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只为外婆灶台上的那一缕茶香
www.fjsen.com 2025-08-01 10:17:11 来源:福建日报

林秀娟(右)指导茶农制茶。肖丹 摄

“不断提升自己,理论结合实践,做茶才更有底气。”这个夏天,48岁的林秀娟重新走进校园,在福建农林大学开启了为期3年的非脱产专升本茶学专业的学习。

作为三明市第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尤溪绿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多年来,她坚持守正创新,让传统制茶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将一片片“绿叶”变成村民手中的“金叶”,先后获评三明市优秀共产党员、三明市制茶大师、省级乡村工匠名师等。

老手艺长出新枝芽

尤溪产茶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至唐代。坂面镇际头村湆头山上盛产的“仙茶”,就是尤溪四大特色古名茶之一。林秀娟与茶的初遇,就在湆头山下她的外婆陈凤英的老屋里——灶台上飘来的茶香,是她最温暖的童年记忆。

“自清光绪年间算起,湆头山仙茶传承到我这儿,已是第四代了。”林秀娟的语气中透着自豪和对传承的敬畏。

“杀青、揉捻、烘干,每天反复练习这三道工序。”1999年,22岁的林秀娟到茶厂工作,也正式接过外婆手中那口黝黑的铁锅。

烈日下采茶汗水浸透衣裳、被200℃铁锅烫出的大水泡、因毫厘之差导致茶叶品质欠佳的失落,林秀娟都尝过……但她说,昔日的种种艰难,都抵不过抿一口自己亲手制成的茶带来的幸福感。

尤溪传统绿茶制作历经采摘、摊青、杀青、摊晾、做形、烘干6道工序。随着智能萎凋机、数控揉捻机等现代化设备接连出现,不少工序告别了人工。如何在留住传统技艺灵魂的同时,让老手艺跟上新时代步伐?守正创新,将每一道工序做到极致,就是林秀娟的答案。

“守正,是攥紧祖辈传下的核心技艺,制茶时6道传统工序缺一不可;创新,是精准利用现代化机器设备,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她说。

首先,她从源头开始较劲。

尤溪位于戴云山、武夷山两大山脉中间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孕育出优质茶树,而生态茶园的建设又让茶叶的品质更上一层。“好茶园加好茶种,才能制出好茶叶。”近年来,林秀娟积极推广实施现代生态茶园建设,通过套种紫云英、油菜花等绿肥作物代替传统施肥,并采用生物防控技术等管理手段,有效减少茶树病虫害发生,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与产量。

其次,是改进传统绿茶外形粗犷、滋味感不足的问题。从2014年到2017年,1000多个日夜,林秀娟成了茶厂的“守夜人”。“杀青的时间、揉捻的力度,稍微差一点,茶的味道就变了。”她像个探秘者,在一次次试验中积累了宝贵的制茶经验:清明节前后,采摘晨露消退后的茶叶,香气成分更足,茶青更具鲜灵性;茶叶要选自梅占的肥壮单芽部分;根据茶叶走水程度精准杀青,避免锅温过高让色泽变黄,出现爆点;做形用力要适度,过小条形不美观,过大完整度不佳……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林秀娟终于制成色泽翠绿、外形扁直、兰花香明显的针形梅占绿茶,并在当年县级茶王赛中一鸣惊人,获得绿茶“茶王”称号。此后,她研制的绿茶20多次获省、市和县级奖项,两度摘得三明绿茶“茶王”称号。2022年,她更在省赛中拿下第四名,闯进国赛,同年被认定为三明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创新体现在方方面面。林秀娟还改良了传统红茶制作技艺,从“轻萎凋重发酵”转向“重萎凋轻发酵”,制成香气馥郁、鲜甜爽口的尤溪红茶;融合桂花与茶,推出一批新产品。

薪火相传茶香致远

沈熹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制茶车间里,揉捻机转动的嗡鸣中,夹杂着林秀娟的声音,“揉捻过程中,手工制茶要轻揉重炒,用机器则要掌握‘轻—重—轻’交替的原则……”她一边展示着传统制茶技艺,一边和旁边的社员分析手工与机械制茶的区别。

“机器提高了制茶的效率,但匠人要为茶注入灵魂。”这些年,林秀娟心里装的,不只是一锅茶的好坏,更是如何将技艺传承下去。

2011年,林秀娟牵头成立尤溪县沈熹茶叶专业合作社,将自己积攒多年的制茶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社员。2020年,她又成立“沈熹茶叶专业合作社妇女微家”,担任“微家长”,帮助并鼓励没有固定收入的妇女学采茶、种茶、制茶和贩茶,从而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2022年至2024年,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林秀娟走进茶产业相对薄弱的管前镇,带动茶农种植梅占良种茶园180亩。走村入户,她对茶农提出的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如今,当地的茶叶实现了优质优价,淳朴的茶农们见了她打老远就喊:“林老师,来喝茶!”

为了把课讲得更透,她不断为自己“充电”,县里的培训班场场不落,专业书翻得卷了边。作为制茶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技师,她还参与修订了《尤溪绿茶》《尤溪绿茶生产技术规范》两项团体标准。

“制茶就像人生,该揉捻20分钟的,一定要揉捻到位,该沉心学习的时日,一定不能半途而废。”林秀娟常常这样跟学员说。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她累计“传帮带”培训600余人,带动100余户农户种植茶叶1800余亩。

眼下,林秀娟还在挖掘尤溪茶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各类展销活动中宣传推介尤溪好茶。“用心做茶,用心做人。”她说,就像当年外婆握着她的手,炒出第一锅湆头山仙茶那样,要让这缕茶香顺着指尖传到更远的地方。(通讯员 王琨 陈建荣)

责任编辑:周冬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