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在指导孩子进行垃圾分类。 (资料图片)
东南网8月14日报道(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林爱玲 通讯员 林强 林亦霞)
“阿基米德发现王冠秘密时,和你们一样充满好奇!”近日,在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新墩村的“不放假的爱”夏令营公益课堂上,10岁的陈思颖小朋友眼睛亮闪闪地听着老师讲解一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
这门专为侨乡留守儿童设计的“王冠的秘密”课程,将古希腊数学原理与侨乡祖厝燕尾脊相结合,帮助村里20余名父母远在海外的孩子,在文化认知与学科思维的碰撞中,悄悄系紧亲情的纽带。
“14年来我们从未间断,只为让海外务工人员的子女感受侨乡大家庭的温暖。”每年暑假,新墩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李金灿就多了一个“班主任”的头衔。自从 2012年首届“不放假的爱”夏令营举办以来,仰恩大学的大学生们每年都会来村里驻村支教,给孩子们上音乐、书法、舞蹈、英语等课程。
侨乡涵江区拥有海外华侨华人95万余人,分布在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全区共有800多名“洋留守儿童”,其中江口镇占比高达77%。
“有些孩子和父母一年都通不上几次电话,甚至认不出父母的声音,爷爷奶奶宠溺,在海外务工的父母管不到,孩子出现叛逆、厌学、沉迷手机的情况比较多。”常年从事侨眷侨娃服务工作,李金灿发现留守在家的孩子心理问题往往被物质条件掩盖。“父母觉得给了钱就是爱,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陪伴和沟通。”
“思颖的父母常年在阿根廷做生意,她性格比较内向,开始时不愿意说话,后来我们带着她了解阿根廷的城市、建筑、美食等,我们还联系了她父母录制视频给她,她逐渐就开朗起来了。”仰恩大学大三学生李牧彤说,思颖还做了一个阿根廷风格的贺卡给妈妈。
思颖的父母已有两年未见女儿。这张贺卡承载着思颖在数学课上萌发的想念:“妈妈,我发现祖厝的屋脊藏着几何公式,就像你餐馆灯笼的竹架,你什么时候回来?我想你们了。”
“洋留守儿童”标签的背后是无数相似的身影:父母远渡重洋务工,亲情维系只剩屏幕里的像素点;祖辈的慈爱难以填补课业辅导的无力;无人引导的兴趣天赋如未琢之玉,深藏于内向的外表之下……
好在,他们都被看见。江口镇新墩村的蔡喜金是4名“洋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六年级的李瑾萱父母在阿根廷,她总爱低头缩在人群后。两年前,蔡喜金在一次古诗朗读中发现她嗓音的清亮与情感的细腻。“这孩子有演讲天赋!”她立刻行动,多方联系专业的指导老师,利用暑假和周末给她强化训练。
半年后,曾经的内向女孩,蜕变为屡获区级朗诵奖的自信主持人。当李瑾萱主持活动的视频越洋传到阿根廷,屏幕那端的父母热泪盈眶:“有蔡妈妈和政府在,我们在外打拼一百个放心!”
目前,涵江区妇联已组织50余位“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结对,用无私关爱守护孩子们日常成长。在“爱心妈妈”守护的同时,高校志愿者的接力陪伴为孩子注入活力。每周六,莆田学院“布谷鸟”青年志愿服务队如约走进江口镇海星村活动室。急救包扎、户外研学、手绘故事等常态化兴趣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与志愿者结下深厚友谊,更依托涵江团区委打造的“青春社童心港湾”阵地及“未来星小格”助理网格员项目品牌,为成长之路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