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废弃牡蛎壳变身为“生态卫士” 冶地生态用科技守护耕地安全
2025-07-28 09:41:50 来源:福州晚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福建沿海堆积如山的废弃牡蛎壳,与全国超过1.5亿亩受重金属威胁的耕地,这看似是两个难题。然而,福州高新区冶地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冶地生态)却找到了一条将它们巧妙联结的路径——让遗弃的牡蛎壳成为改良污染土地的“生态卫士”。 受重金属威胁的耕地依靠传统治理方法常常效果短暂,比如使用石灰类材料,虽能暂时缓解,却容易让土壤变得板结僵硬,久而久之反而损害土地活力。冶地生态的科研团队转换思路,盯上了牡蛎壳这一“放错位置的资源宝库”,开创出名为“蓝贝净土”的创新技术体系。 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一套精密的协同机制。首先,牡蛎壳经过高温煅烧和特殊修饰,物理结构得以重塑,如同被精心打磨成多孔的海绵,大大增加了吸附重金属、固定微生物和缓慢释放养分的能力。接着,运用专利的化学钝化技术,如同为重金属离子打造了无法逃脱的矿物牢笼,巧妙地利用元素特性,将它们永久锁定在矿物晶格内部,形成第一道坚固防线。对于污染严重的区域,则引入了特定的功能微生物,它们分泌的生物聚合物像天然的“生物琥珀”一样,强力包裹住多种形态的重金属,构筑起效果更为持久的第二道稳定屏障。 “这些防护层层递进,使得重金属钝化率成功突破90%,其稳定效果更是传统方法的3倍以上,有效攻克了土壤治理中‘易反复、难持久’的顽疾。”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介绍,“蓝贝净土”技术不仅修复土壤,更致力于让土地重焕生机并惠及农民。它融合了“顿丰圭”光合增效系统,如同为植物安装了强力的“根系引擎”和“光合加速器”。 在福建闽侯蔬菜基地、尤溪酸化稻田等地的实践中,作物平均亩产增长了10.81%,板结的土地重新变得松软肥沃。更令人惊喜的是,修复后的耕地还摇身一变成为了“碳汇工厂”,每亩每年能够捕获超过2吨的二氧化碳,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在闽侯“菜篮子”工程中,冶地生态还创新推出了“碳汇反哺”模式。农民可以零成本使用“顿丰圭”技术,而健康耕地产生的、可监测可交易的碳汇,其收益会按比例返还给农户。这一机制彻底改变了农民的角色,让他们从被动的治理者转变为积极的“生态合伙人”,在收获安全粮食的同时,也实实在在地共享了环境保护带来的经济红利。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废弃的牡蛎壳遇见受伤的耕地,一场化腐朽为神奇的生态变革正在福建的田野间悄然进行。这不仅仅是一项尖端技术的成功突围,更是对“端牢中国饭碗”这一时代重任的有力支撑。每一粒安全粮食的背后,都离不开一方被科技温柔守护、重获新生的净土。(记者 梁凯鸿)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