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柘荣县:农村片区联出“聚变效应”

2025-08-04 10:13:58 作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8月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庄然 通讯员 马启晨)

眼下正是旅游旺季,在柘荣鸳鸯草场之巅,全长约530米的客运索道顺利通过国家客运架空索道安全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宁德首条客运索道即将投运。

“如果‘各扫门前雪’,好资源攥在手里也难成气候。”柘荣县东源乡党委书记章清苗感慨地说,索道之所以投运,得益于当地将党组织优势转化为地区发展动能的“片区联合党委”发挥了关键作用。

近年来,柘荣县组建28个农村片区联合党委,覆盖111个行政村,统筹农村区域规划,实现地区发展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赢”,带动村民共富。

攥指成拳,“旅游饭”更长久

曾经,坐拥国家4A级景区鸳鸯草场的鸳鸯头村一枝独秀,而邻近的绸岭、王家山、龟洋等村,虽有各自的独特资源,却苦于“单打独斗”,难以形成合力,更无法充分承接草场的“溢出效应”。

改变始于攥指成拳。东源乡党委牵头组建了“大草场”片区联合党委,片区联合党委依托鸳鸯草场核心吸引力,挖掘联建各村的文化“富矿”。

鸳鸯头村的浪漫爱情传说、绸岭村的长寿养生秘诀、王家山村的库区移民故事、龟洋村的古朴信俗文化……这些曾经散落的珍珠,被精心串联,统一规划布局。特色民宿“在水一方”在鸳鸯头村兴起,长寿主题餐饮“长寿锅”在绸岭村飘香,库区移民文化园在王家山村建设,禅修茶道体验在龟洋村展开,红色研学项目在完店村落地,还有休闲垂钓、花果采摘、峡谷探险等丰富业态,共同构成了一个业态多元、体验丰富的“大草场”休闲旅游圈。

联合的力量,在攻坚克难中彰显。鸳鸯草场索道项目建设初期,遭遇用地用林等纠纷。片区联合党委深入田间地头耐心协调,将矛盾化解在源头,在多部门协调下完成行政审批,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今年“五一”、端午假期,片区联建村游客接待量突破8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共计超过15万元,近50名当地群众在景区环保、餐饮服务、住宿接待、平台销售、特色农业种植等岗位上稳定就业,平均每月能增加约3000元的收入。

同样由片区联合党委带领各村发展文旅产业的还有城郊乡。此前,文旅的繁荣给城郊乡带来了甜蜜的烦恼:游客纷至沓来,交通不便、住宿短缺的短板日益凸显。

如今,当地优化了公交线路,引入的共享单车无缝衔接了公交站点与主要景点,让“背包客”也能轻松游玩。面对住宿短板,片区联合党委将住宿功能分解到隔壁金家洋村,预计建成后将新增120张床位。此外,还在过渡期建立“共享住宿资源池”,实现客源互送。

因地制宜,“土产品”不愁卖

群山环抱的宅中乡坑坪村,层层梯田在阳光下泛着青翠的光泽。几年前,守着富硒锌的沃土,村党支部书记符良佺却眉头紧锁:“地是好地,可种什么?卖给谁?价格能保障吗?”

“只有因地制宜规划发展,才能取得突破。”乡长叶建国介绍,片区联合党委深入调研后,提出“珍稀品种+订单农业”的破题路径,指导坑坪村党支部率先领办合作社,林进庶等5名老党员挺身而出,带领135户农户流转土地,种植一种珍稀的红米。

“这红米种子,连省内最大县级种子基地三明建宁都稀缺!”符良佺语气中带着自豪。

片区联合党委还主动搭建产销桥梁——组织村党支部对接厦门路桥集团等城市高端市场,促成“一亩田认领”模式落地,一次性锁定46万元订单。

订单像雪片般飞来,每斤10~12元的优价硒锌米供不应求。“片区联合党委说这是订单农业,我们种得安心,卖得舒心!”农户老林的腰包鼓了,心里更踏实了。

坑坪村的成功经验在片区内推广,后垅村除了种粮,还依托“醉美茶园”吸引摄影爱好者,山竹坑村同时发展富硒脐橙与茶叶,丰富了硒锌产业内涵。

同是深山片区的楮坪乡,走的则是林下生“金”的路子。走进仙岭村葱郁的山林,智能喷淋设备正均匀地喷洒着水雾。树荫下,一垄垄天麻、黄精、毛药花悄然生长。

“过去守着金山银山,却不知道如何变现。”仙岭村党支部书记郑用华介绍,眼下这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源于返乡能人郑伏灿的创业抉择,更离不开林下经济片区联合党委的强力支撑。

2022年,片区联合党委制定“能人返乡”计划,成功吸引在外经商的郑伏灿回乡创业,专注林下仿野生种植名贵中药材。片区联合党委及时协调政策,帮助他申请到轨道运输车、智能喷淋等设施的政府补贴。同时,搭建平台对接农技专家提供指导。“没有片区联合党委打通关节,这些设备三年都批不下来!”郑伏灿操作着自动喷淋杆说。

到了收获季,仙岭村产出的天麻被送往权威机构检测,结果令人振奋:天麻素含量高达0.49%,高于国家药典标准。“品质好,不愁卖!”郑伏灿信心满满。

今年7月,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全省有关干部专程到仙岭村观摩调研,将其经验作为林下经济的样板推广。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