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一个农村养老社区的守望
www.fjsen.com 2025-08-26 09:48:48 来源:​东南网

开栏的话

民生的温度,藏在寻常日子的烟火里,藏在政策落地的细节中,更藏在八闽儿女舒展的笑容间。“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之际,回眸新福建建设成就,民生领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升级,都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轨迹,汇聚成新时代幸福福建的生动注脚。

为此,我们特别推出《民生福建——温暖多“一”点》系列报道,组织记者带着发现的眼睛走进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民生样本”,用脚步丈量民生改善的深度,用文字记录政策惠民的温度。民生的这“一点”正是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民生“亮点”,我们期待通过一个个有温度、有细节、有情感的故事,展现“十四五”以来新福建在民生领域的坚实足迹,让更多人感受到身边的变化、生活的美好。

让我们在这些温暖的“点”上,读懂民生福建的幸福密码。

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愁

一个农村养老社区的守望

建瓯市小桥镇“幸福里”社区(一期)的老人正在做零工。 黄善旺 摄

核心提示

省民政厅、省老龄办联合发布的《2024年度福建省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4193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2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8.6%。

“老之将至”是民情,也是政情。老年人生活得幸福不幸福,为老服务工作的成效如何,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温度和亮度。为此,我省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勉力以新思路、新模式、新经验,为幸福享老添绘烟霞晚照。

本期深读,记者带您走进建瓯市小桥镇“幸福里”社区,探访南平市“幸福里”农村养老社区这一“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愁”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

东南网8月26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陈尹荔 实习生 林萌 黄心媛)

住在“幸福里”的老人们

8月6日,建瓯市小桥镇“幸福里”社区(一期)内一片宁静,一点都没有暑热的躁动。安坐长廊中的老人有的三两成群闲聊着,有的凝神低眉做手工,个个怡然自乐。

见记者与小桥镇民政办主任黄善旺一路走来,阿婆曾木兰忙上前来倒水,又递上自己做的杨梅干。其他几名老人围着黄善旺,抢着说:“我们在幸福菜园种的西瓜熟了,你带回去吃。”“我们种的菜也吃不完,你帮忙带给住在二期的人家。”……

看着老人们热情的样子,黄善旺笑着和记者说:“他们一直把我当孩子宠着,你别见怪。”

吃着杨梅干,就着白瓷碗里的水,我们听阿婆曾木兰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曾木兰今年75岁,原住在建瓯市小桥镇大丘村铁场自然村。2023年12月底,因老屋失火,曾木兰夫妇面临无家可归的境地。

村委会听说了灾情,立刻为他家申报入住“幸福里”。经征询意见、实地探访、入村调查、审核材料等环节,曾木兰夫妇于去年正月初八入住“幸福里”社区(一期)。

如今,曾木兰在“幸福里”的家有32平方米,月租金每平方米3.5元,有独立卫生间、公共厨房、卧室,电视机、热水器都是社区配的,自己还添置了洗衣机。

“我19岁嫁到铁场村,56年了,把老伴的12个弟弟妹妹都养大了,什么苦没吃过?没想到,老了还能享清福!”曾木兰感慨地说。

正在捻纸灯笼骨架的左小英今年79岁,2024年3月1日入住“幸福里”社区(一期),原来住在建瓯市小桥镇龙峰村。2014年老伴就去世了,孩子也都外出打工,只剩左小英独自居住。

“村里到镇里有10公里,从山脚到她家有100多个石阶,全村地势最高的就是她家了,而且还是地质灾害点,房子外墙三四年前就塌了。”当年入户调查时,黄善旺对左家的印象尤为深刻。

“住得开心不?”记者问。“比我家好太多了。”左小英不假思索地说,“现在我还在零工就业点做纸灯笼,一个月能挣几百元。”

方凤妃今年70岁,在理事会担任监事的她正忙着组织老人们做卫生,理事会是“幸福里”创设的老人自我管理、自助服务的自治组织。她告诉记者,自己原住在小桥镇富井村坵墩自然村。2024年底,黄善旺上山宣传“幸福里”政策时,她家已是全村留守的最后一户。

经过考察评估,方凤妃和四级残疾的丈夫邱大枝获得入住机会,最终以每平方米2800元的价格买下41平方米户型的房子,与福建省建州小桥振兴乡村发展有限公司形成共有产权,夫妇俩出资八成,建州小桥公司出资两成。此外,夫妇俩老家的宅基地由建州小桥公司收储,经评估后开成房票,抵扣购房款。

53岁的叶云彩是两期“幸福里”的运管员,她记着许多“小善大爱”。“老人们常讲,‘幸福菜园里,我种茄子种辣椒,你种豆子种空心菜,我们可以互换有无’。大家经过相处磨合,现在已经像个融洽的大家庭。”她说。

民之所忧 政之所向

南平市地处闽北山区,农村地域广阔、村落分散,再加上人口外流严重,留守、独居老人众多。这些老人生活、出行、就医和子女看望不便的问题十分突出,有的还存在住房安全问题。

农村老人的痛点,就是党委政府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点,南平市委主要领导对此十分关切,积极谋划推动乡镇“幸福里”社区试点工作。2023年,南平市10个县(市、区)各选1个乡镇开展试点。

对于这项全新的、综合性的试点任务,建瓯市民政局局长吴章中焦虑了很久:“钱从哪儿来?地从哪儿来?人从哪儿来?”为此,他专程到浙江省龙游县考察,并深入辖区各乡镇、村调研,与基层干部群众仔细探讨问计。

经过反复勘察,建瓯市选址闲置的小桥镇敬老院,通过改建的方式,仅用3个月时间就建设了14套老年公寓,并配套建有公共厨房、幸福菜园、零工就业点、老人活动场所等。重点针对边远、“空心村”老人,采取试住3个月的方式进行试点,首期即入住14户23人。

当地乡镇干部说,刚开始大家对“幸福里”是什么、怎么样都不清楚。项目做起来后,老人住进来了,大家反馈这种“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愁”的养老模式,正是农村老人和子女期待的。

小桥镇在南平市第一个挂牌“幸福里”,并被冠以“1.0版本”供全市学习。后续不断有老人踊跃报名申请入住,为此小桥镇启动了“幸福里”(二期)项目建设,通过集体建设用地新建的形式,共建设公寓31套,目前已入住26户40人。当前,两期项目已基本住满,小桥镇正在着手谋划三期项目的建设。

“躺平了天下太平,做下去都是问题!我从来没发现农村工作会存在这么多堵点和盲点。”这是建州小桥振兴乡村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范爱娟的心里话,她负责筹建小桥镇“幸福里”(三期)项目,感到心压重石。

作为农村老人互助型社区,“幸福里”社区如何采取契合农村实际、低成本的运作管理方式,是这项探索能否持续的关键之一。小桥镇的做法是将管理运营交给当地乡村振兴公司。

“我们会从老人中推荐选出社区长负责社区管理,公司负责公共设施的维护、社区安全,这样不仅降低运营成本,还能调动老人的积极性。”范爱娟说。

老人入住“幸福里”后,大多反映还面临着家中耕地、林地的流转、托管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既可以让老人增加收入,还可以让农村分散闲置的资源集约运营。”范爱娟介绍,这都需要基层持续探索推进。

所幸的是,难题正在逐步被攻破。为了集思广益,南平市建立了常态化的基层观察员机制、青年研究员机制、老人联络员机制,特别组织在“幸福里”现场召开多场各路能人参与的“夜话经济”研讨会。在具体实践中,办法从无到有,很多问题的解决也从不可能成为可能。尤其是建瓯市小桥镇,在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之一、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之一等“东风”下,探索出很多具有前瞻性、先锋性的创新举措。

众人拾柴火焰高。2024年,南平市乡镇“幸福里”社区的案例入选福建省第一批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典型案例。

农村居家养老的第“N+1”种解法

截至目前,小桥镇“幸福里”社区两期项目共有63名老人入住。老人们说:“没想到政府为我们做这样的好事!”

那么,“幸福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机制呢?

南平市委改革办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乡镇“幸福里”社区是南平市2023年开始探索的针对农村居家养老的一种新解法,在集镇所在地、邻近卫生院的区域建设互助型养老社区,实现农村老人“离家不离乡”、集中居住、自助互助的养老新愿景。

“幸福里”解决的问题有多重要?

以小桥镇为例,离集镇10公里以上并且常住人口在20人以下的边远、“空心村”有15个。经过“幸福里”社区一期、二期项目的投用,已解决5个边远、“空心村”的整体搬迁。

小桥镇党委副书记杨譞滔介绍:“居住在这些地方的老人,生活十分不便。有的一个月只到集镇买一次菜,有的每周都要步行2个小时以上到乡镇卫生院拿药,一旦遇到头疼脑热,他们常常措手不及。”

此外,小桥镇高陡边坡隐患点有29个,那里大多住着常年留守的老人。黄善旺告诉记者,边远、“空心村”独居、留守老年人,不仅经济困难、生活困难,往往也是全村最弱势的群体,他们需要尊重和关怀,更需要温暖和友爱。

不少人也质疑过,作为一种全新的探索,“幸福里”社区机制是否可复制、可推广?

南平市民政局局长苏建旗表示:“‘幸福里’的特点是低成本、易接受、可持续。目前南平全市16个乡镇已建成投入使用、18个乡镇在建,群众很欢迎,基层也很有积极性,说明这种模式具有可行性。”

小桥镇“幸福里”社区有租、售两种模式。申请的老人以综合评分为准,合格者轮候入住;老人出现迁居、失能、过世等情况,可办理退出手续,轮候老人递补。

记者随机走访了多户入住社区的老人,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热情开朗地和记者攀谈。“很好!很满意!没有什么意见。”这是他们对“幸福里”的内心认同。

据记者了解,这里的老人一般单人户月均支出500元、两人户800至1000元,包括伙食、水电、通信、房租、生活用品等支出,收入来源主要有农村养老保险金,子女赡养费,家中林地、耕地的流转收入,有的还在零工就业点打工。每个社区还开辟了幸福菜园,老人吃不完的菜还能拿到集市上卖。

对于老人子女来说,也是好处多多。在“幸福里”(一期),记者碰见了杨智建,他每个月都会来看望父亲杨礼勇。杨礼勇原住在小桥镇高门村添富自然村的老宅,离集镇有15公里,儿子长年在外务工。父亲的养老问题一直是悬在杨智建心上的“揪心事”。听说镇里建起“幸福里”,赶紧帮父亲报名,每月主动交租金。

“有‘幸福里’,老人住得好,生活、看病方便,还有老人互相照看,我这个当儿子的安心省心多了。”杨智建告诉记者。

乡镇“幸福里”社区定位为普惠支持型项目,比经济账更重要的是社会账、发展账。比如,南平常住人口20人以下的“空心村”有1423个,一般乡镇干部每月至少走访村里一次,还有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需要维护。南平又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每逢汛期都要转移危险区域人员。这些支出,可以在边远、“空心村”留守、独居老人迁入“幸福里”后得以节省。

苏建旗说:“居家养老是农村养老最大的民情,也是‘幸福里’最人性化的特点,这也让‘幸福里’成为在原有农村居家养老方案基础上的第‘N+1’种解法。”

民生 · 闽声

系统施治农村养老

福建日报记者 陈尹荔 实习生 黄心媛 林萌

当前,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人口城镇化、公共服务全覆盖、基层治理降本增效、医疗卫生普及、失能失智兜底、老年人法律保障、长护险等公共保险推广……问题层出不穷,情况不一而足。

这正是当前养老问题呈现的系统性特征,盘根错节、错综复杂。那么,怎么解决?

系统性施治,简而言之就是要找到问题的症结,找到问题之间的深层关系。中医是讲究系统思维的典范,中医治疗的系统性思维,核心就是把人当作一个整体,而非孤立的器官或病症来处理,同时注重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将此思维运用到养老问题的治理上,即不能孤立地看待养老问题,而是把它和整个社会的综合治理结合统筹起来。

在南平市“幸福里”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创新案例中,我们看到,当地通过在集镇建立养老社区,既靶向施治了边远、“空心村”独居、留守、能自理老年人的生活困难,又加速了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还有利于整合资源、节约基础配套资源,促进产业提升发展、公共服务集成覆盖和基层治理降本增效。

如果将整个服务闭环看成一个链路的话,我们会发现,在发力端,既有零工就业点、幸福菜园、乡村振兴公司、共有产权、房票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在效果端,又促进解决了农村边远、“空心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还有效整合利用了农村闲散资源,减轻了基层治理的负担。

可以预见,随着老龄化趋势加剧,未来养老将出现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我们期待各地像南平一样,用问题意识和系统思维,创新举措,因地制宜,探索出更多农村居家养老的新途径,让更多农村老人安享幸福的晚年。

建瓯市小桥镇“幸福里”社区(一期)的回廊里,老人们或在攀谈,或在做手工活挣钱。东南网记者 陈尹荔 摄

建瓯市小桥镇“幸福里”社区(二期)全貌 蒋文华 摄

建瓯市小桥镇“幸福里”社区的老人正在开展端午包粽子活动。 (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周冬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