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周开幕式上,与会琴友大合奏《友谊地久天长》。
东南网7月3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庄然 通讯员 杨慈监 彭楚楚 文/图)
宁德蕉城的夏夜,被海风浸透。
当2300支口琴齐奏《友谊地久天长》,音符如星子,坠入三都澳的浪涛。第五届华夏口琴艺术周日前在此启幕,白发琴翁与垂髫稚子共执寸许琴格,让这座山海之城在7月末的时光中化作一座流动的琴箱。
细数历届艺术周的足迹,如琴键般从北京铺展至东海之滨。
破冰,在2015年。当年,北京口琴乐团联合东方乐器有限公司首擎大旗,980余名参赛者会聚,复音口琴的清鸣响彻赛场。“学生是主要群体”,中国大众音乐协会口琴专委会会长白燕生回忆筹备的艰辛,然而青春的澎湃活力让他充满希望。最终,“赛事+音乐会并行”的模式为华夏口琴艺术周立起第一块里程碑。
第二届艺术周于2017年在广州举办,参赛规模跃至1300人,首次迎来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亚太琴友共奏和声,艺术周自此有了国际脉搏。第三届,2019年,兰州,黄河畔的西北风裹着琴声,“百校千琴”计划落地生根,黄土高坡的校园里,口琴与书声共鸣。第四届,2021年,浙江新昌,教育局搭台、文旅局布景,海外乐团首度参演,复调口琴与半音阶口琴共奏新曲。
从羊城的跨海共鸣、金城的西进拓荒,到越州的古今融创,当第五届华夏口琴艺术周泊入闽东山海,琴声如同海浪与礁岩的碰撞——千门万户唇齿间跃动的热爱,汇作烟火人间的温度。
白燕生总记得来宁德考察时的那个暮春午后——层峦叠嶂中的福安市茶洋小学,30余名儿童持琴立于教室,《茉莉花》的旋律仿佛春风吹开了漫山遍野。这位从16岁起就开始推广口琴的八旬老人喉头微哽,“孩子们眼里的光能烧化铜簧”。
“琴声能翻越山岭,”他接着说,“就像大黄鱼总会游回官井洋。”
本届华夏口琴艺术周首设的“家庭创意组”舞台,成了温情的容器。12岁的小林踮脚为母亲拭汗时,他们合奏的《萱草花》骤然走了调——汗珠坠入琴格的气泡音,竟被评委记作“亲情和鸣加分项”。
后台角落里,来自青海的牧民父子正共饮一壶茶,阿爸手上的厚茧抚摸着儿子赛前擦拭的琴身。“草原上驯鹰靠呼麦,娃教我口琴,就像驯新的鹰。”
“音乐的血脉在厅堂灶房间流淌。”白燕生凝视着记分册上“默契值+0.3”的批注,“当父母不再是考级路上的监工,琴声便成了系紧亲情的绒线。”
来自赞比亚卡萨马的选手莫利亚演奏了当地的民间传统曲子《苍天之下》,凭借娴熟的技艺征服了现场评委和观众,获得7K创意组金奖。这名开朗的非洲姑娘说:“我的老师是中国人,她像我的母亲。能来‘母亲’的故乡参赛真好,这方舞台装得下整片非洲草原。”
赛场外,音乐与蕉城当地的烟火气悄然融合。马来西亚琴友的《美丽的祖国》在夜市响起时,卖肉片的阿嬷也跟着拍子摇晃竹签。口琴这种曾被视作“玩具”的乐器,正以惊人的速度褪去旧有的标签。
夜深时分,海风扶着《送别》的旋律漫过礁石,2000支口琴在退场通道渐次熄灭。唯余三都澳的潮声,应和着散场人群的哼唱。
“音乐改变人生,口琴是终身朋友。”白燕生把口琴收进贴身口袋,这位与新中国口琴事业共生的老者深知,当山海之间的平凡人执起这寸许铜片,便是文化命脉最坚韧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