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福建高校暑期实践足迹遍八闽 以青春实践赋能发展
www.fjsen.com 2025-07-18 16:15:57 冯川叶 来源:东南网

东南网7月18日讯(本网记者 冯川叶 实习生 林悦)盛夏七月,我省多所高校学子的身影活跃在红色遗址、田野乡间、非遗工坊,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用行动助力发展,让青春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大思政课”扎根红土地 青春实践悟初心

日前,福建师范大学团委协同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实践队,校“青马工程”培训班学员与马院师生赴江西于都红军小镇,开展“扎根沃土研真知,青春建功新时代”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大思政课”走进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

图片1.png

福建师范大学“青马工程”培训班学员与马院师生赴江西于都红军小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中,师生们循着红色足迹,先踏上19.34公里红军长征小道。途中突降暴雨,泥泞里师生相互扶持前行,深刻体悟长征的艰辛与“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内涵。随后在登贤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登贤处处罗登贤》专题教学让革命先驱罗登贤的事迹扎根心中,学生们深刻体会到,长征精神并非遥远的符号,而是青春与历史的深刻对话。

离开红色遗址,实践队将目光转向乡村振兴,开启“数字乡村行”。在金沙村灵芝种植基地,探究“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见证传统产业借模式创新提质增效;同时考察井前村“金字塔式”网格化管理与祁禄山便民服务中心,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基层治理的活力与创新,也认识到脚踏实地的调研真谛。

此外,实践队还深入田间地头参与劳作。在村民的指导下,师生变身“劳动者”走进玉米田与西瓜地采摘,沉浸式体验农耕,学生们在劳作中感悟到,真理藏在泥土里,知行合一的实践比书本更有温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念在汗水中愈发清晰。

此次实践活动,从红色足迹到乡村热土,从理论思考到躬身实践,让思政课与社会课堂深度融合。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用青春践行担当,让“青马工程”的育人成效在红土地上绽放更艳的光彩。

技术赋能产业 青春实践助力振兴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与生命科学学院学生深入山东省平邑县两泉村、福建省古田县杉洋镇示范园区及厦门红果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聚焦PI-PA生物提取技术推广,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区域实践建言献策,为践行“大食物观”贡献师大力量。

图片2.png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与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助力PI-PA生物提取技术经济推广

在厦门红果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实践队与技术员林文锦老师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企业对PI-PA技术的应用需求与推广成果。PI-PA技术作为纳米级生物提取技术,通过机械力将生物有机体破碎至纳米级,可去除原料中有害物质(如鞣酸、重金属),同时保留有效成分活性,提取精纯度高且易被人体吸收,广泛应用于食品和保健品领域。基于此,实践队结合专业知识形成针对性解决方案,推动企业与福建师范大学南方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达成合作,启动山楂红素产品试生产。

随后,实践队将技术推广延伸至古田县杉洋镇示范园区,推动生产技术与当地银耳资源融合,发展山楂类食品加工产业;同时持续关注山东平邑等地的技术应用实效,助力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专业知识与技术推广的结合能有效激活产业活力。队员们也表示,未来将在坚持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践行“大食物观”的基础上,融合多学科优势,构建技术推广长效机制,为乡村振兴和全民健康生活贡献青春力量。

寻红色印记 守非遗匠心

福建商学院国际经贸学院实践队赴三明市泰宁县,开展“寻迹泰宁,守艺非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红色文化浸润、生态理念感悟、非遗技艺体验与古建魅力领略中,收获深刻成长。

实践队走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家中,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在竹编传承人王细仂家中,学习四百年竹编工艺,体会“五十年坚守源于热爱”的匠心;在鱼子灯传承人涂声福家中,体验百年技艺,感怀其“让更多人认识鱼子灯”的心愿;此外,实践队还在乡村非遗博览苑体验棕编、擂茶等32项非遗。

期间,队员们还领略了尚书第明代建筑群的精湛木雕,及明清园古建筑与木雕精品,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三天实践让队员们收获颇丰,大家纷纷表示将传承红色基因、坚守生态理念、守护文化根魂,以行动助力非遗活化与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图片3.png

实践队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

让党的故事“声入人心”

日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育见”力行实践队走进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濯田镇水口村“红旗跃过汀江”主题馆,面向当地群众和青年基层干部开展宣讲活动,实践队队员们以青年视角、青年话语生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

图片4.png

实践队员让党的故事“声入人心”

活动现场,实践队队员以福建本土生动实践为蓝本,用鲜活故事传递党的创新理论力量。李宗翰讲述澳角村从“扁舟搏浪”到“千帆竞发”的振兴故事,展现其在政策引领下,借助科技赋能,大力发展现代化渔业,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助力产业升级,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黄心悦以“烽火淬炼英雄骨,闽脉星火映山河”为主题,通过陈祥榕和福建师大校友陈盛骙的事迹,阐释福建青年守护国家安全的历史担当与时代使命,同时强调教育在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激励着更多青年投身强国使命。洪雅怡以“曙光秋起平和田,柚香深处是繁花”为题,讲述平和蜜柚产业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下,通过科技赋能实现现代化发展,同时教育部门积极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展现了“平和青年”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这次走进水口村,不仅是一次理论宣讲,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实践队队员李宗翰感慨道,“在‘红旗跃过汀江’的红色热土上,我们追寻领袖足迹,深刻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既是理论的传播者,更是实践的参与者。未来,我希望能继续用所学知识服务乡村发展,把青春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担当融入强国使命中。”

“没想到党的创新理论可以讲得这么有意思!”“这些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听着特别亲切!”村民们纷纷为实践队的精彩宣讲点赞。此次活动不仅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入人心”,更激励着青年学子担当强国使命,通过教育引导、科技赋能、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蔡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