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化中国行,我们要走进位于福建泉州的安平桥,它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是我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遗产点之一。
安平桥,位于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交界的海湾上,是我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有着“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
从空中看安平桥,我们首先会被它的长度所震撼。古桥呈东西向蜿蜒伸展,桥面宽度在2.9—4米之间,但长度却达到了2255米。整座古桥以坚固的条石铺就,桥下,361座石砌桥墩巍然矗立,形态各异。桥墩之间,巨型石板横架作为桥面,承载着过往行人。
这些石板长度不一,短则5米,长则11米,蔚为壮观。
在安平桥上及其周边,矗立着多座精致的附属建筑,东、西两侧的望高楼、听潮楼,是两座隘门,在桥身中段还有两座雨亭,供过往行人休憩避雨。
安平桥联通了泉州的安海与水头,搭建了发达的水陆交通网,成为安海港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它也是泉州与广阔的南部沿海地区的陆运节点,体现出海洋贸易推动下泉州水陆转运系统的发展。
800多年来,古桥不仅历经了风雨沧桑,也见证了泉州港的繁荣与辉煌。
2021年,安平桥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22个遗产点之一,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解码古桥智慧 看宋代的“超级工程”
历经800多年的沧桑变化,如今,安平桥出现了桥墩沉降不均匀导致桥板不平、桥墩外散开裂、栏板脱落等情况,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见证宋元海洋文明的古桥,当地将于近日启动修缮工程。究竟这座古桥都暗藏着哪些建桥工艺和民间智慧?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八百多年前,要修建这样的一座跨海大桥,完全称得上是一项“超级工程”。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吴金鹏,是地道的安海人。他全程参与了泉州的申遗工作,也守护了安平桥三十多年。
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吴金鹏:它就是跨安海湾的一座石桥。我们看到左手边就是晋江的安海镇,我们的右手边就是南安的水头镇。
在完全没有机械设备的古代,要如何才能在海湾的潮涌间,建造稳固的桥墩呢?
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吴金鹏:就用木头,一横一竖,一层一层地做好,然后把石头的桥墩直接做在上面,这个我们称为“睡木沉基”。
“睡木沉基”,是安平桥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造桥技艺。它利用水平交叉木料的浮力和整体的稳定性,在松软的泥沙中形成牢固的桥基,不需要堆砌大量的石块,省工省料。然而,海湾的水位有深有浅,潮汐有缓有急,怎样才能让桥墩更加稳固?这也考验古人智慧。
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吴金鹏:古人很聪明,他们利用地质条件、水流情况,因地制宜设置了三种不同的桥墩。一种叫方形的;一种单边尖的,称为半船型;有一种两边都尖的,称为船型桥墩。朝大海一面,为了减少海水对桥的冲击,就做成尖的,就是半船型。如果退潮也比较急,那就做成两头都尖的。
三种不同样式的桥墩,能最大限度地减小潮汐对桥墩的冲击。而建好桥墩只是第一步,安平桥的石板长5米到11米,最重的有25吨,共有2000多条,要如何在海中,把这些巨型的石板架上桥墩,成为建桥成败的关键。
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吴金鹏:先把桥墩做好,用船把桥板运过来以后,水涨船高,潮水一来船就升高了,他就把这个桥板驾在已经建成的桥墩上,潮水一退,船跟桥板就脱离了,桥板就架上去了,这个技术我们称为“候潮架梁”。
就这样,像“睡木沉基”“候潮架梁”“三式桥墩”等建桥智慧,将我国古代的造桥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安平桥历经14年建成,不仅技艺是考验,资金也是瓶颈。
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吴金鹏:安平桥的工程这么大,肯定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个钱怎么来呢?社会各界共同出资来建造,对象有地方官员、有商人、有平民百姓共同凑的份子钱,才把这个桥建成。
众人拾柴齐造桥 共建共修共享
除了社会各界齐心协力一起共建,800多年来,安平桥历经了大大小小数十次修缮,也是由社会各界共同捐资的。
总台记者 赵晟萱:在安平桥上就有这样14方的修桥碑记,上面就详细记载了安平桥历次的修缮情况以及捐资芳名。可以看到,多的有捐100大元、200大元的,少的也有1元、2元的。其实无论捐资多少,都是大家共修共建的一个结果。
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吴金鹏:我们可以看这个柱子上的石刻,“公定界止,籴货诸人越界者罚戏一台”,原来安平桥就是商旅往来的必经之路,在桥上做生意的人很多,所以要定个规则,不能越界,如果违反了乡规民约,你出钱请戏班子来演一场戏给大家看,就是文化共享。
从共建、共修,到共享,长虹卧波,天堑变通途。800多年前,安平桥跃过海面,架起泉州通往世界的商贸桥梁。现如今,两千多条石板,顺着潮起潮落一路铺排,依旧是人们的精神坐标,它古老从容,而又历久弥新。
古桥连故乡 思念味相传
作为建成当时世界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安平桥不仅体现了古人的工匠精神和非凡智慧,同时也为研究我国的桥梁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而且,安平桥也成为泉州百姓心中的精神坐标,它的文化内涵仍在不断延续、拓展,从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到出砖入石的闽南古厝,古桥还连接了古镇古村里的“古早”味道,让这些世代传承的闽南小吃,成为烟火人家的独特印记。
安平桥的两端,一头是安海镇,一头是水头镇。穿梭在老镇古厝间,一街一巷都承载着历史,一砖一瓦都写满了故事。而这些环绕在街头巷尾的“古早”味道,更是历史的“活页”,在时光中慢慢沉淀。
菜粿,又叫“菜头粿”,以白萝卜为主要原料,是闽南的传统小吃,用料讲究。
炸过的菜粿外酥里嫩,咬上一口,外皮的酥脆与内里的软糯共同绽开,大米的香气和萝卜的清甜满口荡漾。
诱人心弦的除了菜粿香,还有当地人记忆里的节庆味道——捆蹄。
捆蹄的主要食材是猪蹄,是当地重要节庆的必备硬菜,寓意着“金榜题名”。去骨取肉,是做传统捆蹄的第一步,最费时,也最考验技术。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划伤猪皮,前功尽弃。
大刀小刀齐上阵,只余下蹄尖四块小骨和一个空空的完整猪脚皮。钻孔,缝合,使得去骨后的猪蹄皮呈现筒状。做完这些,还需要准备猪肉内馅,来重新填入。
用家传秘方慢慢腌制,以时间对抗时间,让肉的短暂鲜美得以长久停留。随后,就是捆扎,掌握好力度,一圈一圈,慢慢来。接下来的高温慢煮,同样考究。
李慨捆蹄第四代传承人 李起平:煮捆蹄一般一个小时。过程中我们要随时观察火候。要慢一点,把事情做好才是最重要的。
传承了四代人的捆蹄,猪皮晶莹剔透,软嫩Q弹,不腻不油,层次分明,带着润泽的光度。
李慨捆蹄第四代传承人 李起平:捆蹄做到现在,我已经是第四代传承人,我也希望我们小吃能像安平桥一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对闽南人来说,乡愁不仅是起伏蜿蜒的安平桥,更是古桥两端连接的街头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