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举行的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
一个关于福建的故事
北宋年间,福州知州张伯玉倡导“编户植榕”,多年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我在福建福州时,就提倡多种树,少种草,不能让老百姓挨晒。”
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到的这个故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领会到:文脉赓续,是城市内涵式发展不能丢失的一份坚守;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众所周知,福州别称“榕城”,以树为名,冠一座城,这是福州人对榕树之爱最有仪式感的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与榕树有着深深的羁绊,他提到的这段往事,也正是榕城发展史中不得不提的故事。
植榕达人张伯玉
习近平总书记重点提及的
张伯玉
是历史上福州“市长”中
“最狂热”的植树达人
福州西河园张伯玉塑像 图源:福建档案
宋治平二年(1065年),62岁的张伯玉来到福州。当时福州正值夏天,酷暑难耐,中暑生病的人很多。同时,街道少有绿茵,河堤、官署绿化薄弱。
经过调查了解,张伯玉发动19.7万余户福州市民“编户植榕”:全城每家每户都要植榕树,种活一棵,赏银一钱;不种者或毁树者相应罚款,情节严重者施于法典,予以拘役。
他还把重点放在通衢绿化遮阴上。河堤、官署多植之,自己率先在衙门前左右各种了一棵,并要求地方官员带头多种。
福州森林公园有一棵独木成林的古榕树,树下可容纳千人乘凉,据说就是当年张伯玉倡导植榕时期种下的。
福州森林公园“榕树王”。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张伯玉的种树狂热
并不是没有由来
可以说是
站在前人肩膀的大胆作为
古人记载曰,“冶山旧有古榕,传为汉时物”。由此可见,榕树2000多年前就扎根福州了。
在南宋地方志书《三山志》中,就曾记载下福州宋代对榕树情有独钟的6位知州:王逵、蔡襄、张伯玉、程师孟、黄裳、梁克家。
比张伯玉早些时候来到福州的蔡襄,就发起过“七百里夹道植榕”工程,开创了官方系统性人工植榕的先河。改善了福州城酷暑湿热、百姓易生疾病的情况。后人歌颂为“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长清风。”
千余年来
福州人种榕树的爱好
就像榕树的根须
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延伸
习近平的榕树情
1990年,习近平调任福州市委书记
他大力倡导和推进“绿化福州”工作
强调“城市绿化一定要坚持见缝插绿的原则”
2021年,习近平在福州福山郊野公园观景平台,听取城市生态公园规划建设、城市水系综合治理情况汇报。图源:新华社
在福州市委政研室原主任林璧符的记忆中,习近平非常关注榕树。林璧符说:“他看了很多关于福州榕树的读物,对榕树非常了解。他一直倡导大家知榕、爱榕、护榕,并且他自己也身体力行。”
1990年6月,习近平到福州平潭县调研,看到岛上生态环境不尽如人意,绿化树种单调。他指示要多树种绿化改善生态环境,还亲自动手在县林业局院内栽种一株榕树。
如今那棵榕树已经长成高约20米、冠幅约26米的参天大树,树姿雄伟挺拔,枝繁叶茂,庇荫一方清凉天地。
1994年,福州市园林局工程师林焰写了一本有关榕树的书——《榕树与榕树盆景》,书稿呈送习书记并请他作跋,习书记欣然命笔。
这篇跋的标题是《让榕树造福榕城》。
习近平在跋中写道:“榕树是福州的市树,千百年来与福州的发展历史紧密相连。它枝繁叶茂,苍劲挺拔,荫泽后人,造福一方,在调节气候、绿化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多么贫瘠的土地,乃至乱石破崖,它都能破土而出,盘根错节,傲首云天,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福州人精神。”
2014年11月1日至2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榕调研,他对陪同考察的福州市领导说:“现在许多地方都在植草坪。我在福建福州时,就提倡多种树,少种草。榕树遮风挡雨,成活率高。抓生态,榕树是很好的选择,福州要多种榕树!”
扎根福州的榕树
修建地铁、整治河道时
为古榕“让路”
成为全民共识
在大榕树下纳凉、下棋、拉家常
是福州人日常生活
……
从古至今,无论是政府管理者还是普通市民,福州人对榕树的热爱深深扎根;榕树文化,也早已成为福州城市文脉的一部分。
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命名榕树为福州市市树。
福州三坊七巷南后街的“顶流”爱心树就是一棵榕树。 图源:遇见福州
如今的福州
榕树葱茏,碧水环绕
独自成景
附带种种传说故事的
榕树数不胜数
乌山上的门帘榕
于山上的寿岩榕
安泰河边的龙墙榕
……
近年来,福州种植树木65万棵,使福州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80年代末的17%攀升至43.5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98平方米。
图源:遇见福州
绿荫满城,暑不张盖
行走福州
替人们遮风挡雨的
是一棵棵历经风雨的榕树
它们静静伫立
年轮生长记录城市变迁
保留这座城市记忆和情感
榕树
既是静态的文化标本
也融入流动的城市生活
成为城市文脉的一部分
不断生长存续
福建日报社全媒体传播中心出品
内容综合自《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人民日报、遇见福州、福州日报、福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