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机纪念碑
献机纪念碑立在东山油画院正中央。
在那个战火纷飞、反抗侵略的岁月里,东山县人民曾自发募捐购置“东山号”战机一架,支援抗战,并立下献机纪念碑。顶街是铜陵镇的一条老街,当中有个小院子,这里原先是中正公园,后来改建为学校,现为东山油画院,院子正中央立着一座石碑,这就是献机纪念碑。
纪念碑用花岗石砌筑,高7米,方形尖顶,除去底座,共分三层,碑身正面刻“东山县破除迷信节约献机纪念碑”,落款为“中华民国卅年(1941年)冬建,东山县长楼胜利,书记长马友涛”。
楼胜利(1900—1960年),别名缄熙、健夫,生于浙江省浦江县大溪乡大溪村,出身农民家庭,小时念过私塾,18岁被抽丁当兵,后进黄埔军校,为第四期学员,曾一度被当局疑为“亲共分子”,蹲了3年监狱。释放后,任国民革命军某部大队长,后出任浙江省开化县警察局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2月调任长泰县长,次年8月调任东山县长,任期4年。
据《东山县志》记载,1929年7月13日,日军舰4艘分泊在城关南门澳外,企图登陆,被驻防军队击退。九一八事变后,东山县各界群众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宣传,如1931年9月下旬县教育界开展“援绥爱国运动”,并在城关等地创办夜校,组织民众学文化,宣传抗日救国;1937年7月成立抗敌后援会东山分会,发动民众开展抵制日货运动。
日寇曾多次企图进犯东山。1939年5月27日,8架日本飞机轰炸东山,投弹24枚,炸毁民房83间、祠庙1所,死39人、伤45人;1939年7月11日—16日,日本侵略军大举进犯东山,国军75师史克勤旅和盐警队、地方团队进行反击,日军败退;1939年8月23日,日本侵略军和伪军在荟冬、亲营等地登陆,占领15个乡村,全县军民奋起反击,至9月4日,日、伪军败退。
1940年2月12日,日、伪军3000多人在飞机、舰艇的配合下大举进犯东山,占领了县城及滨海不少村庄。《东山县志》记载,当日寇来犯时,楼胜利率领县保安队与日、伪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战况危急,有人向楼胜利建议将指挥所撤往云霄县陈岱村,楼胜利说:“我是东山县长,不能到云霄当东山县长,只要东山还存留一寸土地,我就要在这寸土地上与敌人战斗!”军民皆深受感动,岛上所有部队皆坚守阵地,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在16日拂晓收复了全部失地。
彼时东山民间封建迷信盛行。对此,楼胜利决心革除,将全县城乡寺庙(除关帝庙外)改建成学校或机关,并因势利导宣传抗日,召开“破除迷信、节约献机”大会。虽然东山人民当时生活十分困苦,但一听说要买飞机打日本鬼子,商号、渔船、百姓踊跃捐款。在短时间内,全县就募集了15万元(法币)购买飞机,命名“东山号”投入前线。
“募捐巨款购战机支援抗日,在当时全漳州仅此一例,即使是全省也不多见。”九三学社漳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东山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林喜勇说,捐款买战机一事还惊动了当时的福建省政府。为了留下这段有意义的全民支援抗日史,东山县政府于1941年冬在顶街中正公园里建立这座花岗岩纪念碑。时任福建省代理主席陈培锟题词“献机先声”;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龙溪专署督察萨君豫(海军名将萨镇冰族侄)题词“充实国防”;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胡琏题词“破除迷信,减少浪费,充实国力,打击敌伪”。
纪念碑还详细记载东山县民众齐心抗日、募款献机以及建碑经过的内容,两侧则镌刻征募委员会委员姓名和捐资献机500元以上者名字,记录了东山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