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福建抗战英雄谱丨这位来自福建的开国元勋,在抗战中大力发展民众运动
www.fjsen.com 2025-08-02 10:48:40 来源:新福建

在开国元勋中

有这样一位老资格领导

他与高岗、邓小平、饶漱石、习仲勋等

几大行政区领导

在新中国成立后奉调进入中央

被称“五马进京”

这个人在党内德高望重

连毛主席都亲切地称呼他“邓老”

他就是邓子恢

邓子恢,又名绍箕。1896年8月生于龙岩县(今新罗区)东肖邓厝村。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邓子恢是闽西革命根据地和苏区的主要创建者和卓越的领导人之一。他抓根据地建设是一把好手,抓后勤保障是一把好手,抓财经工作是一把好手,抓农村工作是一把好手。他是全党公认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方面的专家,被誉为“中国农村变革的先驱和开拓者”。

千里长淮铸功勋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邓子恢率部向皖南集结。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邓子恢被任命为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

他在实际工作中抵制了王明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大量工作。

1939年底,邓子恢被增补为中原局委员。他领导新四军五支队在津浦路东创建根据地,连续粉碎日军多次“扫荡”,并多次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挑衅,取得半塔保卫战胜利。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邓子恢先后任军部政治部主任、第四师政委兼淮北苏皖边区军政党委员会书记、中共淮北区委书记兼淮北军区政治委员。

图源:淮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

1942年冬,经过33天浴血奋战,淮北根据地军民粉碎了日寇的大规模“扫荡”。这是邓子恢、彭雪枫在领导淮北根据地巩固与发展阶段最重要的一次战役。

1943年,邓子恢、彭雪枫率四师主力,在二师、三师的配合和陈毅的统一指挥下,生擒率部侵入淮北抗日根据地中心区的国民党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经教育礼送出境。韩德勤对自己被俘后受到的优待表示感谢,并承诺不再制造摩擦。这一事件的妥善处理,使国民党顽固派再也不敢踏入淮北根据地,淮北根据地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群众的贴心人

闽西上杭县古田镇苏家坡村,有一处“主席洞”,90多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意味深长的对谈。

主席洞 宋客/摄

对谈双方是当时化名为“杨先生”(杨子任)的毛泽东与闽西特委的主要负责人邓子恢。

他们探讨着“作为一个领导者,他的责任是什么?”

毛泽东说:“依我看,领导者不应有什么特殊性,领导者的任务就是当群众的‘传达员’。”话音刚落,又接着说道:“当好传达员也不容易,必须把大多数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地反映到党和政权机关里去,然后加以总结、分析,作出相应的决定,并将决定传达到群众中贯彻执行。”

这里面体现的正是后来我们党逐渐形成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也是一直以来邓子恢的工作路线。

邓子恢著作《论群众运动》图源:江苏档案

初到淮北时,新四军四师主力刚从津浦路西转到路东,根据地尚不稳定,群众也未充分发动。邓子恢深知,要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必须发动和领导农民,建立农民群众的政治优势。

他与彭雪枫等淮北区党委其他领导人一起,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华中局的各项指示,迅速在淮北地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运动。

1941年6月,淮北区党委召开党的积极分子大会。会后,400多名干部被派到农村,发动群众减租减息。

经过40多天的紧张突击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减租600多石粮食,将1000多支枪从地主阶级转移到工农群众手中,组织了4000多名基干自卫队,发展了17000多名农会会员和1000多名新党员。

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还建立了工、青、妇等各种抗日救国会,到1944年底,会员发展到100多万人。

邓子恢(右一)深入人民群众调研工作 图源:江苏档案

同时,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自下而上改造基层政权,废除国民党保甲制度,民主选举乡长、村长,吸收工农积极分子参加基层政权,提高了工农群众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大大振奋了群众的抗日情绪。

为解决根据地粮食和财政供给困难,邓子恢发挥经济才能,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方针,领导区党委健全政府财经机构,实行统一累进税,征收公粮、田赋和货物税,建立淮北银号,发行边区货币。

在文化教育方面,邓子恢推动各地兴办小学、中学,甚至办起江淮大学。同时,注重团结各抗日阶级和爱国力量参加抗战,经常做民主人士和开明士绅的工作,和他们交朋友。

在充分发动群众的基础上,淮北根据地的军队建设也得到大力发展。1941年冬季,各地农民踊跃入伍,各县地方武装迅速扩大。1944年下半年,仅路东就扩大了1万地方军,编成10个独立团,训练10万民兵,壮大了人民武装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邓子恢继续坚持群众路线,他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在农村工作部的10年间,带领工作组走遍了祖国大部分省、区,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为探索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倾注了毕生精力,被誉为党内的农业、农村工作专家。

1972年12月10日邓子恢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董必武同志曾手书悼诗:

崛起闽西有俊声,

敢挑重担任批评。

忠于革命忠于党,

应是毛公好学生。

福建日报社全媒体传播中心出品

内容综合自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江苏党史网、拂晓报、淮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

制图:陈羽晶

责任编辑:周冬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