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那是一枚永不冷却的“纪念铁”
www.fjsen.com 2025-07-31 10:12:04 来源:东南网

三明市1958工业记忆馆是剧本重要的素材来源。(蔡宣庚供图)

三钢炼出的第一块铁——纪念铁,刻有“三钢生产纪念”的字样。(资料图片)

东南网7月31日报道(福建日报实习生 黄心媛 记者 陈尹荔)

接续穿越时空的薪火

1959年10月6日,三明钢铁厂炼出第一炉铁水,浇铸了22块“纪念铁”。66年后的今天,其中仅有一枚巴掌大的“纪念铁”留存了下来。它,就是这部话剧剧名的由来。

《纪念铁》以退休老党员辛沪明的视角,串联起建设者1958年响应“支援地方工业化建设”号召,从黄浦江畔奔赴闽西北山区建设三明钢铁厂的热血历程:从沙溪河畔破土奠基的艰辛,到高炉首次出铁的欢呼;从经济调整期的坚守,到改革开放后的复兴。

剧中,人们以“一群人、一条心”的信念,将异乡熬成故乡,用青春与生命铸就了三钢这座里程碑。他们的爱情、牺牲与传承,最终熔铸在“纪念铁”里,见证着沪明两地跨越时空的血脉相连,也书写着中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史诗。

当幕布拉开时,观众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回廊。沙溪河畔的荒芜与工厂奠基时的热火朝天相互交织,高炉旁工人坚毅的脸庞与出铁瞬间的欢呼雀跃震撼人心。演员们将建设者的喜怒哀乐、壮志豪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纪念铁”道具在追光灯下亮相,在台下席间一群当年的援建者和如今的工人中能听到细碎的啜泣。

来自上海的钢一代、如今已经88岁的张爷爷说:“现在的后生仔可能不知道,当年我们为啥千里迢迢来这穷山沟?不是为钞票,不是为名利,是为了给新中国造钢铁!这部话剧真实还原了其时其人的精神面貌!”

“看到先辈们在简陋条件下创造奇迹,更觉肩上责任重大。”三钢青年职工小魏这样感慨。

观众李女士说:“这是一堂生动的党史课,更坚定了我们传承工业精神的决心。”

三明市文旅局期待,此次演出成为三明推进“文旅+工业”融合的创新尝试,能将三钢工业遗产转化为艺术创作载体,激活工业遗存的时代价值。

话剧另一出品方、福建省闽光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要让冰冷的钢铁变成滚烫的文化,让工业文明焕发新的生命力。

这场跨越60余年的时空对话,不仅唤醒了工业城市的文化记忆,更为新时代区域协作提供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动实践。作为2025年三明市文化部门深化沪明对口合作的重要举措,《纪念铁》后续将继续打磨提升,争取打造为沪明题材文艺精品。

历史遗响中的拾穗者

这部话剧不仅填补了三明本土题材原创大型话剧作品的空白,更让一座城市的工业记忆有了可触摸的形状。

时间回溯到2022年6月,尤溪县文化馆副馆长蔡宣庚、三明市剧目创作室主任尚佳伟受福建省文旅厅之邀赴三明采风。“三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我党亲手缔造的钢铁之城”这一注解,让三钢的高炉在两人眼中格外滚烫。

调研中,上世纪50年代末从上海等地驰援的老员工围坐座谈,谈及第一炉铁水浇铸时的欢呼雀跃与工厂面临停产时的艰难抉择,皱纹上淌过的热泪像两簇火焰,灼烧着蔡宣庚、尚佳伟的心——这分明是工业史诗里最动人的人性褶皱。

两人随即迸发了以三钢艰苦创业过程为背景,创作一部属于三钢的原创舞台剧的想法。于是,主创团队从零起步,深入挖掘历史记忆:拜访“纪念铁”收藏者林玉盘的家属,聆听那段用热血浇筑的岁月;与陈清渊、张寅德等老一辈建设者促膝长谈,触摸历史的温度;深入三钢的生产车间感受钢花飞溅,在1958工业记忆馆翻阅泛黄的档案文献……剧本历经数十次打磨,得到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和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的专业指导,最终以“沪明情、钢铁魂”为主线,串联起三代建设者“一群人、一条心”的坚守传奇。

落笔的压力,如高炉重压。关键时刻,三钢闽光文旅集团1958工业记忆馆馆长郑碧玉与三明市文联、退休办等的同志伸出了援手。在1958工业记忆馆,蔡宣庚、尚佳伟发现,玻璃柜里的旧安全帽、锈迹斑斑的扳手,都不如那枚仅存的“纪念铁”打眼。这枚珍贵的历史馈赠,不仅烙印着林玉盘老两口从相恋到相守的岁月,更串联起三钢发展历程里的柴米油盐与家国情怀。

指尖触到铁的凉意的刹那,蔡宣庚忽然明白:这枚“纪念铁”就是剧本的魂。

此后,在郑碧玉馆长的协助下,蔡宣庚又陆续采访了10余名上海援建老员工。在他们的沪语乡音里,藏着设备安装时的通宵达旦、物资匮乏时的互助温情,还原了创业的真实细节。

闽光文旅公司也组织员工依据1958工业记忆馆馆藏,将“三钢精神”融入台词创作。剧中的“沪明一家人”等语句,均源自三钢厂史资料。

2023年10月,初稿《梦回沙溪河——沪明钢铁情》成型。2024年10月,三明市文旅局一行人专程赴上海参加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组织的论证会。专家们的犀利点评如淬火冷水,让剧本褪去浮躁。那段日子,《三钢志》《三明往事》被翻得卷了边,三钢微信平台的每篇推送都成了史料。

2025年4月17日,福州研讨会上,《冬之炼》《淬火长河》两个备选剧名经几番斟酌,最终定为《纪念铁》。7月,排练启动。20天里,主创团队与演员们抱着“一群人,一条心,不出钢铁不出城”的狠劲,每天打磨到凌晨。舞台上的高炉布景升起又降下,台词改了17稿,只为让每个字都带着铁水的滚烫。

公演顺利,作为总导演的尚佳伟总结说:“这不是简单的舞台演出,而是一场凝结了城市记忆、工业基因与文化理想的集体创作。”

谢幕后,兼任总编剧、导演、工程师辛海饰演者的蔡宣庚也不觉热泪盈眶。他长吁一口气:“这枚穿越60余载的‘纪念铁’,终究在舞台上活了过来,成为三明人血脉里永不冷却的精神火种。”

责任编辑:周冬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