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田会议纪念馆里
展览着一张略有破损的名片
纸张虽已泛黄
但墨迹依然可辨
“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二支队
司令部军需长罗化成,
福建长汀”
这张名片的主人
正是福建革命烈士罗化成
罗化成,1895年出生于福建长汀南阳区(今上杭县)南山村一个中医家庭,从小随父学医。1927年,罗化成加入中国共产党。罗化成是闽西革命根据地早期领导人之一,古田会议第四纵队代表。古田会议后随军转战江西,中央主力长征后,参加闽西南地区三年游击战争,期间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军需长。
“铁石心肠”的军需长
1928年6月,罗化成在南阳、才溪一带建立秘密农会和发展党组织。次年七月,领导“南阳暴动”。暴动胜利后,建立“汀连南赤卫队”,积极发动长汀、上杭等地边区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1929年秋,他所领导的赤卫队编入红军第4军4纵队,他任纵队特务大队大队长。同年12月,参加了古田会议。1930年8月,罗化成在长汀河田蔡坊与民团作战中负伤。后任红军后方医院院长、福建省军区后方留守处主任、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副秘书长兼武装动员部部长。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罗化成受命回闽西南工作,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军需处处长。在革命战争年代,部队和地方的物资异常匮乏,“军需长”这个职务可不好当。要让部队没有后顾之忧,就必须想尽办法保障部队的后勤工作。一颗子弹、一个铜板、一根棉丝,在军需长眼中都格外珍贵。
在罗化成心中,军纪是不可逾越的铁律。一次,部队临时驻守在村上,一位老乡送来一只老母鸡,战士见盛情难却便收下了。他得知后,严厉批评战士道:“军纪你忘记了吗?这是违纪行为。”战士听后自知理亏,低头认错,将鸡送还老乡。
写有“六项注意”的红军包袱布。
1938年,罗化成面对遭遇不幸的妻女,仍将党的纪律和规矩摆在首位,劝慰着妻女:“抗日救亡,匹夫有责,如果不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不但我们一家,而且全国人民都要遭殃。”日常生活中,他对自身的严苛要求同样令人动容。 为了把不多的津贴费省下来给战士们买药品,他的牙刷几乎被磨平了,还舍不得换。罗化成因严格执行纪律,令人敬畏不已,被称为“铁石心肠”的军需长。
图为罗化成在1938年2月13日写给上杭县南阳乡绅陈国光的亲笔信,属二级文物,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藏。
最实际的救国人才
1938年6月,陈毅、张鼎丞分别率领新四军一、二支队,先后向苏南挺进,创立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罗化成经常深入连队,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关心战士胜过关心自己。他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情操影响教育战士,深得同志们的尊敬和爱戴,同志们亲切地把他和参谋长罗忠毅合称为“我们可爱的‘一担罗’”。
1938年在新四军二支队合影,左起:粟裕、罗忠毅、罗化成、王集成
1939年秋,罗化成升任二支队政治部主任。在新四军中,他被誉为“良好的政治工作人员”和“党的政策代表者和政策保证执行者”。罗化成善于洞察各种异常情况,在太平县山口镇的新四军医院里,仅半年间就有50多名伤病员被治死,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他顺藤摸瓜,调查研究,终于破获了隐藏在军医处的国民党特务用毒针毒杀伤员的“兰罗王”案件。
长期艰苦的斗争生活,使罗化成积劳成疾,心脏病不时发作。1940年2月27日,罗化成在战地里受冻致病,心脏病恶化,终因抢救无效,停止了呼吸,时年45岁。
1940年3月16日,在罗化成的追悼会上,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代表叶挺、项英致悼词后,陈毅接着讲话,对罗化成光辉的一生作了高度的评价。他说:“罗化成同志是一个最实际的救国人才,是抗战建国中值得全国人民效法的人物,是久经考验的老党员,是经得起考验的革命家。”
罗化成故居
1955年2月,罗化成被追认为烈士。2014年,民政部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罗化成名列其中。今天,当我们凝视这张名片时,仿佛能穿越时空,看见一位瘦削却挺拔的“军需长”的身影,在崇山峻岭间奔走,在枪林弹雨中坚守。
福建日报社全媒体传播中心出品
资料来源:新华社、解放军报、福建广播电视报、龙岩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清风龙岩、江苏先锋、闽西日报等
制图:陈羽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