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屏山君 | 生态“优等生”的变与不变

2025-08-15 07:53:00 作者:林宇熙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8月1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宇熙)

今天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

从省域实践到引领全局,“两山”理念重塑美丽中国。

落其实者思其树。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到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调研,提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为福建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福建何以保持生态“优等生”队列?

发展还是保护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家生产木筷的企业看中了常口村金溪河对岸的天然林,开价20万元。

卖,还是不卖?村干部张林顺和村民们面临抉择。

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到将乐调研,常口村是第一站。上午10点,他来到常口村老村部。站在院子里,他就和村民、村委们聊了起来。

“村财有哪几块收入?每年总共收入多少?村民一年收入有多少?”

“都有哪些致富的好路子?未来有什么打算?”

……

细细问着,认真听着,习近平的目光越过眼前的金溪河,河对岸的原始林树木葱茏、一片生机。

“由于在河对岸,大家就随便叫它‘过河山’,山上是祖宗留下的2000多亩原始林。”张林顺说。

望着树林,习近平若有所思,语重心长地说:“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你们要画好山水画,扎实抓好山地开发,做好山水田文章。”

他还对常口村干部说,生态林业也是未来林业,我们要把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统一抓好,要把水土保持摆上重要位置,否则将来就会满目荒山、两手空空。

听到这番话,张林顺顿时头脑中好像“嗡”的一声,豁然开朗!

算清了生态账,发展之路自然有了答案。如今的常口村,森林覆盖率高达92.8%,金溪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文旅研学、森林康养、体育运动等新业态持续发展,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997年的2000多元增长至2024年的3.5万元。

观念之变,折射出深层次的逻辑——发展与保护,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不变的,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接力。

多年来,福建牢记嘱托、接续努力,生态文明指数多年保持全国第一,是全国唯一水、大气和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优的省份,森林覆盖率65.12%、连续46年位居全国首位,“清新福建”金字招牌愈擦愈亮。

从“三库”到“四库”

不变的,亦有一以贯之的改革魄力。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森林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7月,我省出台《福建省开展森林“四库”联动试点区建设方案》,通过改革试点,推动森林“四库”实现更好联动。

何为“四库”?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

“四库”理念,孕育于福建。建设森林“四库”联动试点区,在全国亦是率先之举。

1983年,年过半百的宁德市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村民黄振芳冲破农村长期认“祖宗山”风俗的种种阻力,带领全家创办家庭林场,开垦荒山50亩,贷款8万元造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曾三次到黄振芳家庭林场调研。在1989年1月发表的《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中,习近平提出:“林业是闽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地方农业、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出口创汇的重要基础。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这样说并不过分。”

2002年,针对福建是林业大省、广大林农却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的状况,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紧紧抓住“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的林改“四问”,在全国率先谋划实施了集体林改。

如今,黄振芳一家三代仍在从事林下经济生产,其部分资金来源,正是用林业产业经营票证,获取的银行授信贷款。

放眼八闽群山莽莽,林业资源以不同形式转化为证券化资产,林业产业有了更多绿色打开方式,“藏富于林,藏福于林”的梦想正照进现实。

多年来,福建持续深化林改,加快建设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全省森林“水库”更加稳定,森林“钱库”更加丰足,森林“粮库”更加殷实,森林“碳库”更加壮大。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635.9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121亿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认为,从“三库”到“三库+碳库”,生动记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态系统观、生态经济观、生态民生观、全球生态观,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

从山顶到海洋

8月2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的意见,引发高度关注。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加强重点领域、重点流域、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扩大生态环境容量。

出台这一意见,是我省从建设生态省向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再向更高起点建设生态强省的现实需要,在全国率先为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画像打样、试点示范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部署了新时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聚焦“八个统筹”、实施“八大工程”,折射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近年来,我省实施闽江、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以武夷山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一批美丽河湖、幸福河湖,闽江、九龙江流域“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福州市被《湿地公约》认证为“国际湿地城市”。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福建率先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地方性法规,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改造,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清洁能源装机比例超66%。同时,拓宽“两山”转化路径,积极发展水上运动、水文旅文创、滨水康养等水经济,努力让老百姓端起“绿饭碗”、鼓起“钱袋子”。

像重视陆地一样重视蓝色国土。坚持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福建在沿海省份率先出台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法规,扎实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培育壮大绿色石化、海洋旅游等海洋产业集群,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2024年全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超1.25万亿元。

绿色,是青山绿水,是发展路径,更是一种行为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从山顶到海洋、从城市到乡村、从政府到市场,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

“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省,福建奋勇争先、勇立潮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