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 正文

中美青少年相聚“鼓岭缘”:一场跨越太平洋的青春合唱

2025-07-21 10:39:51 作者: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   我来说两句

玛格丽特·卡迈克尔,一名来自美国艾奥瓦州的舞蹈演员,第三次来到中国,并登上福州东郊风光旖旎的鼓岭。这片山林间的避暑胜地,承载着她家族跨越世纪的记忆。

在鼓岭·家族故事展示馆里,一张张照片诉说着福建近现代女子教育先驱莉迪娅·特林布尔(中文名:程吕底亚)不平凡的一生。

陪同卡迈克尔参观的,是鼓岭研究学者、华东理工大学景观系主任林轶南。他介绍,程吕底亚1889年来华,坚信教育能够改变那时的中国女性和几代人的命运。程吕底亚先后在福建平潭和龙田开办女子小学,之后更开风气之先,创办华南女子大学的前身华英女子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女子大学之一。我的外婆就毕业于那里。”

抗战期间,程吕底亚原本已登船准备返回美国,却因深深认同自己“是中国人”,毅然下船,选择留下。她在日军占领福州时于华南女大病逝。

19世纪起,一批侨居福州的外国人来到鼓岭修建避暑别墅,外侨与当地居民和谐共居,彼此的文化与情感相互交融,令鼓岭成为一个融汇中西的“国际社区”,并在一个多世纪后讲述着段段友谊佳话。映月湖旁,仍可以寻得程吕底亚故居的墙基。

卡迈克尔的祖母是程吕底亚的外甥女。小时,在祖母的房子里,她常能看见从中国带回的瓷器、桌布、银勺等物件,燃起她对中国以及这位先人的好奇。

如今,这些器物由卡迈克尔精心保存。“家里经常谈到程吕底亚,她是我们心中独立、坚强的榜样。她走出了自己的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7月10日至18日,2025年“鼓岭缘”中美青少年合唱周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先后在福州与北京举行,主题为“歌唱和平”,中美两国近30支青少年合唱团逾千人参加。

这是“鼓岭缘”活动第三次举办。今年的合唱周包括丰富多彩的参访、演出、快闪等,两国青年在音符跃动与文化对话中增进了理解,为中美民间友好注入青春活力。此次活动是“5年5万”倡议实施以来规模最大的主题性中美青年交流活动。

作为“鼓岭之友”成员,卡迈克尔受邀参加了此次合唱周。她透露,自己正在撰写一本书,介绍程吕底亚在中国的故事,“美中之间有许多感人的友好交往,值得被更多美国人了解和铭记”。

而合唱周期间,一段段新的友谊,也在中美青少年之间萌发。

同行:中美青少年的跨文化相遇

此次,美国共有来自南北部、东西海岸的10支合唱团近500人到访。许多人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有些人带着好奇,有些人心怀期待。在街头,邂逅中国真实的市井烟火;在舞台,用歌声与中国同龄人对话,也在交流中成为彼此的朋友。

“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国家,所以我了解的也基本都是西方文化。来到这里,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学到了很多新的风俗和文化,我觉得这简直太酷了。”华盛顿州塔科马青少年合唱团成员艾萨克·亨塞克说。

合唱周开幕当天,亨塞克作为美国青少年代表登上鼓岭,和中国同龄人一起在一幅描绘福建与北京地标的20米长卷上填上了颜色,并盖上“和平之约”的印章。

“我觉得‘美’是唯一能形容鼓岭的词——这里郁郁葱葱、绿意盎然。我特别喜欢这里丰厚的历史感,因为它提醒我们,这个世界上曾经发生过真实的事情,而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正是这些历史的延续。”亨塞克表示,鼓岭的过去与现在都对人们产生着深远影响,友谊会创造持久的回忆,也会让两国人民携手做出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2025年初,犹他州One Voice儿童合唱团在北京天坛祈年殿演唱的《如愿》视频在中国社交媒体引发关注,收获百万点赞,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称赞该合唱团为促进中美友好的“新一代使者”。合唱团成员鲁西·斯托尔表示,鼓岭如今已经成为中美之间的一座情感桥梁,是个让两国人民都能产生共鸣的地方。“如同一个世纪前那样,今天的我们依然可以在这里相遇、相知。”

合唱周的多场演出中,经常会出现福州第十六中学毓英合唱团41位成员的身影。福州第十六中学校长林硕介绍,学校前身为1859年创办的毓英女子初级中学,曾在鼓岭居住的美国医生玛丽·卡尔顿(中文名:兰玛丽亚)养女兰醒球曾任该校校长。

“通过这次合唱周,孩子们提升了专业技能,也更深入地了解了学校的历史背景与鼓岭文化,这非常有意义。”林硕说。

毓英合唱团成员陈芳烁说,这是她第一次与美国同龄人合唱。

One Voice儿童合唱团到十六中访问时,她准备了自己亲手烧制的陶瓷花瓶作为礼物送给一位美国朋友,而对方则回赠了她一枚印有合唱团标志的手环,在接下来的合唱周演出中,这枚跨越大洋的手环一直戴在她的手腕上。

“彩排的时候,我们教彼此游戏、语言,还聊起了喜欢的歌手,比如周深和‘霉霉’泰勒·斯威夫特。”陈芳烁说。

“起初我有些担心语言不通,没想到大家都这么热情,很快我们就熟络起来了。我们都关心彼此的文化,也都一样爱唱歌、爱自拍。”陈芳烁说,在这样的交流互动中,“你们”渐渐变成了“我们”。

林硕对这些远道而来的美国年轻人印象深刻:“我觉得美国的孩子对结交中国朋友、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他们充满热情,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在舞台上,他们展现出极强的表现力;在参访学校时,又表现出对中国非遗的浓厚兴趣,学习认真,上手非常快。”

演出过程中,毓英合唱团和One Voice儿童合唱团的几位女孩牵起了手。在林硕看来,“这是一种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情感流露。音乐让心灵相通,也让友谊悄然生长”。

犹他州杨百翰大学精选合唱团成员布拉登·特斯达尔表示,在北京工业大学的参访中结识了一位很好的中国朋友,让他惊喜的是,两人手机里玩的是同一款游戏。此行也让他认真考虑来北京就读研究生,虽然在这里可能看不到橄榄球比赛,也会想念家人。

合唱周期间,10支美国合唱团在不同场合用中文演唱了多首歌曲。

“我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用中文唱歌,但现在我做到了。”杨百翰大学精选合唱团成员特雷斯·格利克说。

而他的同学特斯达尔与中国的缘分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小学时的外语课,在西班牙语和中文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十多年过去了,我对中国文化和语言了解得更多了。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去分享中国文化的美。”

精选合唱团成员安吉拉·怀廷则表示,在这次合唱周收获了一份珍贵的礼物,那就是友情。“能够和地球另一端的人产生联系、建立友谊,彼此分享文化,这是最珍贵的回报。”

塔科马少年合唱团由林肯中学和体育场中学两所学校师生组成。体育场中学教师卡特里娜·考德威尔介绍,合唱团的成员年龄大约在15到18岁之间,为了此次中国行准备了包括中国流行音乐在内的9到10首歌曲,并在过去几个月里精心排练。

“这次音乐节的主题是促进友谊,希望把美国和中国的学生聚在一起,建立长久的友谊。”考德威尔说,有幸聆听了中国许多重要人士的发言,他们都在为增进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而努力,希望她的学生回到自己的社区时,也能将这种精神传递开来。

一次次握手、一段段合唱、一句句“再见”,让这场跨越太平洋的相遇,逐渐变成了同行。

共鸣:音乐与艺术的语言

当中文《茉莉花》从美国青少年口中唱起,当水袖的灵动与合唱的旋律交织,当一段40余年前的友谊佳话被美国大学生用流利的中文娓娓道来……艺术悄然打破语言和文化的边界,让共鸣发生。

犹他谷大学合唱团艺术总监里德·克里德尔(中文名:柯立德)成长于旧金山湾区。童年时期,他常被身边的华人朋友邀请参加包饺子、赏灯会等中国传统节日活动,这些经历影响了他的成长。在斯坦福大学,他同时修读声乐表演与中文两个专业,逐渐成为一位兼具深厚音乐造诣与汉学素养的音乐家。

在合唱周的交流演出中,柯立德的一位学生用钢琴伴奏,其他人则用中文合唱了《茉莉花》,清澈优美的声音赢得了全场喝彩。

“我的目标是建立一种中西合璧的桥梁,保留中国的旋律和发音,同时融合西方多声部之间的配合,创作出一种能够跨越文化边界的音乐作品,让它既能打动中国人的内心,也能触动西方听众的情感。”柯立德说,希望他的学生能和中国建立起更深的联系,也希望他们将合唱周的美好回忆珍藏于心。

来自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的风声合唱团由马克·哈伯德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创立,迄今已获得12个格莱美奖项提名或相关奖项。十余年前,哈伯德曾率团来上海等地演出,第二次来中国,他感到格外亲切。

“我们带来了能量和激情,也带来了非常棒的音乐回到中国,也想看看我们如何能够让美中两国人民团结在一起,让彼此的声音汇聚。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生命力和历史。我的团员会带回关于中国的一些新的视角和表达方式,这将改变他们原有的印象,而且是以一种非常积极的方式。”哈伯德告诉记者。

一场合唱与戏曲的文化对话,也在合唱周期间展开。风声合唱团和来自德克萨斯州的南卫理公会大学合唱团走进中国戏曲学院,表演节目并观看中国学生的戏曲节目,还在表演系研究生邹丹鸿的带领下体验了折扇、水袖、马鞭等中国戏曲道具,感受其中的魅力。

体验了折扇的南卫理公会大学合唱团成员艾玛·莱斯说,她曾在家附近的中国武馆短暂练过功夫,那也是她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的起点。她觉得中国戏曲中的折扇动作优雅却不易掌握,而中国同龄人的演绎动作流畅、仪态自信,令人赞叹。

在食堂用餐交流时,邹丹鸿意外得知,这些美国同龄人为了此次合唱周专门学习了《茉莉花》。她和中国戏曲学院的同学即兴与美国青年共同演唱了这首歌,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犹他谷大学合唱团成员布赖恩·索思威克说,他此行听了中国交响乐团的演出,在美国都没听过这样顶级的演出。能有机会体验、学习如此精彩的中国音乐,难以忘怀。

1979年,杨百翰大学青年大使合唱团访问中国,是中美建交后首个来华演出的美国团体。在北京中山音乐堂,杨百翰大学精选合唱团成员亚历山大·基奥用流利的中文,向全场观众回顾了这段历史。

“在杨百翰大学众多的头衔中,‘中国的老朋友’是我们最引以为傲的之一。正因如此,你会发现我们合唱团有些成员正在和我一样认真学习这门优美的语言。”基奥说,虽然大家的语言和文化各不相同,但可以因音乐而结缘,共同构筑起一座座音乐之桥、文化之桥、友谊之桥、心灵之桥。

谈到青年大使合唱团,杨百翰大学表演艺术管理部经理斯特茜·克里斯滕森说他们至今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并将在今年10月再次来华演出。

“我们当年选择与中国站在一起,是正确的决定。现在,我们也在传承和践行那份精神。”克里斯滕森说,人们的内心是相通的,两国人民在幸福、和平、家庭和尊严等方面有着许多共同的愿望与愿景。

40年来“青年大使”用歌声拉近彼此,一首家喻户晓的中国歌曲也连接起大洋两岸两座城市、两所学校。

福州与塔科马,隔着浩瀚太平洋,却拥有超过30年的深厚友诚情谊。2008年,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与塔科马林肯中学签署备忘录,两校迄今开展师生互访十余次。合唱周期间,林肯中学师生到访福州教院附中,续写友好篇章。2015年9月,福州教院附中的5名学生,曾到访华盛顿州并与林肯中学合唱团同台演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10年后,5名学生中的陆嘉怡和李沐霏回到母校,再度与福州和塔科马的“学弟学妹”们唱响熟悉的旋律。

“歌声跨越10年,见证中美友谊在青少年中接续传唱。愿友谊永续,和平长存。”陆嘉怡有感而发。

林肯中学合唱团教师琳恩·艾森豪尔已经七次来到中国。她将走进福州教院附中称作“回家”。

“见到您,我记忆就回到了十年前,在林肯中学的礼堂。”陆嘉怡的这句话,让艾森豪尔感动落泪。

艾森豪尔已经指导塔科马的数百名学生学习过这首中文歌曲。“现在回想起来,这段历史不断延续、不断发展,并且在很多孩子们的生活中继续传唱,这真的很有意义。”

这一曲歌声,不仅在“希望的田野上”回荡,更在太平洋两岸朋友们的心中久久回响。

愿景:过去与未来的连接传承

杨百翰大学精选合唱团成员悉妮·克兰德尔爱上北京,是因为街头巷尾常见的银杏树。

“这是我最喜欢的树种之一,我真希望能在秋天看到它们变黄的样子,那一定美极了。”在她眼中,中国是个难以用单一词语概括的国度。如果非要选择,她会说是“广阔”。因为这片土地蕴藏着无限的可能,让她渴望不断探索。

克兰德尔与中国的情感纽带,早在她踏上这片土地之前便已悄然萌芽。克兰德尔的祖父祖母曾在香港求学,叔叔也曾作为杨百翰大学青年大使合唱团的一员到访中国。从小耳濡目染的家庭故事,让她对这个遥远国度怀有一份天然的亲切感。

克兰德尔的爷爷给她起了一个中文名字——曹美玲,还为孙女准备了学习中文的卡片。

“在北京,我给爷爷打了电话,分享了这次不可思议的旅行,说他也来就好了。爷爷告诉我,他和奶奶已经开始查看日程了,肯定会再来的。”克兰德尔说。

如果说克兰德尔是带着情感的延续而来,她的同学格利克则是在旅途中完成了一次与真实中国的“破冰”。

“从小到大,我们会听到很多关于不同国家的说法,但很难知道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偏见。所以这次来中国,是一次发现真相的机会。”格利克说。

“这次旅程让我对中国的好感更为深刻。我希望以后还能再来,继续参与这种交流。”格利克说,回到美国后,会把他的经历讲给身边每一个人听,鼓励他们也亲身体验和了解中国,他对中美的未来抱有信心。

探索仍在继续,合唱周也迎来了颇具象征意义的收官时刻。

7月16日,合唱周在北京举行闭幕演出。整场演出分为“回望、互鉴、世界”三个篇章,200余名中美青少年组成的合唱团在台上演唱了《茉莉花》《今夜无人入眠》《我和你》《天下一家》《友谊地久天长》等多首在东西方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每一首歌都承载着对和平的期盼与对友谊的珍视。

“中美青年在合唱中这种共同欣赏的精神,带来理解和团结,是我们为和平而歌目标的一个良好起点。”犹他谷大学合唱团成员特拉维斯·伦特说。

在演出现场,还有一段温馨的插曲:来自南卡罗来纳州的Pure N Heart合唱团演唱了《我是你的朋友》,主唱戴蒙·泰瑞特意在歌词中加入了“中国”两个字。

“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此行的核心意义——建立关系、搭建桥梁。也许这些桥梁以前并不稳固,但它们现在需要变得更牢固。人们可能对中国有不同的印象,但除非亲自来、亲身体验,否则你不会真正了解。”他告诉记者,Pure N Heart合唱团热爱中国,也非常期待今后再来。

泰瑞表示,也期待中国朋友可以踏上南卡罗来纳州的土地。“欢迎大家来!我们为你们准备好了好吃的、好玩的。我们应该互相走访、了解彼此。”

美国国务院艺术特使、歌剧歌唱家卡拉·卡纳莱斯已多次到访中国,并在2024年和2025年的“鼓岭缘”活动上演唱《我爱你中国》。

卡纳莱斯说,在合唱周的美国青少年眼中看到了“好奇心被点燃的光芒”,有着类似经历的她相信,这将会伴随他们终身。

卡纳莱斯也对这些美国年轻人提出了她的期待:把这段经历珍藏在心中,并且和中国同龄人持续保持联系。“这可能是一段长达60年的美好友情。而友谊,就像在森林中种下一朵花或一棵树一样,时间就是它的雨露。”

友谊是代代接力的事业,既由青年传承,也由前人守望。

“鼓岭之友”发起人埃琳·麦金尼斯(中文名:穆言灵)的公公曾任飞虎队中尉,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支援中国抗战,后又在福建执教。她的家庭与中国有着跨越时空的深厚情谊。

“只有通过交流,才能成为朋友。青年之间的交流能建立起深厚友谊,为未来奠定基础。”穆言灵说,她给此次合唱周美国青年的寄语是:玩得开心,多交流,轻松相处,成为朋友。

“无论是街对面,还是远在地球另一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正是我们成长的方式。它让我们学习,让我们合作,也让我们携手应对重大的挑战。这一点对于年轻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毫无疑问,你们就是我们的未来。你们今天在这里,就是国际合作不仅仅是一个流行词的最好证明——它是真实存在的,是充满活力的,而且正在此时此地发生着。”塔科马副市长琪雅拉·丹尼尔斯说。

“我们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2025年‘鼓岭缘’中美青少年合唱周,就是希望搭建交流平台,让两国的青少年朋友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间其实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进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沈昕表示,未来,将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吸引更多的两国青少年朋友积极参与“鼓岭缘”系列活动,让友谊的种子在两国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