13日,华灯初上,泉州市区中山中路西侧,花巷夜色正美。花巷44号,随着“咔嚓——”声响,一名摄影师将游客拥抱门口“向阳狮”的场景定格在这一瞬间。镜头向上移,一只“滴水兽”形象的灯饰装置,正悬挂在屋檐下,屋顶是闽南标志性的燕尾脊——正脊两端高高翘起,分叉如燕子尾巴。
小朋友们与“向阳狮”(受访单位供图)
与这只约1米高、脑后“簪”有向日葵、奶凶却不失威武的狮子合影,几乎是每个游客进入“鲤物商店·花巷店”前的“标准动作”。进入商店,灵感来源于闽南建筑构件的“滴水兽”“石敢当”等相关文创商品琳琅满目。
“鲤物”品牌创办人黄跃昆以“向阳狮”为例,介绍了产品从单一摆件到“城市IP”矩阵的演变故事:“最初,我们只是想把对闽南建筑构件的‘守护’‘翻译’成现场情感,对闽南人而言,是记忆、童真,以及城市认同感。”
它意外出圈了。2021年底,湖南卫视《周末画报》节目组到“鲤物商店·西街店”拍摄。节目组随手把一只38厘米高的灰色“向阳狮”放在牙科诊所门口取景,播出后第三天,晋江一家牙科诊所直接到店里预订了两只1米高定制款。“后来,牙科诊所告诉我们,拔牙的孩子总要在门口与‘向阳狮’合照,摸一摸它的虎牙。”黄跃昆说,“向阳狮”成为“疗愈符号”。
再后来,陆续有顾客采购不同配色版本的“向阳狮”,“向阳狮城市限定色”系列因此形成。15厘米的钥匙扣款、38厘米的标准款手办、1米高的大号镇宅装置、1.2米高的巨型公共艺术空间,从“闽南红”到“移动蓝”,从“樱花粉”到“天使白”,“向阳狮”衍生出更多形态、植入更多场景,也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在今年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中国移动将“向阳狮”作为伴手礼带到现场。
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滴水兽”“石敢当”等其他文创商品中。这段时间,黄跃昆正忙着筹备泉州第七家“鲤物商店”。他坦言,“鲤物”品牌历经“看见—记录—理解—转译—再创造”的过程,文创作品从传统建筑汲取的灵感占比高达80%;同时,加入创作者的思考与想法,进行创新化再创作新呈现,也是重中之重。“2011年,当我开始拿着摄像机,走在泉州钟楼、朝天门、临漳门等地标建筑中,穿梭于遍布红砖古厝、燕尾脊、木格子窗的街巷时,并没有想到在那么短时间内,成为网友情感共鸣的触发点。”
黄跃昆“街拍”的第一个建筑是钟楼,在微博上发布后,瞬间就有几百的转发量。他认为,本地人都熟悉的这些建筑平时无人系统记录,但一经网络发布便引发强烈共鸣。“城市需要被‘看见’,建筑也能成为情感的入口。”
以古建筑为切入点,黄跃昆注册的“泉州影像”微博账号粉丝量在2015年达到了22万,后来同步开启微信公众号,成为泉州本地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自媒体之一。
不满足于“街拍”古建筑,黄跃昆发起“泉州府古城徒步”活动,让更多的粉丝从线上转到线下,踩着石板路,行走于古城街巷之间,每月一次、持续3年,“见人、见物、见生活”。
从“看见”建筑到“记录”建筑,2018年,黄跃昆大胆选择把古厝变成“城市会客厅”,让建筑“活”在当代生活里。他租下泉州鲤城区西街70号古厝,保留天井、双悬楼梯、木梁结构,将古建筑构件等“转译”成旅游商品,开设“鲤物商店·西街店”,不久后,首个文创产品“滴水兽”就得到市场认可。“当时我们租下这栋古厝时,这条街只是一条平平无奇的老街,我们坚持‘鲤物’的产品必须在古厝内售卖。”黄跃昆说。
头戴簪花的游客在“鲤物商店·花巷店”打卡。 (受访单位供图)
后来,随着泉州古城改造的全面推进,大街小巷被整体修缮保护,古宅大厝被唤醒、被活化、被利用,中山路步移景异,赏心悦目,世遗泉州灼灼生机、圈粉世界,“鲤物商店”变得更门庭若市。
有意思的是,“鲤物商店”的股东不少都是“泉州影像”的粉丝,他们让古建筑成为一种崭新的社交符号,并探索出了古建筑从“文化坚持”到“商业变现”的市场路径。
“我们不是在卖旅游商品,而是在卖‘泉州的一小块’。”黄跃昆说,“鲤物”让泉州人重新发现:传统不是过去,而是可以随身携带的故乡;也让更多游客看到:古建筑不再是“被保护的古董”,而是“可参与的生活”。
原汁原味:最鲜活的市井烟火气
沿着泉州西街石板路前行,美食香气扑鼻而来。“勤阿姨芋头饼”“阿宗师泉州小饭馆”“泉州西街老牌店生煎包”活色生香……在这里,铺面外立面保持闽南红砖加木格窗的格调,与周边骑楼风貌一致,最小的店铺占地甚至不到6平方米,却“盛满”了最鲜活的市井烟火气。
坐在店里,吃着肉粽配上一碗牛肉羹,这是闽南人的“古早味”。这份味道,也让“侯阿婆烧肉粽”这家小店发展成家族的事业。1978年,赖世琴、侯美英夫妇俩在钟楼附近摆摊售卖肉粽,几年后,租下第一间固定小铺面,并在东街拆迁后搬至西街,后又回到东街。逐渐地,“侯阿婆烧肉粽”成为当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食。
泉州“侯阿婆烧肉粽”店里,员工正在备餐。福建日报记者 林霞 摄
现任掌柜是侯阿婆的儿媳王雪霞,她告诉记者:有着40多年历史的“侯阿婆烧肉粽”得到本地老饕的认可。随着2021年泉州申遗成功,外地游客大量涌入泉州,这几年店铺的营业额持续提升。
灶台边,员工林碧霞娴熟地剥开粽叶,倒上酱汁,再盛一碗牛肉羹,端到顾客的桌上。这家小店的员工多为10~20年工龄的“老街坊”,熟悉老客口味与节奏。“40多年间,我们从未离开‘东街-西街’半径800米,见证着老城修缮、路面翻新,也实打实成为文旅发展的受益者。”王雪霞说。
古建筑保存的是时间,而这些更烟火、更新鲜、更懂本地味的食物,成为可以被咀嚼、回味的记忆。
坐落在福州中轴线上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坊巷相连、古厝林立,古色古香的建筑之下,是舌尖上百年甚至千年的传承:聚春园佛跳墙、永和鱼丸、同利肉燕、鼎边糊、花生汤,以及在南后街的大众茶馆,一口“人间第一香”——茉莉花茶……味蕾深处,承载着千年闽都的悠悠古韵。
行走在漳州古城的石板路上,斑驳的闽南骑楼里,烟火气满满:现炸的三角粿、花生酱拌碱面、麻糍裹满花生碎、古城门口的四果汤……这里还开设“闽南小剧场”,打造“观闽南非遗戏、品闽南工夫茶、尝闽南古早味”体验之旅;沿宋河发展高端消费,引进茶饮、咖啡等高端休闲业态;常态化开设漳古文创市集,涵盖非遗、文创、轻餐饮等业态,促进夜经济发展。
在泰宁古城,当青砖黛瓦间,碧玉卷、状元糍、游浆豆腐、暖菇包依次上桌,当私影咖啡的投影轻闪、精品民宿的灯火亮起时,古建筑与新风尚此刻温柔相拥。
6月25日,2025大众点评“必吃榜”正式揭晓。福建省上榜商户数达123家,排名全国第八。全省上榜商户中,烟火小店占比超75%,10年以上市井老店占比近35%。据美团大众点评“必吃榜”负责人安添蕾介绍,大众愿意花更多时间走进街巷,探索最地道的美味,并分享真实体验。
活化利用:不辜负古建“走过”的岁月
盛夏入夜时分,“汀水三千”半片街风景码头流光溢彩,璀璨的灯光勾勒出街巷蜿蜒的身姿。熙攘人群中,沿街40余家商贩正卖力吆喝着,客家米酒、河田鸡等香味在空气里交织着,烟火气愈发升腾。
“汀水三千”项目通过复原“上三千、下八百”的古汀州码头盛景,将汀江水系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该项目总投资1.03亿元,沿汀江单岸延展1100米,且创新采用“一店一品,永不收租”的模式,于今年1月份开始运营。“节假日高峰期人流量每天都有万人左右,目前总人流量将近40万人次。”项目负责人谢春秀说。
长汀古城游客如潮。通讯员 章宸睿 摄
初次来到长汀的厦门游客江琼花夜游古城后,沉醉于“一城山色半城水,千年客家府第风”的特色建筑中。“府第式格局、城墙与山城一体,古色古香的建筑令人惊叹。”
宋朝汀州太守陈轩将之形象地描述为“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千年过后,街市肌理仍未改,南大街、五通街、水东街等宋明清街区成片留存,青石板、马头墙、风火墙夹峙,前店后宅、下店上宅的骑楼式店铺沿汀江排布,至今仍可见打铁、酱油、豆腐等百年老铺。
走进长汀四大街区之一的东大街八喜楼,热情的吆喝声不断:“我儿今日大婚,诚邀各位赏光来府里吃两杯喜酒,共为我儿贺新喜。”一对身着古装的夫妇热情邀请游客入馆,这便是客家“八喜”之花烛之喜。
长汀八喜馆内文艺演出吸引市民前来观看。 通讯员 朱芳彬 摄
记者从长汀县名城管理委员会了解到,八喜楼是一幢典型的客家跑马楼,即四合院式的客家围屋。二、三楼设回廊,二楼场景展示客家人的“八喜”,含金榜、婚庆、添丁、成人、立灶、乔迁、寿诞、节庆等;三楼展示着客家人的年俗、节俗等。
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还架起了当地乡村振兴的“连心桥”。2019年,长汀人李润生闯荡深圳多年回乡,把目光投向了客家美食,创立了八喜馆(福建)食品有限公司,店铺选择在长汀县东大街的八喜楼内。
李润生以“汀州八喜馆”品牌为切入点,以当地地标产品河田鸡、长汀豆腐干作为八喜馆的招牌产品,并制作出姜黄粉、姜黄茶、姜黄调味料,洛神花干、花果脯、花果饮等特色新品,打造出当地客家文化伴手礼。
在八喜楼里,备受游客喜爱的土特产,其背后是一条致富产业链。“我们以长汀农副产品为载体,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李润生说。
附近的四都镇、涂坊镇等6个乡镇,因此受益。李润生举例道,一亩姜黄产值达6000元,6个乡镇单单姜黄这一项每年销售额合计高达上千万元。“我们采用线上与线下、生产与销售、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农业产业经营模式,为农户提供生产技术指导、产品质量监督、市场信息交流、销售渠道拓展、仓储物流配送等全方位服务,助力构建村镇产业新体系。”
透过八喜楼这一扇“窗”,“土味”飘香。走出八喜楼,长汀古城把中原府第的礼序、当地山水的灵秀和客家聚族而居的烟火气,砌进每一块青砖黛瓦,不辜负古建“走过”的岁月。
长汀古城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鲜活实例,不仅展现了历史文脉与现代表达的深度融合,也是福建推动古建筑传承发展、活化利用的一个生动注脚。
如今的八闽大地上,古厝的瓦当继续承接晨露,骑楼的廊柱依旧映着斜阳,古城旧巷之间,人声鼎沸,烟火不息,文脉长青。
编后
传统与当下
福州中轴线上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在这里传统与时尚相得益彰。百年老字号同利肉燕的门口排着长队,隔壁的网红奶茶店飘来阵阵香气;巷子深处的文创店里,传统脱胎漆器被做成潮玩手办,在这里传统工艺与时尚品牌的跨界合作,让年轻人感受到“非遗也可以很潮”……
近年来,福建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方面力度不断加大,并让这些老街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活化利用继续“呼吸”,让历史建筑融入当代生活肌理,既守护文化记忆,又创造新的城市体验。在泉州西街,百年老宅变身文创空间,传统花灯技艺通过VR技术重现宋元盛景;漳州古城的非遗工坊里,年轻匠人用现代设计重构八宝印泥。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消解,而是更深层次的传承。
活化的前提是保护,只有守护历史本真,才能延续文化血脉。但保护绝非是将古街当作僵化的“标本”封存,而是让古街更好“活”在当下,充满着市井生活场景。街巷清晨飘来的豆浆香气,巷口修鞋匠的叮当声,邻里间熟悉的问候,这些鲜活的市井气息才是街区的灵魂。同时必须正视现代生活需求,通过隐蔽式改造升级水电管网,增设消防设施,改善卫浴条件,让住在老房子也能享有现代生活的便利。
如何让老街区更具年轻态,业态更新是关键突破口。可以更多地引入文创工作室、民宿等轻业态,既避免过度商业化,又能激发街区活力;可以更多地通过与体验经济结合,设立非遗工坊等,让传统技艺转化为可参与、可消费的文化产品,不断维系街区的日常烟火气。
传统文化犹如一棵大树,只有新枝越茂盛,根系才能越深入。
链接
福建1700多栋历史建筑得以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
记者从省住建厅获悉,近年来,我省从设计、布局、选材、施工、监理等环节,全面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
从政策上看,2021年,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福建省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在全国首次将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纳入地方性法规;2020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九条措施》;2022年,省住建厅、省文旅厅、省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七条措施》等。
从投入资金上看,我省累计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3亿元,省级财政累计投入约30亿元。全省累计70余个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得到整治、改善、提升,1700多栋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得到针对性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
古城是会呼吸的历史,也是时代的见证者。在我省科学的规划与保护下,更多的古城焕发出新的生机。2024年,我省6条历史文化街区入选住建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泉州市中山路街区等7个案例入选住建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向全国全省推广学习借鉴。2025年春节期间,我省历史文化街区日均客流量超10万人次,成为高品质城市会客厅、文旅热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