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深读|幸福就在“一羹一饭”里
www.fjsen.com 2025-08-02 09:41:05 报业集团记者 萧镇平 潘园园 通讯员 刘钦赐 张小慧 来源:福建日报

《福建日报》2025年8月2日第08版

核心提示

“民以食为天”的古训在闽南地区有着更生动的表达——“吃饭皇帝大”,这句朴实的俗语道出了饮食在百姓生活中的至高地位。

福建于2019年7月在全省启动长者食堂工程,解决城乡老年人,特别是独居、留守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问题,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漳州在实践中赋予“幸福食堂”更深的内涵,创新推出“社区食堂”“暖新食堂”等,除了为“一老一小”提供平价、安全、便捷的餐饮服务外,更将目光投向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新兴职业群体,解决他们“吃饭难、歇脚难”的现实困境,将“舌尖上的幸福晚年”扩充为“舌尖上的幸福”。

随着一座座社区食堂或“暖新食堂”的落成运营,“幸福”这个抽象概念正变得真实可感,成为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的生动注脚。

乡村与城市的温暖接力

“老梁,今天来得挺早啊!”

“儿女都在外地,一个人开火太麻烦,还是吃食堂方便!”7月的骄阳下,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双溪村的“人民大食堂”门前,老人们操着熟悉的乡音寒暄。这个距市中心19公里的村庄,1130名村民中大多数青壮年在外打拼,留下200多位银发老人守望家园。

双溪村老人在双溪村“人民大食堂”排队打饭。郑文典 摄

村党支部书记何凰辉回忆道:“从前老人们经常一天只做一顿饭,中午、晚上都吃剩菜。”2019年底,由政府投资建设的500平方米“人民大食堂”投入使用,成为漳州首个长者食堂,为全村老人免费提供“三餐”。许多外出经商的能人闻讯后纷纷捐米捐油。这几年,双溪村“人民大食堂”的热度不减反增,成为村里老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双溪村老人在双溪村“人民大食堂”用餐。 郑文典 摄

同样的暖心场景也发生在浦南镇诗朋村。还没到就餐时间,数十位老人便已早早来到诗朋村“幸福食堂”唠嗑等候,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每天的饭菜都很香,吃得很开心。”

诗朋村“幸福食堂”每天为60岁以上村民免费供应午、晚两餐,并根据老年人口味特点,饭菜以素食为主,“四菜一汤”配以米粥和面食。一大批在外能人捐钱捐物,日常所需费用全部由他们承担。30多名村民轮班当义工,分5班轮值,负责食堂日常运营。这座去年投用的食堂至今运转正常。

自2019年7月全省启动第一批长者食堂试点建设后,长者食堂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截至目前,漳州已建成100多个长者食堂,为解决城乡老年人特别是独居、留守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问题开辟了新路径。

不过,相较农村,城区里的“幸福食堂”运营却面临不同境遇。

2020年10月,芗城区通北街道和平里社区的“幸福大食堂”正式运营,系漳州市首家城区里的长者食堂;几个月后的2021年2月,位于芗城区东铺头街道县后社区的人民新村“幸福大食堂”开业运营。两家“幸福食堂”均旨在解决社区老年人用餐不便的问题,提供平价饭菜。

令人意外的是,与乡村“幸福食堂”的红火形成对比,两家社区“幸福食堂”在运营一段时间后都悄然关闭了。

“农村和城区的情况不同,所以‘幸福食堂’在运营上也存在较大区别。”芗城区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煌林说,乡村留守老人就餐人数稳定,又有外出创业的乡亲捐助支持,而城市食堂客源波动大,单纯依赖政府补贴难以为继。

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后,日前,停业多时的和平里“幸福大食堂”和人民新村“幸福大食堂”重新开门营业,由芗城区属国企——芗城区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对两家食堂进行全面升级,推出“2.0”版本。

“重出江湖”的两家食堂均命名为“社区食堂”,不只面向社区老人服务,还面向全年龄段社区居民开放,并吸引周边多家企事业单位办理团体餐卡,形成稳定客源。

芗城教投餐饮项目负责人张维恒说:“在宣传上弱化‘长者专属’概念,但在实际操作中,对60岁以上老人凭身份证办理就餐卡,实行每月首充500元立赠200元、充300元立赠100元的优惠,这样一来,老人仍能享受平价优惠。”

“停业了那么久,食堂终于又开业了!”中午时分,重新开业的人民新村社区食堂里,服务员热情地向社区居民介绍当日菜谱,“今日有红烧带鱼、西红柿炒蛋、炒南瓜和萝卜肉末汤。”食堂重新焕发烟火气。

日前,随着芝山社区食堂、古城社区食堂相继开业运营,芗城区的社区食堂已增至8家。

新开业的芝山社区食堂吸引周边许多新就业群体来用餐。 郑文典 摄

为新业态劳动者补给续航

“9.9元任选两荤两素一汤,米饭小菜无限续,这性价比太高了!”中午时分,位于龙文区蓝田综合市场边的“暖新食堂”前,网约车司机赖勇清端起一份热腾腾的饭菜,坐在餐桌前吹着空调、开心地享用起午餐。

龙文区蓝田“暖新食堂”吸引了许多新就业群体来用餐。 张小慧 摄

这是全市首个为解决新就业群体“吃饭难”问题设立的“暖新食堂”,不仅提供现炒餐食,还配套1.5小时免费停车位,彻底解决了网约车司机的停车顾虑。

新就业群体是指随着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而兴起的新型就业形态从业者,主要包括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网络主播、同城货运司机等。他们工作节奏快、时间不规律,常常面临“热饭难、歇脚难”的现实问题。“暖新食堂”正是为解决这些痛点而开办的。

“为更好地关爱和服务新就业群体,在前期调研了10多家外卖及网约车平台、理清新就业群体需求的基础上开设了‘暖新食堂’。食堂采用‘有偿+公益’模式,利用社区闲置用房,除定向服务新就业群体外,也面向社会开放餐饮服务,预计可覆盖周边约2000名新就业形态从业者。”龙文区社工部部长苏继滨说。

目前,龙文区先后在龙兴社区、福隆社区、毅阳社区开设运营“暖新食堂”。选址上优先选择距离外卖、快递站点半径500米范围内的社区食堂、长者食堂,确保每家食堂能辐射周边至少1000名新就业群体。

关怀新就业群体,龙文区并不是个例。在芗城区腾飞路上的金源社区食堂,日前也加挂了“暖新食堂”窗口,针对新就业群体推出“套餐9.9元,免费添加米饭、例汤”的专属优惠。

在龙海区内社村新运营的“暖新食堂”内,美团骑手李师傅为记者展示了他的午餐账单:三荤三素一炖汤的套餐,凭认证仅需11元。“以前等单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大树下或商场周边阴凉处,热饭也吃不上几口。现在食堂离商家都挺近,既不耽误接单也能吃上热饭,而且套餐便宜又有料,节省的钱相当于多跑了几单。”

榜发社区“暖新食堂”也同样火热,骑手们边用餐边交流抢单攻略,成为配送间歇的“能量补给站”。

外卖小哥在“暖新食堂”里用餐。张小慧 摄

据悉,此次龙海区挂牌运营的“暖新食堂”共有6家,重点布局餐饮、商铺集中区和商圈周边,为新就业群体提供“10分钟就餐圈”便利,以“小食堂”服务“大民生”。

“一碗热饭,暖了赶路人。”关怀并非止步于一碗饭。“我们将在万达广场、特房T·ONE等商圈打造更多‘暖新驿站’‘暖新街区’,串点连线成面,进一步加快构建新就业群体社会服务网络,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苏继滨说。

芗城区为解决新就业群体工作间隙“饮水难、休息难”的痛点,计划在辖区新建场所的社区内精心布局7个集关怀、赋能于一体的“暖新驿站”。

“这些驿站内设有舒适的休息区、静谧的阅读区,还贴心配备充电器、医药箱等物资,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一个能在工作间隙停下脚步、恢复体力的温馨港湾。”芗城区委社工部部长戴雅和说。

公益与市场的共生方程式

食堂建起来了,能为社区老人及新就业群体提供平价可口的饭菜,但要如何避免“昙花一现”呢?

其实,不管是社区食堂还是“暖新食堂”,都兼具一定的公益属性。漳州各地创新采用“政府引导+社区协同+市场运作”的三元模式,通过“有偿+公益”的混合机制,既保障服务精准性,又维持长效运转。

运营成本全部依靠政府补贴或社会捐助,既不现实也不长久。食堂要办得长久,自身要具备造血功能。虽然各个食堂场地均由街道或社区免费提供,节省了一部分运营成本,但这些还远远不够。食堂采用市场化运营模式,但也兼具一定的公益性,这就推动了对公益性与市场化平衡的深入探索。

龙文区“暖新食堂”的“省钱账本”颇具代表性:街道免费提供场地、政府协调民用电价、食品企业捐赠粮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赞助设备……多方支援下,运营成本大幅降低。

“开业首日,我到附近菜市场花了400元采购食材,总共做了40份饭菜,每份饭菜9.9元,亏了!人工成本还没算进去!”龙文区蓝田“暖新食堂”负责人林伟明说,为了节省成本,现在他每天一大早骑车到5公里外的岱山蔬菜批发市场采购食材,降低了成本,现在还计划增设夜宵烧烤档口,贴补白天平价饭菜的成本,通过特色经营增强“造血”能力。

“单纯依赖补贴难以为继,必须找到公益与市场的平衡点。”苏继滨告诉记者,在食堂筹建前,他们深入调研了新就业群体的用餐痛点——时段不匹配、价格敏感度高,同时发现社区食堂普遍存在补贴依赖重、运营效益差等问题。

据多家社区食堂负责人测算,每个社区食堂每餐要有100人就餐(包括送餐)才能维持运转不亏损。

因此,在稳固客源上,各地各显神通。龙文区巧借多方资源,织密用餐需求网络:全市首个新就业群体职工子女公益暑托班的午餐,由蓝田“暖新食堂”按“两荤两素一例汤”标准每日现炒配送;同时,在相关部门牵线搭桥下,3家“暖新社区食堂”与周边饿了么、美团等站点合作,创新推出固定饭票核销模式,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便捷用餐服务;还与附近电商公司、设计研究院等达成合作,每日固定供应上百份团餐,筑牢客源基本盘。

在芗城区,金源社区食堂利用位于中心城区的优势,和周边多家企业建立联系,为员工提供午餐,保底一定的固定客源;此外,这两个月来还承接了暑托班的午餐等,形成一定的保底客源。

学生在就近的社区食堂用餐。郑文典 摄

有条件的社区食堂还尝试开源增加一些收入,以填补平价饭菜的成本缺口,如位于漳州古城边上的“古城社区食堂”于日前投入运营。食堂除了为社区居民及游客提供可口平价的饭菜外,还计划利用下午空闲时间,利用古城的人气流量,经营榨甘蔗汁等,增加一些收入。

“芗城区内由区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运营的社区食堂,第一个月亏损2万元,第二个月亏损近万元,到第四个月时就收支持平了,现在每月还小有盈余!”王煌林说,“不求盈利,但求保本。”这样社区食堂才能可持续发展。

从乡村到城市,从长者到骑手,漳州的社区食堂、“暖新食堂”正在书写民生服务的新篇章。在这张越织越密的民生保障网中,“舌尖上的幸福”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转化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真切可感的温暖体验。

记者手记

在烟火气中感受民生温度

“吃饭皇帝大”这句闽南俗语,在漳州市推进建设社区食堂、“暖新食堂”中获得了新的时代诠释。

这些食堂的创新之处在于其“精准普惠”的服务理念。它们没有停留在一刀切的福利供给,而是敏锐捕捉到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在农村中主要服务留守老人,而在城市中,除了老人外,还扩大到为新就业群体设计9.9元平价套餐,为企事业单位员工提供团餐服务。这种分层分类的服务体系,体现了社会治理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特别是“有偿+公益”的混合运营模式,既避免了纯福利项目的不可持续性,又确保了服务的普惠性质,为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有益探索。

社区食堂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重构社区联结。在乡村,食堂成为留守老人社交的重要场所,缓解了“空心化”带来的孤独感;在城市,重新开业的社区食堂、“暖新食堂”再次聚集起邻里温情。这种以食为媒的社区重建,在数字化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当老人们围坐用餐、骑手们交流抢单攻略时,食堂已超越其物理功能,成为社会关系再生产的温暖空间。

社区食堂的未来发展仍需面对运营可持续性的挑战,但其已经展现的路径价值不容忽视。

“一羹一饭”虽小,却是检验民生工程的试金石。在寻求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我们期待更多这样带着烟火气的民生创新,让幸福感真正“落地生根”。

责任编辑:周冬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