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荣光》评论 ⑮ | 张博涵:《浴血荣光》的微观叙事与情感叙事
2025-08-08 13:00:55 来源: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浴血荣光》的微观叙事与情感叙事 张博涵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主席在井冈山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中提出的,是中国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生动诠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浴血荣光》的叙事手法正恰合这一思想。 该剧大胆破茧,以小述大,跳出宏大历史线性铺陈的传统叙事,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深邃思想为魂,采用“微观叙事”,将革命叙事拆解为无数个体生命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抉择;采用“情感叙事”,将历史时间拆解为人物心理弧线,时间长度被压缩为情感密度,与“微观叙事”双轨并进,让一个个渺小生命成为照亮观众心路的荧幕星火。 《浴血荣光》将镜头探入1927—1935年那段血火交织的革命初创岁月,将宏大遥远的历史符号,凝成一个个在黑夜中执火前行的鲜活生命,织就了一部既有历史筋骨又有血肉温度的革命史诗。 “微观叙事”下的人民史观 《浴血荣光》在部分情节采用的“微观叙事”如一把钥匙,开启了理解革命岁月人民史观的大门。该剧并没有止步于传统革命历史剧“伟人中心”的叙事范式,而是创造性的采用“平民视角”重构革命记忆。剧中闽西长汀的街巷深处,由演员孙维民饰演的林裁缝形象,堪称人民史观的完美注脚。 林裁缝一家出身贫苦,原本过着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逃亡生活,直至共产党的到来,他们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开起了一家裁缝铺,过起了靠手艺吃饭的生活。 林家裁缝铺表面是缝补衣物的小作坊,实际则是危机四伏的地下交通站。林育才夫妇以裁缝身份为掩护,默默承担着传递情报、组织农会、缝制军服的重任。这一巧妙设定,将宏大革命根植于市井烟火之中。林育才一针一线缝补军装的镜头,无声诉说着“人民为军队输血”、在生活中参与革命的红色真理。 当斗争的号角吹响,抉择的重锤便落在这个平凡家庭的肩上。两个儿子相继决然参军,小小的裁缝店内顿时弥漫着复杂而浓烈的情感。父亲强忍不舍,一边忙着手上的活计,一边用尽可能平静的语调叮嘱着即将远行的儿子;母亲坐在一旁,颤抖着手指为儿子纳制远行的布鞋。这一刻,千般的眷恋与万般的决绝相交织。这“革命薪火相传”的瞬间,被具象为血脉的延续与家国大义的抉择。林家的故事,正是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缩影。他们是历史的基石,是革命得以燎原的深厚土壤。 《浴血荣光》中的这种聚焦于平凡的视角,其力量不仅在于展现人民对于革命的基础性作用,更在于重塑了我们看待革命者的目光。这种“微观叙事”的逻辑,同样深刻影响着对于领袖人物的刻画。剧作中对于革命领袖的塑造采用“去神化”处理,大胆呈现革命领袖作为“人”的复杂面相。例如,在南昌起义前夜令人窒息的重压下,周恩来在面对“如果失败了怎么办”的诘问时,眼中晃过的片刻彷徨与沉重;当贺龙同志谈及牺牲的家人时,眼角闪过不易察觉却真实的泪光。这些“非英雄化”的细节,让伟大回归真实。正如剧中毛泽东对瞿秋白发出的感慨:“我们不是神佛,只是愿把血肉炼作火种的凡人。” 正是这种会疼、会怕、会犹豫,却依然选择为信仰燃烧的“不完美的伟大”,才让人物的精神弧光格外耀眼。正是当他们克服内心的脆弱,依然选择义无反顾的前行时,那份革命意志才显得尤为崇高与震撼人心。 当林育才夫妇在不舍中送别骨肉,当革命者们在情感的波澜后选择坚定前行时,他们都让我们触摸到了史家笔下所无法传递的“血之温度”,那并非是英雄主义的炫目焰火,而是千万普通人用恐惧、犹疑与眷恋煅烧出的生命星火。这便是“微观叙事”下的人民史观——革命,是千万个家庭的呼吸、温度与抉择,是无数血肉之躯共同铸就的荣光。 心理时间里的“情感叙事” 如果说《浴血荣光》中的“微观叙事”,深刻诠释了革命的根基,那么其中的“情感叙事”则精准阐述了革命浪潮中个体精神的蜕变。剧作大胆挣脱传统革命历史剧线性时间轴的束缚,将八年烽火岁月折叠、压缩,凝结成人物心理成长的弧线,把一个个历史事件作为淬炼人物精神的炽热熔炉。在剧中,周恩来的成长便是如此,即从“若失败怎么办”时那片刻的沉重,到“我们别无选择”的激昂宣言。这一心理弧线,将周恩来的迷茫与彷徨淬炼为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人物形象也完成了从“知惧”到“知勇”的精神跃迁。 该剧在“情感叙事”中对于“无事件时间”的处理同样出彩,深化了剧作对于个体情感的表达。其通过似国画中“留白”的手法,将心理时间具象为情感容器。在剧中,当徐特立目睹儿子牺牲时——久久伫立,革命传单如血蝶纷飞。画面中没有嚎啕大哭,没有激烈言辞,只有长镜头下凝固的悲痛。剧作摒弃了惯常的戏剧化渲染,选择了极致的“留白”与“沉默”,在“无声的呐喊”中,描摹出丧子之痛与革命的残酷。运用“沉默”的镜头语言,述说着情感的悲痛与阶级的苦难。在剧中,这些被传统史述冷落的“空白时间”,以向心理时间转化的方式,获得了丰富的情感填充,在生动展现革命者坚定信念时,也主动聚焦革命者的焦虑、彷徨乃至绝望,让观众得以从情感维度理解革命的艰难历程。 总之,《浴血荣光》通过这两种叙事革新,实现了革命历史剧的艺术突破——它让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改变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更是在这些事件中真实存在过的生命体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荧屏上的火光渐隐,留在观众心中的火种,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山河见证”。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