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书院
书院匾额
晨曦漫过观音山脊,古樟虬枝间,青砖斑驳的屏山书院就深藏于南平市建阳区莒口镇长埂村小源自然村南侧。小源村因朱熹诗句“为有源头活水来”得名。这座由朱子师门后裔复建的书院,将五夫镇的理学源流引入建阳群山,自此潺潺不息,成为闽北朱子文化的重要支脉。
小源屏山书院始建于明代,于清代重修,坐东朝西。为单进式抬梁穿斗式结构,面阔10米,进深19.8米,占地面积为198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门厅、天井、大厅。大门平面“八”字形,为两柱砖雕门楼,正上方阴刻楷书“屏山书院”四字,门框和门当上有数个花形门钉,门头上还横着一块齐楣砖雕,雕有羊、鹿、麒麟等瑞兽,其间缀以草木纹饰隔开。门厅为抬梁单檐结构,天井为砖石铺设,两侧为四柱单檐廊间,大厅面阔四柱三间,进深五柱,厅堂为抬梁减柱结构,四面砖土风火墙。
小源屏山书院与五夫屏山书院渊源深厚。五夫屏山书院为宋代理学家朱熹“母校”,最初由朱熹恩师刘子翚在崇安五夫(今武夷山市五夫镇)创办。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少年朱熹秉承先父朱松遗命,迁居崇安五夫,拜刘子翚、刘勉之、胡宪(合称“武夷三先生”)为师,刘子翚是朱熹在五夫的启蒙老师,授课的主要地点在屏山书院。
据《刘氏宗谱》记载,这座由刘子翚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创建的书院,前临潭溪,背靠苍松茂林,原为刘氏家塾,名“六经堂”。绍兴十四年(1144年),刘子翚扩建书院,命名为“屏山书院”。元初,书院毁于兵燹。明洪武二年(1369年),刘子翚侄孙刘子长重建。
因年代久远,五夫镇的屏山书院已毁。刘氏后裔后来从五夫迁居至建阳莒口的西山麓,并在明代时期兴建了另一座屏山书院,以此延续五夫的学术文脉。这座书院不仅成为刘氏家族传承祖志的象征,更发展为朱子理学在闽北地区的重要传播节点。
推开屏山书院厚重的木门,天井倾泻的天光中,600年的儒学记忆在石碑与族谱间苏醒。南宋理学家刘子翚像端坐正中,“忠臣儒堂”牌匾高挂壁顶。刘氏族谱中,宋孝宗御笔“精忠望族”“理学名家”墨迹如新,并详载入闽始祖谱系与显宦名录。书院天井右侧厢房放置4块清乾隆、道光时期与刘子翚后裔有关的石碑,有“家祠碑志”“刘氏家祠”“重立碑记”等,分别刻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道光十三年(1833年)和道光三十年(1850年),碑文简略地记载了家族田产、族史及书院修缮史,是研究地方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小源村屏山书院与武夷山屏山书院、峡阳屏山书院并列,三座同名书院共同勾勒出朱子文化传承的地理坐标。《闽北文化遗存调查报告》指出,三座书院构成朱子文化传播的“三级节点”——五夫为启蒙地、小源系家族迁移地、峡阳为理学推广地,完整映射儒学从书斋走向乡土的本土化进程。
屏山书院的儒风,至今仍浸润小源村。这种浸润日常的教化传统,印证了书院自南宋肇建以来“德育英才,学以报国”的精神内核。从刘子翚开坛讲学到清代倡建书院、推行“忠孝礼信”教育,乃至近代转型为闽北新学摇篮,屏山书院始终是闽江源头的一泓“活水”,滋养着文脉绵延的乡土中国。
(作者单位:福建理工大学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