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浴血荣光》学党史
看红色军校如何锻造中国革命铁血雄师
电视剧《浴血荣光》第14集,毛泽东在井冈山龙江书院对干部和战士们说:“今天,这里成为我们工农革命军培养武状元的宝地了。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学员,都争取成为中国革命的金戈铁马,为天下穷苦百姓驰骋杀敌战场,甘做人民的状元、土地革命的状元。”随后,他宣布任命吕赤为军官教导队队长。
土地革命时期
井冈山教导队——开创我军院校教育先河
1927年11月,毛泽东在江西宁冈砻市的龙江书院,创办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军官教导队。
井冈山教导队是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后开办的第一所军事教育机构。毛泽东十分重视井冈山教导队建设,亲自选拔干部,挑选军事素养较强的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第一团军官队队长吕赤任教导队队长;调蔡钟任党代表兼党支部书记。
井冈山的办学实践,在我党我军教育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为我军后来创办各类军事训练班及军事院校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为了适应革命、建设、改革的需要培养人才,党在各时期、各领域创办了多所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红色学校。
中央苏区“红埔”军校——中国工农红军学校
在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珍藏着一份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毕业证。这是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刘伯承,于1933年9月30日颁发给第五期机科学员曾荣的毕业证。
1931年10月,毛泽东根据国共合作时期创办黄埔军校和“治军必治校”的经验,提出创办一所“红埔”,为红军培养更多的军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以适应战争发展及部队建设的需要。 11月2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以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和红1、红3军团随营学校为基础,成立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32年春,学校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简称“红校”,次年10月根据中革军委命令分编为中央红军大学、彭杨步兵学校等8所院校,初步构建了初、中、高级结合的军事教育体系。学校采用军事战术与政治理论结合的课程模式,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及部分被俘国民党军官曾担任教员。
1934年长征前夕停办,其培养的彭雪枫、宋任穷等学员成为后续中国革命的重要骨干。
工农红军各专科学校
红军在武装起义和反“围剿”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作战形式逐渐向正规兵团转变,需要多兵种协同作战。为此,在中革军委的领导下,红军相继建立了一些专科学校。这些学校的成立是反“围剿”战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标志着红军教育向专业化迈进,也为解放军后续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1933年夏,中革军委在无线电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红军通信学校。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所通信学校,标志着红军的通信兵种学校由单学科的无线电通讯,走向多学科的综合型通信学校的阶段。
为适应红军发展的需要,1933年10月,以原红军学校的工兵营、炮兵连、重机枪连、防空和装甲连为基础,组建了红军特科学校。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所培训技术兵种的专科学校。
1931年11月20日,红军军医学校在瑞金成立。红军军医学校的成立,标志着红军医疗卫生事业迈上了自己培养人才的规范化的新台阶。
1940年9月,在毛泽东提议下,卫生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医科大学的莘莘学子更是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参加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军政大学——抗战堡垒
为了更好地肩负抗日救国的历史责任,党中央在延安时期高度重视军政人才队伍建设,先后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八路军军政学院、军事学院、八路军医科大学、炮兵学校、八路军卫生学校、部队艺术学校、中央军委无线电通讯学校、第十八集团军工程学校等。
抗大是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第一所正规大学。
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校门(原延安师范学校校址),拍摄于1937年。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为承担抗日战争的新任务,“必须大量地培养干部”。1936年6月,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在瓦窑堡创立。
林彪担任校长,刘伯承担任副校长,毛泽东出任教育委员会主席,并为抗大定下“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
从1936年6月1日成立至 1945年结束的9年办学期间,抗大总校共培训了8期干部。抗大还创办了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解放战争时期
华北军政大学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以华北军政大学为核心,结合华东、东北、晋察冀、晋冀鲁豫等地区的军校资源,构建了覆盖全国的军事教育体系,为解放战争胜利和新中国国防建设奠定了人才基础。
1948年4月,随着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的开始,需要为华北各战场乃至全国培养大批高中级指挥人才。为此,中央军委决定,在石家庄成立华北军政大学。
1948年6月11日,这所源于抗大二分校,后由晋察冀军区的军政干部学校、步兵学校和晋冀鲁豫军区的军政大学、陆军中学、青年教导团合并组成的华北军政大学在石家庄正式成立,叶剑英担任校长兼政委,华北军区副司令员萧克兼任副校长,朱良才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0年9月改名为华北陆军军官学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
1945 年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敏锐捕捉到东北遗留的日军航空资源(约160座机场、120余架破旧飞机),决定利用这一契机创办航校,为未来空军建设储备人才。
1946年3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东北老航校)。在短短的3年零9个月里,东北老航校培养出了一百多名飞行员和四百多名各类航空技术人员,为人民空军和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成为人民空军的摇篮,是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人民海军第一所海军学校——安东海军学校
1949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成立。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为使国民党起义官兵真正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员,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一所临时性的海军学校。
同年5月,安东海军学校宣告成立,邓兆祥任校长,原辽西军区副司令员朱军任政委,原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辽宁军区司令员张学思任副校长。
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海军方队走在最前面。来自安东海军学校与华东军区海军的两个方队——海军军官方队和水兵方队,代表着新中国最早的海军,昂首率先走过天安门。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
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培养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指挥员,经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批准,在原华北、华东军事政治大学的基础上,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
1951年1月15日,军事学院在南京成立。刘伯承领导了创建工作,并任院长兼政治委员。毛泽东亲笔题词:“努力学习,保卫国防”;朱德题词:“为建设近代化的强大国防军而奋斗。”
军事学院的成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初级建军阶段进入高级建军阶段的主要标志之一。军事学院编制等级为大军区级,直属中央军委领导。
1957-1959年,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以军事学院有关的系为基础,分别组建高等军事学院和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等学院。至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形成了高、中级指挥院校培训体系。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1953年,为应对抗美援朝战争暴露的军事科技短板,陈赓大将受命在哈尔滨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哈军工”,是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院,毛泽东主席曾亲自为其颁发《训词》。抗美援朝期间,该校承担了培养军事科技人才的重要任务。
1970年南迁长沙,历经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等阶段,2017年整合多所院校重组,形成覆盖航天、信息、海洋等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解放军相继成立全军兵种指挥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指挥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指挥学院前身是1953年1月10日成立的总高级步兵学校。1959年2月与军事学院合并。1978年1月,以南京军区军政干部学校为基础,改编为南京高级步兵学校。编制等级为兵团级,隶属中央军委。1980年12月改称南京高级陆军学校。1986年6月改称陆军指挥学院。张荣森、萧剑飞、袁俊、周村、贾启玉、陈炳德、张进宝先后任校(院)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的前身是刘伯承元帅任院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创立于1952年5月16日。1957年10月8日,海军系扩建为海军军事学院。1960年10月1日,学院改称为海军学院。1973年,中央军委决定在原海军学院院址组建海军军政干部学校。1978年1月,海军军政干部学校恢复为海军学院。1986年6月9日,改称海军指挥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
1958年,空军指挥学院在刘伯承元帅任院长的南京军事学院空军系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学院第一任院长兼政委由空军副司令员刘震上将兼任。
1986年6月,空军学院改称空军指挥学院。
1992年8月,学院调整为军级单位。
从龙江书院简陋的课堂到现代化军事院校体系,人民军队的办学实践始终与党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些红色院校不仅锻造出无数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革命骨干,更积淀出“治军必治校”的宝贵传统,成为强军兴军的重要基石。
(资料来源:新华网、中国国防报、大余县人民政府网、中国共产党网、中国军网、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