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扎根闽北沃土 科特派团队与科技小院以“传帮带”赋能乡村振兴
www.fjsen.com 2025-07-31 14:28:19 冯川叶 来源:东南网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邹小兴副教授长期扎根闽北地区开展科技帮扶工作。(受访者供图)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邹小兴副教授长期扎根闽北地区开展科技帮扶工作。(受访者供图)

东南网7月31日讯(本网记者 冯川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这是科技特派员们矢志不渝的追求。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邹小兴副教授长期扎根闽北地区开展科技帮扶工作,创新探索出“科技赋能、生态优先、产业富民”的乡村振兴实践新范式。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一批批青年科技特派员扎根于此,以“传帮带”的方式培育新生力量,通过科技小院模式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为当地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薪火相传:老科特派的“师徒情”

邹小兴副教授三十余年来深耕林业科研与教学一线,始终践行“科技服务三农”的宗旨。针对闽北地区油茶、栀子以及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邹教授率领科研团队深入南平、三明、宁德等山区市县,开展高效栽培技术与生态经营模式的研发与推广工作,有效提升了当地农业产值与农民收入水平。因其突出的科技服务贡献,当地农户亲切地称其为“扎根山林的科技使者”。

在邵武市二都林场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邹小兴副教授正带领其科研团队成员——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青年教师林协全,为当地种植户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指导。

“没有师傅手把手教,我们这些年轻人很难快速成长。”年轻的科特派林协全感慨道。他的师傅老科特派邹小兴副教授,作为在林业领域深耕三十余年的资深专家,系统掌握了从土壤改良到药用植物品种选育的全套技术体系。近年来,他通过“师徒结对”的培养方式,带领林协全等青年科技人员深入闽北地区各中药材主产基地,开展技术推广与服务。这种“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机制已成为闽北地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的特色模式。通过建立“一对一”指导、“田间课堂”实训和项目联合攻关,有效保障了农业科技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现了科技人才队伍的梯队化建设与技术服务的无缝衔接。

创新载体:科技小院的“孵化器”作用

在邵武二都林场的一片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里,由林场与科特派团队、福建农林大学共建的“南平邵武林下中药材科技小院”格外醒目。这里既是科研基地,也是培训中心,更是农民随叫随到的“技术服务站”。“科技小院最大的优势就是‘零距离’。”科技小院负责人邹小兴副教授介绍,本科生、研究生和科特派长期驻点,针对林下中药材种植、加工中的难题开展研究,并将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

成果转化:科技之花结出富民硕果

作为二都国有林场科技特派员,邹小兴副教授长期致力于林下经济与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研究。通过系统的资源筛选与栽培试验,其团队从数十种候选药用植物中优选出金线莲、箭叶淫羊藿、三叶青、多花黄精、铁皮石斛等6种适宜当地林下种植的特色药材,并在林场建立规模化示范基地。目前,该林场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突破6000亩,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经济效益显著,林场年增收超过2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年收益达500万-600万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这一创新实践具有多重示范价值:探索出“林药复合”的绿色发展模式,推动林场实现从单一木材生产向多元经营的绿色转型;为武夷山国家公园外围保护带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生态经济样板,有效缓解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通过科技赋能传统林业,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实践路径,对促进区域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与民生改善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青春赋能:校地联动的“叠加效应”

“无人机巡田真是太酷了!”在邵武市二都林场的田间地头,参加“三下乡”的农大学生小曾正在操作智能设备进行田间测量。这支由老科特派带队、高校师生共同组成的科技服务队,充分利用暑假时间,将现代科技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团队构建了“产学研用”一体化服务模式:一方面,青年学子们带来了前沿的农业科技理念和数字化技术;另一方面,具有数十年基层服务经验的科技特派员则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这种新老结合的协作方式,不仅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有机融合,更在服务过程中催生出多项创新成果。这种创新性的科技服务模式,既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又为地方农业发展解决了实际问题,充分彰显了校地协同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独特价值。

点燃引擎: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多元融合发展是破解传统农业瓶颈、激活乡村经济的关键路径。邵武市二都国有林场作为福建省林业改革发展的典型案例,近年来通过创新“林下空间流转”模式,实现了从传统“木头经济”向多元化生态产业转型升级。

林场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探索“林药共生、林蜂互动、药膳融合、森林康养”等特色产业,形成了“上中下”全空间利用、“长中短”周期结合的生态产业新格局。基于前期研究成果,团队开展了系统性产业赋能实践,重点围绕品牌构建与产品开发。

通过田野调查与人物访谈,深度挖掘林场60余年发展历程中的生态智慧与文化基因,提炼出“生态守护者”核心品牌理念。根据林场林下经济作物,开发体现“林下经济”特色的系列包装,融合现代设计与传统生态元素,建立差异化产品形象体系。这一系列举措将形成“品牌引领-产品支撑-产业联动”的发展新模式,助力林场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品附加值,拓展市场影响力。

责任编辑:黄丽红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