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经济 > 正文

建瓯:沼泽地共养“稻鱼螺”

2025-08-11 09:21:50 作者: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近日,走进建瓯市东峰镇井岐村一个名叫鸟垄的山坳,眼前水稻绿意盎然,细看田间水面,水波荡漾间不时冒出几个气泡——原来,这里藏着白鲢和花鲢。

“这片土地约30亩,原本是一片沼泽地。去年底,在镇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对这片土地加以利用,尝试‘稻鱼螺’共养模式。”井岐村党委书记王琳宝介绍,村里现有耕地3425亩,其中水田3100亩,而沼泽地就占了水田面积的十分之一。“这种模式要是成功了,就能大面积推广了。”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井岐村的大量村民外出务工,原先难以耕种的沼泽地逐渐变成了无人问津的荒地。

“去年,镇农技站组织几个村的村干部到迪口镇考察,学习迪口镇‘稻螺鱼’综合种养的生态模式。回来后,我们村‘两委’经过商议,决定以‘党委引领、党员牵头’的形式开展试验。”王琳宝说,村里统一流转了30亩沼泽地,引进“稻螺鱼”共养项目,并交给种养经验丰富的村委会副主任黄仁生负责。

“我们这里的沼泽地情况与迪口镇的农田不一样,由于沼泽地水位高低不同,田螺热的时候会跑到深水区,凉快的时候又回到浅水区。我们就根据田螺这一特点,只在水浅的地方种水稻。”黄仁生说,为解决田螺壳易长青苔的问题,他又在田里适量投放了一些白鲢和花鲢鱼苗,净化水质。

就这样,“一粒米”邂逅了螺和鱼。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反应?

在井岐村的“稻鱼螺”共养模式中,水稻能为鱼和田螺避暑遮阴、提供养料,鱼和螺的排泄物又能为水稻的生长提供有机肥。同一块水田既有鱼和螺的收益,又有水稻的收益,从而达到“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效果。

“瞧,这就是我们养的田螺,前段时间已经卖出去一批。”说话间,黄仁生掀开防鸟网的一角,步入稻田中,双手在水中一捞,捧出好几个大田螺。

在“稻鱼螺”共养的同时,黄仁生还在田埂上种植肉丝瓜,提升土地的“含金量”。“田埂通风好、水分足。搭架种植肉丝瓜,既能遮阳降温,还能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一举多得。”他说。

站在田边的王琳宝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单纯种水稻,纯收入不过千元;‘稻鱼螺’共养,虽然水稻产量有所下降,但田螺和鱼的收入增加了。再加上肉丝瓜的收入,每亩的净收入能翻好几番。”(通讯员 卢国华 魏剑生)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