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硝烟弥漫在中华大地,有人扛枪上战场,有人用胶片为枪炮投身抗战。香港沦陷,日军威逼利诱,他断然拒绝为日军拍片;在南洋的影院里,他的电影凝聚起海外华侨华人抗日力量……
他是谁?他就是来自福建漳州华安的印尼归侨——汤晓丹。一位被誉为“银幕将军”、用50多部电影在光影中铸魂的传奇导演。
海外归来的卖画少年
用画笔点燃革命星火
6岁时,汤晓丹随母远渡爪哇,与早年赴印尼谋生的父亲相聚,接受了美术和音乐的艺术启蒙。但好景不长,几年后家道中落,13岁的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
青年时代的汤晓丹 图源:CCTV4《中国文艺》
青少年时期的汤晓丹在友人带动下深受进步思潮影响,艺术创作展现出反侵略、反帝国主义的精神意志。后来,他进入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农林专科学校。求学期间,他参加抗日宣传,写标语、画漫画,后经中共地下党组织介绍到上海《画报》编辑部工作,没有工薪、只供三餐。每期的四五幅漫画由汤晓丹操刀,画作内容以宣传武装夺取政权、争取革命胜利为主。
《画报》被查封后,汤晓丹与友人发起创办时代美术社,力倡美术作品要表现劳动者,美术家要为劳动大众服务。汤晓丹策划了许多反映进步思想的美术展览,鲁迅也曾来观展。
布景师意外掌镜
拍出的电影却能触动侨心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汤晓丹从上海辗转到香港,开启电影导演之路。
在硝烟弥漫的上海,汤晓丹避难于天一影片公司,担任电影布景师。一次偶然,电影开拍当天导演生病,汤晓丹代为执行导演任务,就此崭露头角,从美术业转向电影业。
1934年,应片商邵仁枚之邀,汤晓丹赴香港执导影片。在香江,汤晓丹发起创办“华南电影赈灾会”,开展抗日宣传,并通过义卖、义演为祖国抗击侵略者筹款。同时,还义务拍摄《最后关头》纪录片,描写了大学生深入民众宣传团结抗日的故事,对唤起香港百姓投身抗日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海火线后》剧照 图源:中国电影资料馆
《民族的吼声》剧照 图源:中国电影资料馆
之后,汤晓丹又拍了抗日主题故事片《上海火线后》,不仅在港澳等粤语流行区域大受欢迎,而且在南洋、北美的华侨华人集中地上座率也很高,对凝聚海外华侨华人抗日力量做出了贡献。他执导的《小广东》,描写了我国南方活跃着一支抗日游击队的故事,获得盛赞,随后导演的《民族的吼声》再引轰动。《上海火线后》《小广东》《民族的吼声》抗日三部曲就此载入了中国电影史册。
面对日寇威逼利诱
他宁住猪圈楼上也不屈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一日,南洋影片公司股东请汤晓丹吃饭。汤晓丹走进对方家中,看见两个日本军官在喝酒。股东希望汤晓丹当翻译。汤晓丹能说日语,但他大声用汉语说,“我不能说日本话”,义无反顾告退。
不久,日军报道部邀汤晓丹去九龙半岛饭店赴宴,请客的是占领香港的日军最高统帅矶谷廉介。那天应邀赴会的有在港的二十几位演艺界名流。矶谷廉介为客人敬酒,希望大家“安下心来”,“发展中日文化”。汤晓丹早已听出弦外之音,无非是让这些名流俯首帖耳,为他们奴役中国同胞作帮凶。
没出几天,矶谷廉介以喝茶的名义与汤晓丹约谈,表示要拍一部电影《香港攻略》,让汤晓丹当导演。汤晓丹心里一惊,知道这一关难过。他不卑不亢地说:“让我先看看剧本吧,其他的事不急。”
接下来,汤晓丹化名叶圣哲,混入难民队伍,逃出虎口,过上忍饥挨饿的生活。他先至广州,再一路步行到玉林,一路艰辛备尝。之后辗转到桂林,在一个猪圈楼上租了间小屋居住。后来,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国的防空》摄制组到桂林拍外景,导演不幸重病,汤晓丹临危受命代任导演。
汤晓丹 图源:CCTV4《中国文艺》
此后他前往重庆,继续以银幕为战场,投身文化抗战。
在重庆,他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握着他的手说:“我知道你在香港电影界很有影响,拍过几部宣传抗日的好片子。这次你能毅然拒绝日本人邀请拍片,回国参加抗日,我们欢迎您……”汤晓丹铭记周恩来的话,后来执导了破获日谍的抗日影片《警魂歌》,一时间轰动山城。
汤晓丹 图源:CCTV4《中国文艺》
抗战烽火淬炼了汤晓丹的民族气节,而他在战火中坚守的对艺术的赤诚与对时代的责任感,在新中国成立后依然闪耀。凭借这份初心,汤晓丹陆续塑造了许多经典银幕形象。他曾“慧眼识珠”,在很多人认为孙道临只适合演知识分子的情况下,说服了孙道临出演李连长,成就了《渡江侦察记》永恒的经典。
晚年的汤晓丹自豪回忆:“20世纪从50年代开始,我一直感到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胜利重逢》《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怒海轻骑》……一部接一部,都是我喜欢的军事题材影片。它们的创作有极大的难度,但很有前途。舆论封我为‘不穿军装的将军’,这是对我的最高奖励。”
位于漳州华安县的汤晓丹艺术中心(漳州市委统战部供图)
2012年,102岁的汤晓丹逝世。在他的家乡华安县仙都镇,设有汤晓丹艺术中心。他的手书“电影是我的生命,我爱我所选择的电影道路”,无声诉说着这位归侨艺术家文艺报国的一生。
福建日报社全媒体传播中心、“闽人智慧”编辑部出品
资料来源:《共和国归侨(福建卷)》、《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四辑、《文摘报》、CCTV4、上海文联
作者:赵凯、陈芝、郑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