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8月7日报道(记者 卢金福)8月1日至7日,第十三届海峡青年荟集中阶段活动在福州举办。今年海青荟以“传承中华文化,赓续血脉亲情”为主题,充分发挥祖地文化对台湾青年的感召力、吸引力与凝聚力,让两岸同胞的情感纽带更加牢固。记者采访了多位参与活动的台湾同胞,他们讲述了跨越海峡的寻根故事——从河南孟州老宅的一砖一瓦,到莆田亲人递来的一杯热茶;从厦门同安宗祠的袅袅香火,到《长城谣》里回荡的同胞心声,这些串联起两岸同胞割不断的血脉亲情。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特殊的年份里,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寻根之旅,更显厚重。台湾媒体人翟翾曾担任台湾政论节目《新闻大白话》主持人,她的爷爷是当年参加台儿庄战役的将士,这位老人1949年赴台后终身未归。从小听着爷爷讲河南故事长大的她,始终清楚自己是“中国人、河南人”。
今年4月,翟翾带父亲回河南孟州寻根,落地那一刻,她激动得眼泪夺眶而出,说了句“爷爷我替您回来了”,那是血脉被唤醒的温热。这次寻根,她找到了祖辈生活的老宅:“老屋子、老井、土灶,一砖一瓦都像在说‘孩子你回来啦’。”祭祖时,她在地上刻下“家”字,“这意味着我们在台湾不再是没有根的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根。”
在8月6日举办的第十三届海峡青年连心汇上,远在河南的堂哥翟江涛带着一瓶代表家乡烟火味的灶心土登台,让翟翾既意外又惊喜,不禁热泪盈眶。“我会永远记住自己的根在哪里,并一代代传承下去。”翟翾希望翟家的故事能打动更多人,让大家也踏上寻根之途。
同样带着家族记忆踏上故土的,还有台湾青年、北京大学学生林彦辰和林冠廷兄弟。他们的爷爷1926年出生于福建莆田,1947年,在赴台探亲时因时局变化,不得已滞留台湾,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与大陆亲人重逢,并带回半张族谱。“爷爷总是把这半张族谱拿在手里端详,思念远方的亲人。”爷爷离世后,兄弟俩一直想回莆田老家看看。2021年,他们带着仅存的“半纸族谱”,在相关部门帮助下成功寻根。
“去之前还担心会生疏或紧张,可踏上莆田的土地,见到亲人的瞬间,所有顾虑都消失了。”林彦辰说,亲戚拉着他们的手往家里请,端出的家常菜里藏着最朴素的亲近。“没有生疏,只有‘原来我们是一家人’的真切。”兄弟俩坦言,血脉的联结从不是距离能隔断的。而在第十三届海峡青年连心汇上,他们还将“润公林家族谱”仿真件捐赠给福建省档案馆,“希望这段记忆能成为两岸血脉与文化的纽带。”
寻根承载着家族一代又一代人的嘱托。“既替父亲圆了‘归乡梦’,也想让孩子知道根在哪里。”台胞、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体育副教授康永明的祖上从清朝迁居台湾,祖籍在厦门同安。来福建后,他在两岸友人协助下,找到了失联百年的同乡和家族宗祠。去年十一假期,他带着妻儿赴同安祭拜,“想在孩子心里种下种子,让他们记住祖先的故土”。
在寻根的路上,历史的回响同样动人。台湾青年陶泓宇特地从西安赶来福州,参加“烽火同声——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两岸青年合唱快闪活动”。作为合唱领队,他对《长城谣》歌词中的“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感触尤深。陶泓宇的阿公生于上海,曾参加抗战,后赴台湾,生前最大的心愿是回上海看看。“阿公的抗战故事,让我明白历史不能忘记,唯有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他说,最近看了《南京照相馆》,更体会到《长城谣》的分量,“我会继续寻找阿公在上海的亲人,帮他圆这个梦”。
台湾运动文化教育发展协会理事长吴锡祥始终铭记着家族的根源。他说,在台湾,无论是饮食、文化、建筑还是生活习惯,都透着与大陆深厚的联结。
“家中祖先的墓碑上清晰刻着‘惠安’二字,过去居住的三合院里,挂着带有堂号的牌坊,那是追溯家族迁徙源头的印记;就连名字中的辈分,也承载着历史,见证着血脉的传承。”吴锡祥说,家族虽没留下完整族谱,但这些细节时刻提醒着他们:祖先是从泉州惠安而来,根就在那里。他盼着有一天能精准找到祖籍地,“让这份根的记忆更清晰”。
600多万台胞回大陆寻根,两岸合修族谱更是超过一万部。这组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寻根故事,是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生动注脚。从祖辈的故土眷恋,到青年一代的主动追寻,这份对“根”的执着,正在跨越海峡的互动中不断延续,成为联结两岸心灵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