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7月28日讯(本网记者 冯川叶)7月28日,福州首个“中国鲎海洋公益保护地”在福清市沙埔镇青屿村揭牌。当天,青屿村民积极清退地笼并参与自主休渔,这是中国渔民首次开展此类行动保护中国鲎。
中国鲎,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物种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海域。鲎除了有极大的研究价值、生态价值外,还有巨大的经济价值。“鲎试剂”在疫苗等生物制品安全性检测中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是人类医药安全的保障,被称为 “疫苗芯”。上世纪90年代,因为食用和特殊的医用价值,中国鲎被大量捕捞。大规模开发和沿海文旅活动,破坏、占用了中国鲎繁育的潮间带,鲎失去产卵场,数量急剧减少。201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中国鲎列为“濒危”物种。2021年,中国鲎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青屿中国鲎海洋公益保护地位于福清市沙埔镇东南部的青屿村东北侧,处于兴化湾湾口,覆盖滩涂面积近900亩。保护地海洋资源丰富,是福建省中国鲎保护和放流的重点区域,也是中国鲎的重要产卵、育幼区。2024年,平潭综合实验区海若海洋文化交流中心联合青屿村村委,推动建立了“青屿中国鲎海洋公益保护地”,并获得SEE基金会“为海行动”计划的支持。
依据福建省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北纬26度30分以南海域休渔至8月16日12时,北纬26度30分以北海域休渔至9月16日12时,福清海域属于前者。活动中,青屿村党支部书记吴连花宣布,青屿村将严格遵循海洋伏季休渔制度规定,结合中国鲎夏秋季上岸繁殖的习性,试点实施每年5月1日至9月15日为季节性渔具清退期与自主休渔期。
据了解,青屿村的主要渔业生产在潮间带进行,许多村民靠出海捕鱼、放置地笼为生。而布设地笼对保护动物的生息繁衍存在较大负面影响。由于地笼网眼细密,不仅能捕获成体生物,还会大量捕捞幼体、幼苗,导致目标物种及其他误捕的水生动物繁殖链断裂,种群难以自然恢复。此外,地笼通常固定在海底,会挤占或破坏底栖生物的栖息环境,影响它们的觅食、繁殖和躲避天敌的场所。部分地笼则可能会误捕国家保护水生动物,由于地笼隐蔽性强、取出不及时,会导致这些保护动物受伤或死亡,直接威胁其生存。
受周边海域资源减少、栖息地破碎化以及渔业过度捕捞等影响,青屿村所在内湾滩涂的生产力和渔业的收益率近些年不断下降。青屿村党支部书记吴连花表示,过去依赖地笼捕鱼,虽然能带来短期收益,但长远来看,过度捕捞、破坏性渔具的使用,正在透支子孙后代的饭碗,更威胁着像中国鲎这样珍贵物种的生存。“身为青屿村的村民,我们要肩负起带头作用、先锋作用,为中国鲎的保护率先尽一份力。”吴连花说,“我们要走向海洋生态旅游,开展自然科普教育,把我们干净的海滩、丰富的生物、独特的渔村文化,变成吸引游客、增加收入的‘金饭碗’。”
平潭综合实验区海若海洋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沈世奇表示,“中国鲎海洋公益保护地”在青屿村揭牌后,该中心将联合青屿村委,积极联动新老村民,设立《青屿海洋保护地可持续利用公约》,开展 “巡护员+生态导览员”培训,通过中国鲎热点区域所在滩涂的栖息地修复、生态资源恢复并借助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助力青屿村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社区可持续发展,让渔民们成为保护地的守护者与生态旅游的受益者。
活动中,来自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的翁朝红教授分享了《生活在福建的鲎及其保护》。据翁教授介绍,福建海岸是中国鲎重要分布区,各种风平浪静的内湾是中国鲎产卵和幼鲎生长的天堂,其中包括诏安湾、东山湾、浮头湾、旧镇湾、厦门湾、大港湾、深沪湾、湄洲湾、兴化湾、福清湾、罗源湾以及平潭内湾等。
参加活动的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关杰耀兼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鲎专家组执委会委员、亚太地区鲎工作领导小组联合主席,他表示,每年4到9月是中国鲎繁衍的关键期,福清青屿村民自主开展清退地笼并延迟休渔期,为全国首创。“让滩涂休息,禁渔,而且这种做法是由沿海渔民自发去组织的,是第一里面的第一。”关杰耀说。
福州首个“中国鲎海洋公益保护地”在福清市沙埔镇青屿村揭牌(受访者供图)
福清渔民自主休渔保护中国鲎(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