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经济 > 正文

漳州:毛木耳“镀”金记

2025-08-19 08:51:02 作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8月19日报道(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杨凌怡 通讯员 连燕萍 阮芳芳)

日前,漳州市龙文区朝阳街道西洋村食用菌产业基地建成投用,一朵朵白背毛木耳走出田间大棚,住进了现代化、自动化厂房。

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白背毛木耳以来,经过大量推广种植,漳州跻身全国最大的毛木耳生产基地行列,白背毛木耳出口量占全国的90%。近年来,随着居民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毛木耳作为低热量、高纤维的健康食材,广泛应用于火锅、凉拌菜、汤品等中式菜肴中,2024年,漳州鲜品毛木耳产量达23.7万吨。

近日,记者走进漳州的毛木耳生产基地,探索漳州如何打破毛木耳产业短板,走出发展新路。

成长的烦恼

漳州人管毛木耳叫“树上海蜇皮”。因为它质地脆滑,富含多糖与粗纤维,同时也兼具食用与药用价值,在日本市场十分走俏。

“因为漳州罐头厂,周边有很多人自己种蘑菇,后来引进了三明真菌研究所的781毛木耳品种。”菇农冯锦华从1993年开始尝试种植毛木耳。据他回忆,他第一年种下的木耳卖到了12.5元一斤,收益十分可观。

然而,种下不久,漳州的袋栽毛木耳出现了毁灭性的病虫害——卢西螨,不少农户种下的毛木耳颗粒无收,给产业带来了巨大打击。

“想要降低损失,就只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种植本领。”冯锦华通过不断钻研,针对菌包熟料的木屑品种、发酵时间等方面不断研究,从而找到更为成熟的种植方式,提升产量。

“和其他的菌菇品种不同,漳州种植毛木耳的农户,都是从制菌包开始,所有的流程都要掌握,才能种出更好的毛木耳。”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室副主任柯丽娜告诉记者,在农户的努力下,漳州的毛木耳以优良品质打出了口碑,打开了日本的市场。

把住品种“芯”

“新品种‘福毛1号’相比主栽的‘漳耳43—28’,有更高的营养价值、更强的抗菌能力,还能带来约14%的增产。”在漳州市农科所食用菌站站长袁滨看来,新品种是毛木耳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去年年底,由福建农林大学与漳州市农科所合作培育的毛木耳新品种“福毛1号”“福毛2号”通过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这是时隔12年漳州再次有毛木耳新品种问世。如今,全省3个白背毛木耳品种,均出自漳州。

之所以持续发力新品种培育,是因为当地曾饱受毛木耳品种退化之苦。

与其他品种不同,毛木耳的品种退化速度更快,保存的温度要求也更高,需要在8摄氏度的温度环境下保存,普通的保鲜冰箱无法满足要求,如种质保存不当,就会有不出耳、畸形耳的风险。

2007年,漳州食用菌研究室成立,次年便启动毛木耳品种保护工作。保护的关键,是既要对现有的品种进行维护,保持其良好的特性,又要开展杂交选育,经过多次选取、配对,优中择优。

想要培育出更优质的新品种,就要收集尽可能多样的品种,经过20年的努力,如今,漳州农科所食用菌站保藏的毛木耳品种数量居全国市级科研院所首位。

2023年,漳州出台《漳州市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六条措施》,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新品种培育、农业优新品种推广、种业繁育基地建设、工厂化育苗生产、培育壮大种业企业等六个方面给予政策及资金支持,为毛木耳种业发展注入动力。

“农产品不像工业用品,无法有统一的标准,在选育过程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性状,需要的时间也更久。”袁滨说,新品种“福毛1号”通过大户示范种植,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接下来,他们还会收集更多的种质资源进行亲本配对杂交,努力让更多品质更好的品种投入市场。

走向“高精尖”

“这朵耳,给西洋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产业活力,也让农民有了更多收入。”西洋食用菌产业联合党委第一书记王祎忻告诉记者,日前,龙文区朝阳街道西洋村举办了一场热热闹闹的分红大会,资金来自西洋食用菌产业基地项目的租金收益,首期分红总额120万元,街道7个参股村居按照各自投资比例获得12万元到24万元不等的分红。

西洋村的食用菌种植历史由来已久,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植。虽然西洋村种植的白背毛木耳属于出口免检产品,畅销海内外,但长期以来,由于品种单一、种植方法传统、规模分散等原因,产业发展面临困境。

如何从“低小散”往“高精尖”跨越?答案在于抱团发展。

早在十几年前,当地种植大户郑水应就通过把农户、散户纳入团队并提供技术援助的方式,提升团队成员的毛木耳品质、产量,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户增收。去年,他成立了盛覃农业有限公司,将更多来自西洋村的毛木耳带出国门。

“有了成规模的产业基地,引入现代化的生产模式,让生产出来的木耳产品更优质、更稳定。”王祎忻告诉记者,同时,基地配建的堆料场、生产大棚、加工车间、晒场、冻库等食用菌产业设施设备,可以满足更多种类的食用菌生产,打造集科研、生产、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链集群。

“品种升级、生产技术革新给毛木耳产业‘镀’了一层金,为漳州毛木耳闯出更大的市场打好基础,让产业迎来更多可能。”柯丽娜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