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廊廊桥是西浦村的地标。
东南网8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庄然 通讯员 陈兆敏 文/图)
八月的寿宁西浦溪,水光潋滟。福寿桥畔,一座百年老宅悄然换了容颜——西浦乡村美术馆在此安家落户。
馆内,画家笔下苍茫的陕北黄土高坡,与窗外灵秀的江南廊桥水乡展开了一场无声的对话。“江南遇见黄土,老百姓的审美眼界一下就打开了!”应邀前来参加画展的浙江泰顺美术家协会主席夏武斌站在画前,发出由衷赞叹。
这座美术馆,由当地的百年古厝改建而成。作为一家集展览、教育、交流、服务于一体的乡村公益美术馆,它是宁德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生动注脚,也是西浦村千年文脉主动“活化”的缩影。
老厝焕新颜
地处闽浙边界的金钟山下,西浦溪与犀溪在此交汇。西浦村,这片方圆不足两公里的土地,承载着1100多年的厚重历史。它是南宋特赐状元缪蟾的故里,历史上曾走出数十位进士,文脉绵长。
历史的光辉如何照进现实?
从前,西浦村虽拥有“廊桥水乡 状元故里”的文旅基础,但存在不少问题。状元文化多停留在牌坊标识和静态展示,鲜活的民俗活动挖掘不足、体验感弱;旅游消费基本依赖农家乐和土特产销售,模式单一、附加值低,难以形成持久吸引力与消费链。这些痛点,让古村落的魅力未能充分转化为发展动能。
破局之道,从艺术发力。“这是清代的老宅,就这么荒着怪可惜的。”村民缪正2016年返乡后,对祖宅的惋惜之情,触发了他更深层的思考:如何让承载家族记忆的空间,也能成为滋养全村文化根脉的沃土?
于是,他聘请专业古建修缮团队,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修缮自家百年祖宅。对清代抬梁式木结构梁架完整保留,对腐朽构件进行同材质、同工艺替换加固;修复原有黄土、砂石、稻草混合夯筑的墙体,维持其质朴肌理与保温隔热性能;保留并修复标志性的双坡悬山屋顶及极具闽东特色的燕尾形屋脊——正脊两端如燕尾翘起,寓意吉祥。
“祖宅改造不是目的,让它‘活’起来,成为乡亲们感受艺术、游客理解西浦的新窗口,才是真正的价值。”缪正看得长远。
水墨融乡情
缪正活化祖宅的设想,深深触动了同村的另一位游子——福建师大的叶茂林教授。身为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虽常年在外,但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的文脉传承。
得知缪正欲将百年老宅变为公共艺术空间,叶茂林深感振奋,并且倾力相助——他不仅慷慨捐赠个人画作作为美术馆的首批珍藏,更亲自于2024年举办“乡心墨缘”水墨画展。
艺术与乡情在对话中交融共生,“艺术乡建”理念自此深深扎根故土。寿宁文联主席叶家坤评价道:“这不仅是个人成就的展示,更是建立文艺乡贤常态化反哺机制的成功实践。”
画展的影响力超出了艺术,成为当地文旅流量密码。
近日,叶茂林再次举办画展。他在现场化身导览者,不仅解读笔墨技法,更讲述每幅画作背后的故事——陕北老农脸上的沟壑是岁月的勋章,西浦溪畔的石桥承载着状元苦读的传说。
叶茂林语言朴实而真挚,让高深的艺术理论落地,与乡亲们的记忆和情感无缝对接。来自泰顺的游客陈女士慕名而来,在画作前驻足良久:“真没想到,在这样一个小乡村能看到如此高水平的展览。陕北的粗犷和江南的秀美碰撞,感觉很奇妙!”
眼下,美术馆这座村里的新地标正成为当地文旅发展的重要引擎,尤其在暑假旅游旺季,单日可接待研学、团建游客数百人。通过“展览+消费”模式,带动咖啡、文创等业态收入,成为推动古村振兴的强劲经济动能。
文旅闯新路
“美术馆里是活化的状元精神。”村党支部书记缪俊峰带记者沿鲤鱼溪溯流而上,指着静静矗立的跃鱼轩,“而这些老地方啊,就是凝固的状元魂魄。”
记者眼前的这座清代书馆,曾是商人缪盛治为四子所建的私塾,“鲤跃龙门”的期盼深深刻在梁栋之间。如今,石板路上,状元坊的斑驳刻痕与缪蟾读书处遗址默默相对,诉说着“诗书启后人”的古老宗训如何穿透时光。
村中古戏台依然定期开锣,国家级非遗北路戏的水袖在飞檐斗拱间翻飞。村中老者欣慰地说:“祠堂里唱戏,孩子们听得懂,状元故事、诗礼家风才传得下去。”传统文化找到了与年轻一代对话的桥梁,在活态传承中焕发生机。
“西浦村历史厚重,我们遴选其作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试点村。”寿宁县文旅局局长林和樟介绍,这项文化工程,旨在通过提升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效能,加强城乡文化融合。
“哗啦——”永安桥下,水花四溅,笑声震天。一场别开生面的“抓鸭子”大赛正在上演,游客们追逐着水中扑腾的鸭子,笨拙又欢快。
当地近年来除了修缮保护古村,还结合季节时令策划全年文旅活动,推出夏日泼水狂欢、状元福宴、文武状元大会等系列文旅融合项目。
在人们的生活里,千年文脉“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