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庆顺正在介绍年画
东南网8月11日讯(本网记者 谭佩 文/图)渤海浪涌千帆竞,津门云开万象生。六百余年时光积淀,天津拥有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更孕育出独特的城市气质——海纳百川,汇聚中西文化;兼收并蓄,共览古今风华。
2025年8月9日,“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天津正式启动。8月7日-9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代表团调研采访了天津多地,见证这座历史古城如今的全新面貌。
古韵流芳:守正创新,融古铸今
解码津门古韵,追溯城市文脉。若要领略天津的历史底蕴,天津博物馆是不可错过的文化殿堂。自百余年前建馆以来,天博珍藏着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丰富文物,其镇馆之宝“一瓶一鼎一画”——清乾隆款珐琅彩玉壶春瓶、西周太保鼎、宋范宽《雪景寒林图》,是中华文明瑰宝的缩影。
从博物馆走向民间,来到杨柳青民俗文化馆。馆内陈列杨柳青年画、民俗老物件、老照片等千余件,再现旧时杨柳青古镇的繁荣景象,更运用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位于一层的“DIY空间手工艺体验”区,设置年画、风筝、软陶等体验制作活动,寓教于乐中加深游客对于杨柳青历史文化的了解。
其中,杨柳青木板年画是天津最具代表性的非遗艺术。它色彩鲜明、喜气活泼,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正如杨柳青年画国家级非遗第六代传承人霍庆顺所说:“年画的主题就八个字——祈盼、祥和、吉祥、喜庆。”在守护传统的同时,年画传承人不断创新:不仅内容与时俱进,还将传统木板年画与团扇、吊钱等现代生活用品结合,开发出年画主题的文创产品,让年画走进年轻人的日常。这种守正与创新的“和合”之道,让古老年画历久弥新。
以新促兴:文艺赋能,老城焕新
为响应党的二十大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号召,天津发布《天津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3—2027年)》,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积极盘活闲置资源,推动城市更新;同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让历史建筑在修旧如旧与功能更新中焕发新生。
其中的典型便是小洋楼最集中的五大道地区。这里的小洋楼,源自1860年天津开埠后多国设立租界的历史,建筑风格中西结合,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经过保护性改造,“民园1920街区”于今年7月竣工开放,串联起民园广场与五大道公园两大城市地标,为五大道这一百年历史街区注入全新活力。
除了小洋楼,天津还有丰富的工业遗存资源。“津一Park”由天津第一机床总厂旧址更新而成。九栋百年红砖厂房,在沿用建筑肌理的同时融入亲水广场、月湾公园、工业主题咖啡厅等多元空间。原前苏联专家楼变身“津一会客厅”,金三车间被改造为天津机床工业博物馆……历史遗迹与现代时尚巧妙结合,使该公园成为京津冀工业遗存改造的典范。
天津工业机床博物馆
毗邻“天津之眼”的天美艺术街区也是老旧厂房成功改造的代表性项目。街区改造五幢老建筑,盘活周边美术高校资源及老旧小区,既保留了老厂房、老街巷,又引入现代展览、文创市集。艺术从殿堂走入生活,与市井烟火相互映衬,正是文化“和合”的生动诠释。
智启未来:科创引擎,脉动津门
天津,这座古城的血脉里正澎湃着令人瞩目的科技新动能。天开高教科创园作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依托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力量,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2024年,天津市政府推出《关于进一步支持天开高教科创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升政策兑现便捷性,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放权赋能,支持创新主体在天开园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目前,天开园已汇集29家全国重点实验室、7家海河实验室、104家科研机构,引育科技型企业2388家,吸纳投融资12.74亿元。不断释放的政策红利,与日益优化的科创服务生态,使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形成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
与此同时,“天津之心”也跳动着科技的强音。“天津之心”是华北首个300米以上的城市高空观光厅,以336.9米的高度将城市全景尽收眼底,更实现了技术突破与人文价值的融合。作为科技与设计完美结合的地标,“天津之心”取得全封闭幕墙与空调新风系统的技术创新。其幕墙采用“纵向多折面”的传统折纸造型,不仅外观更加轻盈,也在功能上巧妙增加平面轮廓的层次感,拓宽游客的视野。登临此处,北眺三岔河口的历史印记,南瞰津滨双城的发展脉络,俯瞰海河全线的流光溢彩,天津之美尽收眼底。
热闹的古文化街与不远处的“天津之心”
天津的城市魅力,源自历史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人文与科技的“和合共生”。“和合共生”不仅是一种文化哲学,更是推动城市持续焕发活力的内在力量。正因如此,天津才能在时光流转中,保持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给“何以中国”交出一份“津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