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队参观高建发茶庄。
东南网8月3日报道(记者 卢金福 通讯员 尤心宜 尤培桑 张紫妍 冯洋烁 文/图)盛夏的安溪,茶山叠翠,茶香沁脾。近日,福建农林大学与福建商学院联合组建的“三下乡”团队深入安溪虎邱镇开展为期三天的调研,其足迹遍布泉家茶叶合作社、罗岩茶业专业合作社等8家茶企与合作社,通过发放问卷、深度访谈合作社负责人和茶农等方式,揭开当地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合作社串联、农户增收”模式,让茶叶原料从田间直达新式茶饮杯中的共富密码。
政府“点题”:让黄金桂变身“黄金叶”
虎邱镇的茶园里,连片的黄金桂吐露新芽——这种发芽早、香气高的茶叶,如今成了新式茶饮企业的“抢货王”。而这背后,是当地政府的精准“点题”。
作为全省最大茶叶出口备案基地、全国首个乌龙茶质量安全示范区,虎邱镇没有止步于传统茶叶加工。镇政府敏锐捕捉新式茶饮原料需求,引导企业转向产业链上游,打造“从茶园到茶杯”的原料供应体系。
数据印证了成效:2024年全镇茶叶吞吐量超2万吨,产值7.18亿元,辐射周边6个乡镇;更令人振奋的是,茶叶税收翻番,茶农年收入同比多增2亿元,曾经的“叶子”真成了富民的“金子”。
社农“破题”:合作社里藏着“利益密码”
“以前自己跑市场卖茶,既要担心价格,又怕找不到买家;现在跟着合作社,种什么、怎么种有指导,采下来的茶叶也能通过合作社找到门路,省心多了!”在问卷调查中茶农的心里话道出了“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实在好处。
实践队采访农户。
调研团队在泉家茶叶合作社、罗岩茶业专业合作社等地走访时发现,合作社更像一座“产销连心桥”:向上对接八马茶业、农夫山泉等企业,及时传递市场对茶叶品种、品质的需求信息;向下组织茶农,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帮助大家按市场标准培育茶叶。
据介绍,泉家茶叶有限公司目前供给新茶饮品牌的净茶产品占比已超65%,远超传统渠道销量。
这种“企业提需求→合作社传信息教技术→农户按标准种植”的联动模式,让分散的茶农不再“盲目种、愁销路”,而是跟着市场走、贴着标准干,有效降低了单打独斗的风险,稳稳搭上了新式茶饮产业发展的快车,种茶的底气和奔头更足了。
促进会“解题”:抱团冲出“全国第一”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突围”,安溪新茶饮原料能占据全国五分之一市场份额,安溪县新茶饮产业链发展促进会功不可没。
2024年成立的促进会,一手抓标准——推动种植、加工、检测全流程规范化;一手抓品牌——让“安溪原料”成为新式茶饮的品质标签,更着力抓人才培育,为产业发展夯实根基。此前,安溪县新茶邱罗岩黄金桂制作技术研究会、厦门墨赞茶业有限公司,以及铁观音大师李金登、陈艺峰等,先后与安溪茶校签订共建合作协议。饮人才培育基地揭牌仪式已在安溪茶校举行,促进会联合安溪县虎
实践队访谈泉家茶叶合作社。
今后,各方将在人才培养、产品研发、市场运作及产教融合等领域深度合作,依托虎邱镇优质茶叶资源,以基地为平台,重点培养懂技术、会制作、善经营的新式茶饮工匠人才,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良性互动。
在促进会统筹下,李金登大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制茶技艺与现代工艺结合,传统乌龙茶摇身变成符合年轻口味的新式茶饮基底。这种“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品牌化运营+系统化育才”的组合拳,让安溪从“茶叶大县”真正迈向“原料强县”。
此次虎邱调研活动,实践队累计访谈合作社负责人与茶农200余人次。实践队员们在茶园看到茶农丰收的喜悦,在车间感受到产业转型的活力。安溪的实践证明,政府掌舵、企业赋能、合作社串联、农户参与,能让乡村产业既扎根本土又对接市场,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