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经济 > 正文
深读 | 探秘福建唯一国家级“双试点”园区
www.fjsen.com 2025-08-16 08:49:41 来源:东南网

莆田市涵江区依吨多层电路有限公司无菌生产车间 陈琳 摄

东南网8月16日讯(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林爱玲 通讯员 林亦霞)

核心提示

产业园区,一端承载产业升级,一端驱动区域跨越发展,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

日前,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莆田高新区”)捷报频传,一举斩获“国家级碳达峰试点园区”与工信部“万兆光网园区”试点两项殊荣,均为福建省唯一入选。

莆田高新区自2012年升格为国家级以来,已集聚339家企业,形成以高端装备、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新能源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成为莆田国家级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和绿色工业的前沿阵地。此次入选“双试点”,标志着其在绿色低碳转型与数字化新基建领域走在了全省前列。

当下,产业园区发展步入“数字革命”与“双碳目标”交汇的上升期,面临技术迭代加速与绿色转型紧迫的双重挑战。产业园区如何在新征程上巩固优势,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脉搏同频共振?近日,记者走进莆田高新区,探访其如何驱动数字化赋能、绿色化循环、全域化协同三大核心引擎,不断擢升竞争力。

数字智造 产业跃级

走进莆田模具产业园的中创(莆田)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车间,科技感扑面而来:12台机械臂“钢铁工匠”,精准完成螺丝拧固、卡扣嵌装;AI质检“鹰眼”,无死角扫描装配情况;后台屏幕上,AI算法飞速流转,实时解析着海量生产数据。

作为深耕汽车零部件制造的企业,中创凭借其创新的“机器代人+智能质检”组合拳,实现年产能30万套高精度汽车门板,由此跃升为福州青口汽车城智能升级的关键供应商。

“汽车门板上百个零件精密组装,过去依赖老师傅经验,效率低且一致性难保障。”中创技术负责人陈发盛道出了行业普遍痛点。中创以智能化破局,创新应用机械臂精准控制铰链安装,360°AI视觉系统毫秒级扫描200余项参数,质检数据实时汇入MES系统,确保精密组装的效率跃升与品质稳定。

机器换工时代,技术引新、产线焕智的操作已不新鲜。企业往往比的是谁能把更超前大胆的想法“照进现实”。

“系统通过实时报警并定位异常,当屏幕红字‘NG’亮起,提示螺丝咬合有偏差,工人就可以点对点地检查确认操作。”陈发盛指着设备中控台显示屏说,新厂线投用后,次品率降低了90%,建构此类实时纠偏能力解决问题的智能生态才是智能制造的关键。

企业转型,换“枪”易,换“骨”难——传统制造的痛点就在于生产流程中的系统割裂。

两年前,深耕鞋材出口30年的老牌企业鑫祥,面临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拐点。

“订单哗哗来,手工录单根本接不住,客户催货一个比一个急!”总经理徐玉灵坦言,真正的压力来自“两头夹击”:一头是品牌大客户把生产线搬到越南、印尼,跨国协作光靠传真、邮件行不通了;另一头是新品开发越来越“快时尚化”——单次订单几十个花色、上百种规格,老方法根本玩不转。

2023年,鑫祥选择“上云”破局,全厂更换5G全域高速网络,引入“天步”智鞋云平台,统一数据大脑,整合销售、订单、生产、仓储等十大系统,实现从订单到交付的全链路闭环管理。

“根据订单生成物料清单和生产指令单,流转至各流水线,订单处理时间从几十分钟压缩至1分钟。”徐玉灵说,基于同一“天步”平台,中越工厂实时共享订单、进度、库存数据,无缝协同,保障跨国订单高效精准交付,智能化协作使整体生产周期缩短了3~5天。

新质生产力之“新”,在于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之“质”,在于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今,在高新区企业群像的“新”故事里,随处可见数字驱动制造产业迭代的影子——

荣兴机械借力“5G+AI驾驶舱”,生产效率提升15%、能耗利用率提升30%,新品年产值破3亿元,成功从摩托车制动转型新能源四轮系统;威诺数控则以双面同步加工技术缩短变速箱周期40%,工程机械领域进口替代率达81%;云度新能源汽车全新智能生产线可兼容多款车型柔性化生产,抢滩海外市场……

数据显示,2015—2024年间,莆田高新区获得智能制造相关荣誉的10家规上企业,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电器、食品产业,涉及威诺数控、雪津啤酒、云度、依吨等品牌。其中,民营企业威诺数控7次上榜。

智能制造被视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引擎。从车间自动化到制定国家智能工厂标准,再至攻克“揭榜挂帅”关键技术,莆田高新区展现出区域智造升级的深厚实力。

这一跃迁的底层支撑,离不开全域数字基座的完善:光纤100%覆盖、5G基站高密度部署,叠加WiFi7与FTTR技术,为人工智能质检、跨国协同制造等高阶应用提供毫秒级响应的网络环境。如今,这套覆盖全区的高速智能网络,正持续赋能企业将创新构想“照进现实”。

与绿谋新 重塑生态

木兰溪入海口,三江口畔,莆田高新区滨海产业新区,矗立着一座全球单体产能领先的低碳智慧世界级工厂——百威雪津啤酒制造旗舰基地。

作为亚太最大单体啤酒生产基地,百威雪津年产能达200万吨,单线灌装效率高达16万罐/小时。

高产能的背后,雪津工厂的节能水平也是“世界级”的。从高处俯瞰厂区能看到面积巨大的光伏发电板。厂区使用的分布式光伏年发电量可达1700万千瓦时,企业在设计阶段,就从高新技术和可再生资源利用等方面打造绿色工厂。

截至2023年,啤酒行业用水量先进值为每产1吨啤酒耗水2.4吨。而在百威雪津,通过优化工艺和节水措施,可以将每吨生产耗水降至1.92吨。

“工业节水并非简单减少用水,而是通过智能化让每滴水创造最大价值。”百威雪津啤酒厂长胡晨光道出其节水核心理念。

工厂将酿酒过程产生的蒸汽冷凝水全部回收,每年循环利用达17万吨。在包装洗瓶环节,创新实施“三级用水”策略:对末道冲洗的干净新鲜水进行回收,用于产线启动时的碱槽补水和预喷淋;将冲瓶、冲听末道的优质清洗水回收制成软化水,用于设备冷却等非直接接触生产环节。

百威雪津的极致用水还体现在细节上。

“比如车间某管道出现0.1升/秒的微渗漏,相当于每小时流失360升水。值班工程师通过定位系统迅速找到渗漏点,马上进行修复。”酿造车间生产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厂区“水神经中枢”由上千个传感器组成,实时监测多项参数并自动优化用水:微调冷却水温可年节水2万吨;MES系统结合天气与排期生产,提前72小时预测用水高峰并精准补给。

8月8日,莆田市啤酒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会议暨百威雪津工厂四十周年活动举行。会上,莆田被授予“中国啤酒制造之城”称号。

这一荣誉的背后,是百威雪津从3万吨到200万吨的产能跃迁,是拿下国家级绿色工厂、全国无废企业、中国碳达峰领跑者三座“绿色奖杯”的有力注脚。

40年间,企业不仅将“福建味道”酿进世界酒杯,也印证了“含绿量”撬动“含金量”的发展逻辑。而这一逻辑,正在莆田高新区升维为区域实践。

得益于百威雪津30亿瓶年产能构建的啤酒生态圈,催生长城华兴玻璃打造全球最大轻量化瓶基地。该“无废工厂”年消纳废玻璃14万吨,原料中再生玻璃占比超70%。云度新能源建成14兆瓦分布式光伏,通过“源—储—荷”协同年发电1400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1.1万吨。

莆田高新区由此形成贯穿啤酒、光伏、汽车、电子的绿色产业链。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依吨电子在电路板生产中,采用逆流漂洗结合喷淋清洗及空气搅拌,提高水利用率。引入全自动线后,月铜粉回收从不足30kg提升至200kg,水资源回收达150吨,大幅降低成本,成为国内行业超低排放标杆企业,并获评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不仅企业致力于打造绿色工厂,莆田高新区也在努力构建绿色园区。

当前,高新已有36家企业屋顶光伏全覆盖,锻造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设定地均税收≥20万元/亩等“园区20条”硬指标,实现制度立绿;固废处置率、污水接管率100%,空气优良率98.3%,绿化覆盖率17.15%,筑牢生态固绿;搭建智慧物流平台,发展智能充放电等高效用能模式,推动工业、交通绿色升级,夯实基座强绿。

“工业绿色化需技术与制度双轮驱动。”涵江区委常委、莆田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徐达威介绍,“我们率先编制园区碳达峰‘6大措施+5类项目’体系,通过国家级标准化试点推动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让低碳贯穿产业规划‘绿’、能耗‘绿’、生产‘绿’全周期。”

全域联动 协同创新

从福厦路繁忙的物流车流到沈海高速旁闪烁的光伏矩阵,莆田高新区正以江口、三江口、国欢、赤港四镇(管委会)为经纬,编织一张全域联动的产业创新网络——

国欢镇的“老工业”基地里,每50米便有一家企业扎根,物流中心日均千辆货车穿梭。

视线向东,延展至滨海产业新区。一个个互为上下游的“产业共生体”清晰可见。占地500亩的华兴玻璃厂,毗邻百威雪津,年产的1.4亿支啤酒瓶中,超六成源源不断地向“邻居”输送;创能电力的光伏板,为一旁的云度新能源汽车注入绿电;热电联供、普洛斯物流等则紧密串联,铸就了食品工业的闭环。

自西向东,从国欢传统制造集群延伸至滨海创新走廊。这不仅是一条地理上的延伸线,更是一条价值链上的协作线。

地理毗邻与产业链构成高新区联动“硬骨架”,人与知识深度融合注入创新“活血脉”。产学研协同则点燃创新引擎。

当窦景欣穿上工装,他的身份便从莆田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无缝切换为福建威诺数控的“科技副总”。他要打破的,正是过去校企合作“纸上谈兵”的僵局。

“过去总隔着一层窗户纸,捅不破。”在他看来,拆掉高校“象牙塔”与工厂车间之间的无形之墙,答案就在“校企智慧协同”。

为攻克机床主轴精度提升难题,他带着学生把课堂搬到了生产线旁,用一行行代码优化热变形补偿程序。在深度融合中,催生了校企共建的公共测试实验室,让高校的科研有了实验条件,也让企业的技术测试能自主完成。

在窦景欣团队推动下,威诺数控获国产数控机床最高奖“春燕奖”,为福建省唯一获奖企业。

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已有超百人次的高校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推广新产品、新工艺百余项,带动新增产值超7000万元。

高新区的协同创新正从“点”上突破走向“面”上的体系化构建。更多、更稳固的平台正在搭建,让技术与产业的“握手”成为常态。

今年6月以来,已有7家企业与高校的联合攻关项目获得省市科技立项支持。其中,威诺数控联合福州大学等多方力量,一举拿下省重大专项500万元补助。

目光转向劳动密集型的鞋服产业。去年,由莆田高新区、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等联合牵头,一个集政府、行业、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于一体的莆田市鞋服产教联合体正式成立。

在这个平台上,企业技术骨干与院校教师双向流动率高达40%;合作开设的“订单班”,累计培养技能人才百余名,就业对口率达95%。

今年6月,莆田市人才集团与莆田高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莆田未来科创园综合性旗舰平台。这个“未来工厂”的核心便是“新质生产力创新孵化中心”和“数字经济创业孵化器”这两大引擎。

“我们的目标,就是推动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创新链‘四链’深度协同。”高新区创客梦工场运营总监黄华春说,“要让那些最前沿、最硬核的科技项目,在这里找到最好的生长土壤。”

从产业联动到协同创新,从平台共建到未来布局,莆田高新区迎来新成就:2024年,莆田高新区昂首入选全国“专精特新”百强榜,其强大的科技孵化能力尤为突出:区内39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家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斩获省科技进步奖,超20家企业获评省级创新型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无论是培育企业的总量还是增量,均稳居全市首位。

以产业共生为纽带,以绿色循环为底色,以协同创新为路径。这就是莆田高新区的答案: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了产业韧性更强、生态效益更优、创新效能更高的“高质量发展三重奏”。

记者手记:把特色产业做到极致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林爱玲

站在百威雪津的屋顶光伏板阵列东望,兴化湾前滩正延伸出一片蔚蓝与银光交织的新经济图景——我省首个单体最大的海上滩涂渔光互补项目“创能涵江兴化湾10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在此扎根。

这片147公顷的水域以“水下养鱼,水上发电”的立体生产模式,成为莆田向海产业升级的缩影,其产业进化的新隐喻正于此显现:不再是单一的工业厂房,而是生态与能源和谐共生的创新模式。

发展到今天,莆田高新区成长为“又新又绿”的新型攀“高”向“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其发展底色既有历史的选择——涵江拥有自明清以来的商埠底蕴,20世纪80年代台资集聚,这里孵化了全球60%的电子计算器产能,奠定全市75%的电子信息产值根基。

10多年来,莆田高新区朝着“未来产业”园区发展方向持续优化产业基因——

一是深度践行绿色发展实践;二是重点打造三大特色产业:通过培育电子信息重点产业基地,成为福建少有的“既有芯又有屏”的城市;打造食品工业“世界级工厂”,形成“麦芽—啤酒”闭环产业链;落地新兴产业,培育新能源“技术高地”,从而形成“链式集群”发展的特色标签;三是全链条孵化+产学研深度耦合,在精密制造、异质结电池等细分领域技术实现突破;四是通过填海拓区、全域协同,以“一区多园”破解土地瓶颈,形成“主园区+分园”产业互补网络。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莆田高新区以“空间弹性大、绿色韧性强、技术定力足”形成核心竞争力。

深耕“工业母机”智能制造,威诺数控获得国家专利授权90多项,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冠机械专注PET、PP吹瓶机械制造业30年,产品畅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主研制高性能摩擦材料,荣兴一举打破日系企业垄断局面……在莆田高新区专精特新企业生产一线,“细分赛道”跑出许多“单项冠军”。

抓产业不在于“大而全”,但要产业有特色、够聚焦、生态完善。实践证明,中小城市高新区无需复制“硅谷模式”,而可通过精准定位本土优势,在有限赛道如一瓶啤酒、一块面板上做到极致,亦可实现“以小搏大”的高质量发展。

莆田高新区企业用上光伏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实现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图为长城华兴玻璃厂区的光伏屋顶。(资料图片)

百威雪津建成全球单体产量最大的啤酒制造旗舰基地。 李翔 摄

莆田高新区航拍图 陈少希 摄

百威雪津啤酒厂区内AI机器狗在巡检。 (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李雅兰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