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穿越时空的抗战侨声 | 从舐犊情深到矢志报国 一封家书里的大义赤诚
www.fjsen.com 2025-08-06 09:58:27 刘玮 卢超颖 李奇 实习生 廖嘉卿 来源:福建日报社全媒体传播中心


在众多闽籍华侨中,有一对父子用一生,诠释了华侨在抗战中为国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他们分别是王雨亭、王唯真。

近日,记者来到厦门市鼓浪屿华侨文化展馆,见到了王雨亭的外孙许一心先生。古稀之年的许一心仍神采奕奕、十分健谈。

王雨亭的外孙许一心先生 东南网记者 刘玮 摄

展馆内,泛黄的家书、褪色的老照片静静陈列,76岁的许一心指尖轻抚过玻璃展柜,回忆起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临别家书:纸短情长,映照民族大义

许一心指着玻璃展柜里一页泛黄信笺说:"这就是1939年外祖父写给舅舅的临别家书,原件珍藏在北京,这里展出的是复制件。"

真儿:

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了我们的民族意识。

别矣,真儿!但愿你虚心学习,勿忘我平时所教训你的"有恒七分,达观三分",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学问,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中华民国廿八年六月四日写于香港 王雨亭

王雨亭写给儿子的临别赠言。许一心供图

短短百余字,写尽一位华侨父亲的家国大义。

许一心指着展柜里的家书影印件,声音带着一丝哽咽,"每次看都觉得外公的话就在耳边。他把'民族意识'看得比父子亲情还重,这种抉择背后是多少华侨'舍小家为国家'的缩影。"

这封家书,不仅彰显了王雨亭救国心切的爱国情怀,更饱含着一位父亲对儿子殷切的期盼。

王唯真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1939年,历经重重困难,王唯真抵达延安参加抗战。而后他以笔为矛,用七百多篇海外通讯为中国打开外交窗口,成为华侨归国抗战与新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旗帜人物。

1981年许一心(左一)和舅舅王唯真(右一)在北京的合影。许一心供图

在谈到王唯真生前的故事时,许一心先生展示了馆内的一本画册。这本画册中记载了王唯真在延安时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其中就有记录他在1946年撰写并用普通话、广东话、闽南话广播的《告侨胞书》。

"这也是我们党向海外第一次系统介绍自己的主张。在海外侨胞中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极大激发广大侨胞的爱国心、报国志。"许一心翻到画册中一页泛黄的广播手稿照片,"舅舅常说,华侨最念家乡,最盼祖国强,这篇《告侨胞书》就是要让他们知道,有人在为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王唯真早年画作《告侨胞书》。许一心供图

侨乡赤子:父子殊途同归的抗战路

王雨亭(1892-1967),福建泉州人。1908年,16岁的王雨亭前往马来西亚谋生。他虽身在南洋,但始终心系祖国。1919年,王雨亭在印尼三宝垄创办了《真理周刊》,发表报道和评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的野心,随后他又在菲律宾创办了《平民日报》和《前驱日报》,宣传抗日救亡的爱国思想,并组建"菲律宾华侨抗敌后援会"。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王雨亭担负起菲律宾华侨抗敌后援会的宣传工作,在抗战时期带领侨胞为祖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王唯真(1923-2006)则走了一条"执笔抗战"之路。1923年出生于福建籍华侨家庭的王唯真,后来成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早期编辑,1967年9月至1967年12月任新华社代理社长。王唯真(右后一)回国赴延安前,在菲律宾与父母合影。许一心供图

王唯真自幼深受父亲王雨亭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七七事变"那年,王唯真14岁。看着王雨亭不断介绍华侨青年回国抗战,他多次请求回国参战。"外公担心舅舅年龄太小,又体弱多病,几次都没有同意。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回国有了转机……"许一心回忆道。

为配合国内的抗日救亡运动,作为南洋中学学生会学术委员的王唯真邀请了来自国内的共产党员张昭明先生,到校介绍国内抗战形势。此举引起校长的不满,将他开除了。

王唯真因此更加坚定决心,向王雨亭提出回国参战,他说:"体弱可以锻炼,疾病可以战胜。况且我的动作灵敏,打仗没有问题。"王雨亭最终被感动、说服,于1938年亲自带他离开菲律宾,把他交给了香港八路军办事处,后因广州沦陷,直到1939年才送他去延安,并为他写下了充满深情的离别赠言,也就是这封"家书"。

带着王雨亭的期望,怀着抗日救国的志向,王唯真从此踏上了革命征程。

王唯真夫妇在延安(右一为王唯真)。许一心供图

1941年,因绘画天赋,他被调往延安《解放日报》绘制战争形势图。后又被调到新华社,担任英文翻译和国际新闻编辑。在延安期间,他把抗日宣传画画到了延安的城墙上,画到了《解放日报》的版面上,用笔杆子传播抗日消息,发动群众救国,直至抗战胜利。

薪火相传:把红色精神写进新时代

作为王雨亭和王唯真的后代,许一心先生也在尽着自己的一份力。在提到祖辈们的英雄事迹时,除了自豪,老人笑着说:"更多的是不能让祖上丢脸。"

2017年鼓浪屿申遗成功,时任鼓浪屿侨联主席的许一心正和其他三位本土知名学者一起紧锣密鼓地梳理着当地侨史,他们翻阅书籍档案、上门拜访归侨老人、联络海外华侨……尽可能地收集资料。

2018年,在思明区侨联和鼓浪屿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历时4年整理、编撰的《鼓浪屿华侨》正式面世。许一心翻开《鼓浪屿华侨》,向记者展示里面的一些史料,"这就是'根''魂''魄',这就是让我们充满自信的优秀华侨文化。华侨先贤们为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家乡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该守护好他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做好历史文脉的传承。"

去年许一心(右一)在金门祭奠金门战役牺牲的解放军将士。许一心供图

从事侨务工作多年,许一心深知海外华侨的家国情怀之深。他带领侨联团队主动与海外华侨取得联系,并和海外侨团机构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帮助许多华侨解决找旧居、找祖辈遗迹、找后代亲人等需求。近年来,鼓浪屿侨联与台湾多个民间组织及友好人士保持良好互动,许一心曾三次带队赴金门,祭扫金门战役牺牲的解放军将士墓,开展交流会友,增进两岸"同根同源"的民族感情。

如今,鼓浪屿华侨文化展馆已不只是静默的展柜与旧物,更是"活"的侨史课堂,成为传承和弘扬华侨精神的重要阵地。在许一心的带领下,鼓浪屿侨联精心梳理侨史,通过一件件珍贵的历史实物、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生动展现了王雨亭、王唯真、李清泉等闽籍华侨在抗战时期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

鼓浪屿华侨文化展馆。许一心供图

王雨亭和王唯真父子的重要事迹,在闽籍华侨抗战历史中熠熠生辉,穿过无数岁月,鼓舞着后代奋斗进步,不断前行。

记者:刘玮 卢超颖 李奇 实习生 廖嘉卿

视频:李奇 思明区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李雅兰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