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以竹代塑”科技创新研修班学员在邵武“竹立方”生态科创馆欣赏竹制自行车。(受访者供图)
东南网7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玥明 通讯员 汤文娟 吴莉)牵头制定竹制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助力中国竹制品在全球市场锚定低碳优势;协助举办多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以竹代塑”科技创新研修班,向世界分享中国竹产业的绿色智慧与创新力量……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浪潮中,如何向世界释放“一根竹”的价值?国际竹藤中心武夷研究基地(以下简称“武夷研究基地”)交出了属于福建南平的答卷。
作为全国毛竹林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南平坐拥全国十分之一的竹林资源,年产竹材3.19亿根。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出“壁厚、节长、径大、质优”、材性全国领先的竹子。扎根地方、放眼国际,一根根南平竹正以更环保、更时尚、更高附加值的姿态漂洋过海,越来越多的“南平竹造”成为备受青睐的“绿色名片”,为世界讲述中国绿色发展的生动故事。
政研携手,淬炼出海硬实力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南平市建阳区的龙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车间。机械抓手灵活起落,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淡淡竹香里透着满满科技感,工人正抓紧生产竹衣架、竹家具、竹园艺品等出口产品。
“2023年以来,我们企业开展的竹展开正交复合板研发、竹制品智能自动化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等项目都得到了武夷研究基地的支持。”龙竹科技董事长连健昌说,“专家团队深入生产一线,为我们企业插上了科技创新的翅膀。”如今,龙竹科技的竹青皮衣架等“以竹代塑”产品已在欧美、东南亚等海外市场赢得口碑。
龙竹车间里的忙碌场景,是全球“以竹代塑”科技浪潮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全球已有140多个国家出台了限塑或禁塑政策,生长快、韧性好、可降解的竹子,正成为塑料的理想“替身”。
2023年,我国正式实施《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同年,国际竹藤中心与南平市政府共建武夷研究基地。依托南平丰富的竹资源,中心组织专家团队、青年科技骨干等力量深入竹企一线,聚焦竹材防霉防腐、精深加工等难题攻关,助力企业实现竹创新产品量产并走向国际市场。
2024年,福建省庄禾竹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环保竹制装饰材料铺进了法国巴黎奥运会最大的庆祝场所——乔治·瓦尔邦公园,以及巴黎凡尔赛世博会展馆等地标建筑。
近期,面对欧美、中东市场对大幅面、高强度重组竹结构型材的迫切需求,庄禾竹业抢抓商机,正与基地携手攻关大幅面重组竹结构型材密度不均匀、力学性质波动大、竹束碳化不彻底易霉变等难题,为进一步扩大欧洲、中东市场蓄能。
竹地板、竹质集装箱底板、竹制汽车内饰、竹纤维复合材料、一次性竹餐具、竹收纳盒……如今,南平竹制品已织就多元的出海网络。2024年,南平竹产业产值达527亿元,继续领跑全国设区市。
传经海外,拓展国际朋友圈
南平竹产业的创新成果,正从实验室和车间走向国际舞台,让闽北山城成为竹产业交流的“国际会客厅”,让“以竹代塑”的理念在世界多地生根发芽。
“南平在‘以竹代塑’‘全竹利用’等方面成效显著,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国际竹藤中心培训处处长王刚介绍,南平成功承接了4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以竹代塑”科技创新研修班的现场教学活动,来自马来西亚、尼泊尔、埃塞俄比亚、巴西、土耳其等15个国家的90余名竹藤领域人员到南平开展研修和实地考察。
今年5月,来自老挝、所罗门群岛、加蓬等发展中国家的竹藤领域官员及技术人员,走进第二届中国(武夷山)竹业博览会与南平竹企,被中国竹制品的技艺、科技与创意深深震撼。
“中国把竹资源利用做到了极致!在这里,我看到竹子不仅能做烹饪厨具,还能造房子、做家具。”所罗门群岛林业专员朱莉娅·塔古福奥阿·艾马埃亚感慨。她计划带一张竹制桌子回国,向国人展示竹子的无限可能。
在邵武“竹立方”生态科创馆,学员们纷纷试骑竹制自行车;在武夷山竹刻艺术馆,他们被精美的竹雕技艺折服;在建阳丰产竹林示范片,他们深入了解竹林培育技术,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
“感谢中国发起‘以竹代塑’倡议!”加蓬旅游部官员儒勒·塞萨尔·阿塞莱·勒库莱齐亚伊表示,“在中国的带动下,加蓬也逐渐开始用竹子来替代塑料等材料。在南平,我亲眼看到竹子构筑的美丽空间,这让我坚信,绿色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选择。”
“国际竹藤中心与南平市合作建立武夷研究基地,是助力南平竹产业抢占科技制高点、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将为中国竹产业转型升级树立新示范。”国际竹藤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尹刚强表示,“未来,我们要持续深化‘政产学研用’融合,让南平的‘一根竹’撬动更深刻的产业革新,让中国的竹智慧成为引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