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公园宜人的景色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
东南网7月27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 实习生 郭春廷 文/图)日前,在维多利亚瀑布城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福州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我省“国际湿地城市”实现零的突破。
福州,这座充满魅力的山水之城,有着独特的地理风貌。它三面环山,派江吻海,山水相依间河网密布。城区内河多达 139条,总长超 295公里,水域面积超 10.08平方公里,是国内水网平均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水,无疑是福州的灵魂,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漫步走进西湖公园,碧波荡漾的湖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周围的山色和亭台楼阁,湖边绿树成荫,花香袭人,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作为福州历史最悠久的公园,它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是福州文化的象征和传承之地。
西湖波光粼粼 风光旖旎
然而,昔日的福州西湖并非如此水色秀丽。由于福州地势北高南低,大量泥沙经河道流入西湖,在西湖淤积。随着福州西湖周边土地大量开发以及市民用水量不断增多,生活污水的排放,湖水变得发臭发黑。
20世纪90年代,习近平同志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条块结合、齐抓共治”的治水方略,实施内河整治6年规划,推动西湖综合整治、晋安河清淤工程,开展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现“山青水秀桔子红”,用务实举措还市民安澜清波。由此,福州开始了30余载“治水”的“征途”。
在后续的发展中,福州历届市委、市政府牢记嘱托,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从西湖治理到水系治理,再到全域治山理水大格局,持续擂响生态文明战鼓。
2016年底,福州迎来了新一轮水系综合治理攻坚,此次攻坚力度空前。秉持着“症状在水中,根源在岸上,核心是管网,关键在排口”的治水理念,福州确立并实践了“系统综合、生态自然、标本兼治”三大治理理念。为了彻底根治水系问题,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相继出台并实施。
在治理污染源方面,福州全面发力。水中、岸上同步推进清淤、截污、清疏管网等工作,对城区内河展开地毯式治理。以流花溪为例,这条位于仓山区、全长约 4.4公里的河流,曾经垃圾阻塞河道,水体黑臭难闻。时任福州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金山公司经理陈白回忆道:“印象最深的是治理流花溪的时候,特别是榕树公园那段,原来杂搭比较多,侵占了河道。我们要排查河道的排污口,得通过老百姓的房子,从大门口进去,从窗户爬出来,寻找排污口,可谓用上了‘十八般武艺’,才把一个个排污口摸出来、查清楚。”在此次治理中,相关部门全面清理了 63.8万立方米垃圾和废弃物,沿着约 4.4公里的河道沿线埋设了 7公里的截污管。经过一番整治,曾经的“墨汁河”成功蜕变,如今已是碧波潺潺,两岸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成为了沿线 13.3万居民惬意生活的生态依托。
记者了解到,为了实现治理成效的可持续性,福州创新引入治水新模式——PPP 模式。将城区内河水系巧妙地分成 7个水系治理 PPP 项目包,通过公开招标,吸引了国内一批优秀治水专业团队参与。在为期 15年的项目周期里,福州邀请第三方逐年评估付费,对治水团队的设计、施工、运营等治水全过程进行严格考核,确保水系综合治理工作能够长期稳定推进。
在管理机制上,2017年,福州市对涉水管理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原隶属建设局、水利局、城管委等多个部门的涉水机构整合,成立了福州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该中心统筹负责城区水系的防洪、排涝、调水、污水治理等工作,有效解决了以往排水管网、泵站及行洪河道建设管理分属多部门,难以统一调度的难题。福州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自成立以来,他们致力于构建高效的管理体系,通过科学调度和精细化管理,实现防洪、排涝、调水、污水治理的一中心统管,让福州这座城市更加安全、更具韧性。
为了实现智慧治水,福州在城区广泛布设监测站点。85个雨量站、390个河道水位站、750个路面积水测站以及 1604个管网水位监测点星罗棋布,同时整合气象、水利、交警等多部门数据,实时掌握全市重点水系及城区内积水状况。将城区 5个水库、7个湖体、139条河、297公里截污管、1011座截流井、76座调蓄池、7座分散式污水厂、5座集中式污水厂以及 3300公里雨污干管,全部纳入调度系统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了远程监测与操控。
在不懈努力下,福州的水系治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2017年,城区 44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2018年,福州凭借在黑臭水体治理方面的突出表现,获评首批“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如今,福州 121条内河建成开放,总长度超过 250公里,一条条内河不仅告别了过去的污浊,还成为了市民家门口的休闲河、幸福河。漫步福州城区,沿着内河前行,处处可见宜人景致。内河沿线先后建成滨河林荫绿道 680公里,建设串珠公园 379个,新建和提升滨河公园绿地 5000多亩。曾经被污染的水系,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了风廊、水道、绿带相结合的旅游休闲观光带。
温泉公园如意湖清淤后,湖体面积扩容 2765平方米,湖底加深至 2.1米,增加库容约 4900立方米,岸边的石板路再没积过雨水。78岁的林奶奶推着轮椅上的老伴儿散步,轮子碾过新铺的防滑大理石,稳稳当当不打滑。“以前湖边长了青苔,推三步就得停,现在绕湖走两圈,老头子都不喊累。”宝瓶广场新铺的大理石地面上,跳广场舞的阿姨们踩着鼓点转圈,没人再担心木缝卡鞋跟。“接收公园管理后,我们按季节不同,布置各类莳花,让园内呈现四季有景、层次分明的高颜值园景。”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水色+步道+园景”的配置,让园内生态绿意常驻。
西湖公园的柳荫里,“躺平椅”正接住年轻人的疲惫。25岁的护士小敏蜷在浅灰色的椅子上,这是今年福州在市管公园试点的11张“躺平椅”之一,人体工学设计让椅背顺着脊背弧度微微凹下,防潮防腐的木材摸起来干爽凉快。“疲劳时来这躺躺看看风景,很是惬意”。
福州的水系治理实践,不仅为城市居民创造了优美的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的品质和形象,更为其他城市在水系治理、生态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