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在厦金大桥(厦门段)刘五店航道桥东主塔工地,工人正进行主塔塔身施工。林梓健 摄
东南网8月1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贤强 戴艳梅 林丽明 见习记者 傅韬旭)翔安很年轻。
2003年10月,翔安区挂牌成立。这一决策源于“提升本岛、跨岛发展”重大战略,旨在破解厦门本岛发展空间受限的瓶颈,推动城市向东拓展。
翔安正当年。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2025年,厦门优化翔安南部片区开发建设运行机制,合并原翔安南部片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和翔安新城片区指挥部,组建厦门临空经济片区指挥部,统筹推进片区规划衔接、机制创新、开发建设、产业招商等工作。
一座总规划面积98.6平方公里的厦门“未来之城”正在崛起。
6月底,福建日报调研组走进这片热土。目之所及的超级工程——厦金大桥(厦门段)和厦门翔安国际机场,正演奏着钢铁与混凝土的交响乐章。乐章的背后,记者深刻地感受到“未来之城”的独特气质:“空港+海洋+创新”三核驱动。
临空面海,科创加力,向着业翔民安,产、城、人融合,让这里从“地理边缘”迈向区域经济发展前沿。
一张白纸绘蓝图
清晨,刘五店海域的朝阳映照在178米高的塔吊上,工人在30米高空挥动焊枪;地下28米处,“厦金号”盾构机操作员紧盯屏幕,隧道壁上的环片在液压推进中严丝合缝;巡逻艇穿梭于墩台运输船间……
正值盛夏,厦金大桥(厦门段)施工现场如火如荼,海陆工程同步发力。这座19.6公里的跨海通道,正由3000余名建设者,用智慧与汗水浇筑。
这是厦门本岛连接翔安的第三条大通道。而在大桥延伸的方向,另一座改写区域经济版图的超级工程——厦门翔安国际机场也正以惊人的速度推进。
时光回到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习近平到厦门调研,指出厦门发展的瓶颈:厦门本岛基本饱和,而岛外发展明显滞后,经济腹地空间小。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扩大经济发展腹地,已成厦门建设发展当务之急。
跨岛发展,让厦门拉开了城市格局与骨架,再一次搭上了时代列车。应运而生的翔安区,居厦漳泉金几何中心,处于对台前沿,历史性地登上了新的历史舞台。
“厦门跨岛发展,是城市空间战略的深化过程。翔安从‘边缘荒地’跃升为‘新增长极’的历程,恰是这一战略最生动的注脚。”已任自贸区厦门片区管委会副主任的庄源源,接受记者访谈时,身份是厦门临空经济片区指挥部常驻副总指挥。他说,跨岛发展经历了从“1.0”到“3.0”的迭代。
“1.0”,实际上就是以行政区划调整和交通破局为主,解决“有无”问题。基础设施先行,2010年翔安隧道通车,实现岛内与翔安的直线连通。此间,火炬(翔安)产业园启动建设,通用厂房批量开工,为产业转移提供了空间。
从2010年至2023年,可以说是跨岛发展“2.0”,重在追求“效率”。翔安的路网爆发式增长,2023年翔安大桥通车,与翔安隧道形成“双动脉”。此间,以“多通道+产业园区”为核心,构建骨架,产业平台升级,翔安南部新城建设加速。
20余载的建设,翔安南部的城市空间已展开,特别是2021年以来随着轨道三号线开通运营,常住人口增幅达50%,对人口的拉动明显,并且人口结构也呈年轻化特征。然而,城市功能仍依附岛内,学校优质资源丰富,但街道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滞后于人口增长;现状居住区可承载空间有较多富余,新增居住区职住比小于0.6,职住分离,跨区流动明显,产城人融合不足是不争的现实。
产城融合概念提得很早,但真正引发各方争相探索,也就是这几年。因为产业地产竞争开始变得激烈,传统模式下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出现了载体过剩、实体经济发展滞后、人口红利减弱、管理服务水平低效等问题。因此,造城还得考虑引进产业、培育产业,承载产业还得考虑引进人留住人,协调好产—城—人三者的关系,已成为全方位拉动经济的必答题。
在庄源源看来,2023年,以翔安为代表的厦门跨岛发展进入了“系统集成、自我造血”的“3.0”阶段。这一年,全省唯一省级海洋高新园区——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获得批复建设。厦门提出把翔安南部区域空间打造成综合改革试点承载区、环厦门湾科创原创区、两岸融合发展先行区、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门户的发展定位。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白纸绘蓝图。
跨岛发展战略的翔安实践迈进了“3.0”阶段,很显然,产业要素的跟进、创新要素的集聚、产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已然十分重要。
这样的脉络也引起记者的关注:2008年,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落户;2012年,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建成,汇聚医学、生命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等理工医学科,定位为新兴学科与产学研结合基地;2021年,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翔安基地开工建设;2023年,厦门科学城、福建省生物医药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项目落地;等等。
有专家认为,我国产业园区建设运营主要有三种模式,或以大型企业导入为主,或以政府投资主导为主,或以市场化推动为主,但不少产业园区正面临着“大浪淘沙”,靠增长红利而生存的园区可能会出现问题。然而,假如有强大的资源背景、行业背景,市场生存能力强,退潮时还能有很强的市场吸附力的,那就能成为到今天真正还有生命力的产业园区。
立足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利用“空港+海洋+创新”三核驱动的资源优势,新图景逐渐呈现:临空产业集群的打造指日可待,海洋创新、海洋种苗种业等项目推进建设,环厦门大学科技创新圈加速构建……
实验室成新引擎
海洋高新区里,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海洋创新产业园(一期)现场正在紧张施工。这是园区首个专业招商载体,涵盖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与新材料、渔港经济与海洋种苗业等产业。目前,5栋建筑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预计今年9月全面封顶,明年9月竣工投用。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将怎样进行深度融合?记者走进与园区相距不远的一幢不起眼的办公楼——福建省海洋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鹭江创新实验室)。今年1月刚成立,由厦门市政府牵头,依托厦门大学和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协同省内外涉海科技领军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建设。
如果说,高校基础研究的核心任务是探索未知领域,实现理论突破,即“从0到1”,那么,重点实验室则更聚焦于应用导向的技术验证与中试放大,在“从1到10”的研发阶段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鹭江创新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周涵韬博士看来,重点实验室的职能不仅限于此,而是覆盖了更广泛的创新链条。“我们不仅以‘技术红娘’身份补强转化链条,专注高校不愿做、企业不敢做的‘从1到10’环节,还参与‘从1到100’的企业孵化与投资。”
据了解,鹭江创新实验室已成为衔接高校科研与产业化的关键枢纽,既参与原始创新,又主导技术成熟化,最终推动产业落地。
“海洋高新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科技引领。目前,园区已汇聚三大科研平台。”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局长王宇介绍,随着自然资源部海洋三所翔安基地、鹭江创新实验室和集美大学海工高端装备技术转移转化研究院的入驻,“科研+产业”将助力园区打造海洋创新高地。
让实验室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这里,集聚了嘉庚、翔安和鹭江等3个省重点实验室,还有厦门科学城等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匹配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根据产业方向和技术突破细分领域进一步分层和分阶段细化,形成一个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策源地,处于厦漳泉金几何中心的厦门“未来之城”优势多多。
2024年5月,厦门航空产业园正式投产运营,福建省能源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嘉庚创新实验室)的很多项目立即进入了产业园。
张爱强,本硕博就读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师从物理化学家、我国现代电化学奠基人田昭武院士。他现在是嘉庚创新实验室副主任、嘉庚创新实验室科技发展公司(厦门)总经理,还是福建永庚科技董事长。2019年,张爱强接到了田中群院士的邀请电话。那一年,田中群带领团队组建的嘉庚创新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
当时,半导体高端光刻介质材料面临“卡脖子”技术难题。2020年7月,张爱强毅然辞掉海外所有的工作。回国后,创办了高端半导体材料研究院,以高端半导体清洗剂、高端光刻介质材料等为主攻方向。
“科技创新如果没能实现产业化,那它只能是一个‘完美且无用’的产品。”张爱强说,从基础研究到科技研发,从产品到商品,必须形成闭环。“这就是我现在正在从事的工作。”
主攻项目已顺利实现成果产业化落地。2022年,成立福建永庚科技有限公司、厦门永庚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成为嘉庚创新实验室首个采用“飞地”合作模式的示范项目,成功打造了“生产制造(南平邵武市)+研发运营(厦门市)”双基地,产品已进行批量生产,并实现订单交付。2024年11月,永庚科技有限公司将研发机构从嘉庚创新实验室搬到了航空产业园,现有研发运营队伍60多人。
2024年年底,鹭岛氢能也将生产厂房在此落地。这一年,鹭岛氢能研发的质子交换膜制氢电解槽取得突破性进展,获批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并成功走向市场。
2020年,嘉庚创新实验室引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陶华冰。“当时,我们想将他全职引进实验室。”嘉庚创新实验室主任助理郭奇勋说,别的大学也抛出橄榄枝,“我们采用双跨双聘模式,给予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B类引进待遇,同时也是实验室PEM电解水制氢项目负责人”。
“PEM制氢装备以往无法大规模量产,主要是因为膜电极上的催化剂依赖铱等贵金属材料,价格昂贵、利用率不高且寿命较短。”陶华冰说,“奔着产业化的目标,我们着力攻克技术难点,建立研发体系,实现核心仪器自主生产,同时,研发起点跳出实验室,只针对产业化进行。”
2022年4月,在嘉庚创新实验室的支持下,鹭岛氢能(厦门)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陶华冰说:“公司的愿景是打通绿色能源大循环。去年的销售额超2000万元,今年订单量预计可以达到2亿元。”
“由于氢气储存成本高,且难以运输,我们正在攻克将氢能从气体转化为液体这一更便于使用的能源燃料形式。”陶华冰说,这个新产品还在实验室阶段,预计今年完成小试,明年完成中试。
穿越荆棘,终见繁花。目前,鹭岛氢能PEM电解水制氢装备年产能已达1GW(吉瓦),2024年国内公开招标市场占有率第一。
这些实践表明,重点实验室不仅填补了高校研究与产业应用之间的鸿沟,还通过资本、政策、市场资源的整合,真正成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核心引擎。
眼下,正在运营或建设的不仅有海洋创新产业园、航空产业园,新兴科创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智慧储能基地也在规划建设之中。对于一个个与大院大所形成强联系、注重科技引领产业布局的园区而言,形成“科—研—融—产”的良性循环就容易多了。
产城人融合初探
大嶝岛的海风里,咸涩中裹挟着钢筋与混凝土的气息。84岁的摄影师郑水忠,手指拂过相册里泛黄的老照片——那是1958年炮火中的大嶝,也是他耗费半生记录的“英雄三岛”记忆。
“一手拿锄,一手拿枪”的岁月已远去,但岛上居民的血脉里,仍流淌着同一种精神:奉献与坚韧。当厦门翔安国际机场的塔吊取代了昔日的炮台,大嶝人再次用行动诠释了何为“家园共担”。
2020年8月,伴随推土机的轰鸣,大嶝街道阳塘社区1400余栋房屋启动拆迁,“英雄三岛”精神在这一刻化为集体让渡——为翔安机场腾出12平方公里核心用地。
大嶝街道办事处的同志正在思考着下一步工作。大嶝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吕玉惠告诉记者,机场配套的航空产业,需要大量的企业人员,可解决6万人的用工,并且表示优先招聘本地居民,居民要由传统的渔业捕捞向务工转型,生活和生产方式将发生很大变化,如何从思想上引导?老百姓的技能又如何匹配?还有如菜鸟、中远等知名物流集成商,将作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也会有很多就业机会。
这也是推动产城人融合的生动注解。
这座即将起飞的“钢铁白鹭”,将让大嶝和翔安南部的这一片临空经济片区成为厦门“城市会客厅”。让友好的生态环境,把城市和生产、经营、办公、商业以及人融合得非常好,成为产城人融合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这对于临空经济片区运营服务方而言,如何把握机遇,塑造好生产、生活、生态新空间,都是必须认真思考和落实的。
在厦门临空经济片区指挥部,工作人员介绍了九溪水廊、南港汊水廊、蔡厝绿廊以及滨海蓝带等构建“两带三廊”的生态格局。通过生态廊道和各类慢道串联各公共空间节点,提升公共空间可达性,强化生态与都市的有机融合,游海湾、享山水、乐人文,未来这里有望成为“魅力湾区”。
产城人融合的落脚点还在于把人引进来,并且得让人留得住。
产城融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当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与产业与人相关的种种活动和功能都应当是融合式的,通过产业与城市功能的深度融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才能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和谐统一。
早期说起工业园,就会觉得很荒很偏,事实也是这样。后来,在工业园区建设中,开始注重补足生活配套,建设居住区。补足生活配套和建设居住区是产城融合的基础步骤,真正的产城融合要求深入考虑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全方位融合,包括产业、政策、人才、环境等多个维度。
“85后”的陶华冰是厦门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又是企业创始人——在厦门大学,有不少老师有这样的“双重身份”。
为抢占市场窗口,嘉庚创新实验室创新机制,支持科技项目在研发期间通过“前置转化”完成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方式上,鼓励项目团队以“技术股+现金股”组合形式持有股权,与孵化企业“捆绑”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设立合资公司时,科技产业公司通过认缴方式持有相应股权,待科技成果部分或完全授权后再由第三方评估完成实缴出资。
不管是城市层面、项目层面或者企业层面,背后的力量都是大写的人,这是它真正的支撑。
2002年,习近平同志从战略全局视野发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动员令,鼓励厦门加快从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生态城市转变,并指明“四个结合”的跨岛发展战略思路——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结合、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结合、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结合、凸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结合。
体会“四个结合”,于山海间书写现代性,努力实现“产城人融合”的发展跃迁,将加速形成产城发展的动力。
在翔安国际机场建设核心区,高48米的航站楼穹顶在阳光下泛着银光,百名“空中飞人”在约19米高的登机桥上进行幕墙收尾作业。航站楼西南侧,制冷站工艺管道及8台制冷量为2400冷吨的冷水机组等设备已启动调试,未来能为65万平方米区域供冷,全年可节约电量1060万千瓦时。
与此同时,欧厝对台渔业基地渔港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建设中。作为厦门第二个大型渔港,它具备停泊避风、渔获交易、冷链物流等综合功能,预计2027年初建成,将极大提升渔港防灾减灾能力,并促进对台渔业贸易。
厦金大桥的虹影,与翔安机场的银翼正在成为海峡西岸最壮丽的新地标。
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建设指挥部常驻副总指挥叶文语说:“明年此时,这里将起降全球航班,将充分发挥航空枢纽创新赋能、集聚资源要素作用,构建‘航空+’国际多式联运的综合物流枢纽,不断拓展航空客货运服务能力、提升临空产业发展能级,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临空,面海。海阔天空。
跨岛发展,翔安能翔,风鹏正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