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海洋以纳百川的胸襟,承载着货物的转运、思想的碰撞与文明的交融。
清末风雨飘摇之际,正是这片蔚蓝的开放包容,为黄乃裳这样的先行者提供了挣脱桎梏的视野、实践变革的土壤,也让他的理想在海浪的冲刷中愈发清晰。
海洋的馈赠,首先是打破封闭的“眼界之窗”。生于闽地的黄乃裳,自幼便与海洋为邻。这片孕育了郑和下西洋壮举的海域,到晚清时虽已沦为列强叩关的通道,却也意外成为西方思想涌入的“隐形航道”。通过往来的商船、侨居海外的乡亲以及传教士带来的书籍,黄乃裳第一次窥见了不同于封建帝制的另一种可能——民主、科学、平等的理念,如同海浪拍打礁石,瓦解着他的固有认知。
这种认知,催生出脚踏实地的行动。他积极参与维新运动,在福建等地创办报刊、开设学堂,试图以笔墨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以教育播撒民主的火种。当维新变法在国内以流血告终,当改良的呼声被保守势力淹没,海洋的开放包容为他开辟了“另一条战线”。
黄乃裳在诗巫建立的“诗巫闽清同乡会” 王怡苹 摄
他率领福建灾民远赴南洋,在婆罗洲开辟“新福州”垦场,这不仅是一次救民于水火的迁徙,更是一场小型的“社会变革实验”。在这片远离清廷管控的海外土地上,他仿照西方社区模式,建立自治组织,推行公平分配土地、兴办学堂、普及卫生知识的政策,让灾民在获得生计的同时,亲身体验到“人人有其田、户户有其言”的新型社会形态。海洋的包容,让这种在国内被视为“离经叛道”的实践得以存活;而海浪连接的侨民网络,则为他提供了人力、物力的支持——南洋的华侨虽身居海外,却始终牵挂故土,他们对黄乃裳的信任,本质上是对“变革能带来更好生活”的信念共鸣。
海洋的开放,更赋予他“兼容并蓄”的变革智慧。黄乃裳带着闽地的耕读传统远渡重洋,却未曾以“故土模式”强行切割异质文化。他带领福州移民将中国东南沿海的农耕技术(如水稻种植)、生活习俗(福州方言、节庆、饮食)、伦理观念(重视教育、勤俭持家)带入砂拉越诗巫,在当地形成“新福州”文化社群。同时,学当地语言、解土著习俗,将中原的农耕智慧与南洋的热带气候相融,使中华文化在东南亚落地生根,成为当地多元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南洋创办的学校,既教授算术、科学,也讲解《论语》《孟子》,这种中西合璧的教育实践,正是海洋包容精神在变革中的生动体现。
在垦殖过程中,黄乃裳既需与砂拉越统治者签订合约,又要协调移民与当地土著族群的关系。他通过制定兼顾各方利益的垦殖规则(如禁止鸦片、明确土地权益),推动了华人文化、马来文化、西方管理模式的初步融合,为不同文明群体的和平共处提供了实践范例。同时,一方面,他将中国的社群组织经验(如宗族互助、乡约制度)引入海外,帮助移民在陌生环境中立足;另一方面,也通过与东南亚社会的接触,将热带农业技术、多元社群管理经验间接反馈给中国本土(如后来福州地区对橡胶种植的认知),成为早期中外文明双向借鉴的纽带。这种实践模式为近代以来跨国文明互鉴提供了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样本。
海洋赋能,让一个传统士人突破了时代的局限,从“救亡图存”的焦虑中,找到了“文明对话”的从容;从“师夷长技”的表层学习,深入到“制度革新”的深层探索。这启示我们:唯有拥抱海洋、放眼世界,才能在激荡的时代浪潮中,寻得真正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