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7月,厦门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8.4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厦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着眼长远,练好内功。今年以来,厦门产业转型升级的效能开始显现,支撑厦门经济增长的重点产业彰显创新引擎。上半年,厦门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新能源产值分别同比增长11.2%、11.3%、28.8%。
新质动能持续加速成长的背后,是厦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奋勇争先、久久为功。
作为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厦门片区),厦门立足新发展阶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明确目标:要努力成为支撑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厦门城市综合创新实力由点的突破迈向系统性提升。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中,厦门三年上升31位,跃升至第72位。厦门有90多项技术或产品处于全国、全球领先水平。厦门科学城、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国-金砖国家新时代科创孵化园成为厦门推进科技创新的三大战略平台。
当前,厦门正处在结构调整关键期、转型升级攻坚期,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对于推动厦门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厦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厦门市主要领导表示,厦门将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强力推进产业项目攻坚行动,加快构建“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产业发展“新新”向荣
八月鹭岛,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产业发展“新”潮涌动。
中创新航三期二阶段智能化产线冲刺封顶,规划年产能20GWh,投产后预计新增产值超百亿元;中仑新材新能源膜材项目一期主厂房土建工程顺利完成,项目进入设备调试阶段,预计在今年10月生产线将投入运行;擎华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计划今年年底竣工投用,将重点引进高端智能制造及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鑫朋工贸增资扩产项目“四证同发”,从签约到拿地开工全程仅用5天……
新,是瞄准产业高端化,科技创新“成色十足”。
步入中仑新材新能源膜材项目一期正在调试中的高洁净度无尘车间,近百米长的世界级新能源薄膜生产线映入眼帘。这条技术领先的生产线投入运行后,将用于生产超薄电容膜,为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材料支撑。
中仑新材新能源膜材项目契合了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我们计划5年内培育出多款单项冠军产品,加速布局固态电池、人形机器人、高端医疗、人工智能等高端新兴市场的关键材料,持续拓展‘高精尖’新材料赛道,助力福建、厦门新材料产业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中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清金表示。
在位于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天马新型显示技术研究院,全球首款Micro-LED 7英寸车载标准品于近日成功点亮。这款革命性的产品既具备“屏幕隐形”能力,有效解决传统车载屏遮挡视线的痛点,又支持像“搭积木”一样的模块化自由拼接,可灵活组合成单屏或多拼形态。Micro-LED 7英寸车载标准品的成功点亮,也意味着厦门在下一代车载显示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在厦门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展厅,车辆模型展示其自主生产的车载中控屏。
新,是聚焦产业数字化,智慧赋能活力喷涌。
以数字化转型试点为契机,厦门正积极推动电子器件、输配电制造、医疗仪器设备3个行业共600家中小企业分两年完成数字化改造。作为厦门智能制造的代表企业之一,友达光电超1万平方米的原料仓库内,AGV物流小车在货架间灵活穿梭,各种生产物料快速有序地汇总到生产车间,平均每22秒就能产出一块电视大屏。如今,企业已实现5G覆盖率100%、关键设备联网率100%,近4年生产效率累计提升66%。
产业活力,源自数字转型,也得益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的跨界破圈。今年3月启动试运行的思明智算中心,目前已迎来了林德叉车、太初合一、百度飞桨等多家企业,签约落地算力192P,同国网电力、厦门大学等单位达成算力服务意向160P,涵盖智能制造、金融科技等领域的20余家企业正在接洽,成为城市发展“强磁石”。
翔安创新实验室是由厦门市政府和厦门大学共同举办的省级生物医药创新实验室。
当前,厦门正以加速技术落地应用为契机,掀起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热潮,聚焦制造业、供应链、海洋经济、健康医疗、动漫游戏、社会治理等六大领域智能升级需求,已梳理93项AI能力清单和67项场景需求清单,未来将持续推动供需对接,打造标杆案例,推动“技术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
新,是探索融合新路径,文旅消费“热辣滚烫”。
穿上闽南传统服饰,学习南音演唱,体验红砖雕制作,品尝地道闽南小吃……在“屿见闽南·时光幻境”主题景区,借助科技手段打造的沉浸式文旅体验,让这里迅速成为热门打卡点。景区一期开业仅3个月,就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游客平均停留时间长达5小时。
以新思路创新拓展新消费,厦门着力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加大科技文旅产品供给,持续释放文旅消费潜能。上半年共接待游客6376.11万人次,同比增长12.95%;游客总花费923.42亿元,同比增长14.02%。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重要源头,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载体,两者深度融合、互促共进。近年来,厦门谋划构建动能持续、梯次发展的“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动能转换。
数据显示,厦门平板显示产业综合实力居全国第六位,集成电路产业综合竞争力居全球百强城市第51位;厦门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9.47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家,均居全省首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4700家,占全省的30.83%。
百度飞桨(厦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展出的智能化设备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两新”融合,背后是创新主体的“敢为人先”,也是政策供给、创新生态的持续赋能。
1000多年前,厦门诞生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北宋时期的天文学家、药物学家苏颂,他为古代中国摘得了7项“世界第一”的傲人佳绩。
穿越千年,厦门提出了独特的科技创新标识——统称为“苏颂工程”的厦门市科技创新引领工程。
“借鉴其他城市的做法,我们将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以厦门籍科技贤哲命名,简称‘苏颂工程’,希望厦门的科技品牌能与苏颂精神相结合。”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颖表示。
2024年、2025年,厦门以一号文件名义分别出台《关于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 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若干措施》《关于深化拓展科技创新引领工程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若干措施》,接续发力推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聚焦创新载体、创新主体、创新制度、创新环境4个方面累计推出18项重点任务、28条重磅政策措施,奋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打造科创高地,从1991年启动建设火炬高新区,到2012年打造厦门生物医药港,再到2020年策划推出厦门科学城,厦门不断开拓服务产业发展新阵地,探索科技与产业融合路径。
作为“苏颂工程”重要抓手——厦门科学城致力于打造“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2023年,最先发力的Ⅰ号孵化器,通过引进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成果转化基地,牵引带动北大、清华等10多所“双一流”高校科技成果来厦转化。
目前,厦门科学城已引进培育12家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搭建起“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孵化器+未来产业园+创新飞地”产业育成孵化服务体系,厦门科学城Ⅰ至Ⅲ号孵化器累计入驻项目超过160个。
厦门海辰储能自动化生产线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厦门围绕产业链发展需求培育打造高水平创新策源地,布局建设嘉庚、翔安、海洋3家省创新实验室以及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研发、储备、孵化一批高质量科技成果和技术。
不久前,华商厦庚氢能技术(厦门)有限公司的首条幅宽2.2米的碱性电解槽专用复合隔膜智能化产线正式建成投用。走进企业的智能化车间内,激光传感器通过实时扫描乳白色复合隔膜,检测纳米涂层的均匀度。
在碱性水电解槽制氢中,隔膜是核心组件,其性能直接决定电解效率、气体纯度及系统安全性。华商厦庚氢能创新研发的复合隔膜,采用新型聚合物基材与纳米涂层工艺,厚度只有零点几毫米。与传统隔膜相比,该复合隔膜气体阻隔性能提升50倍,在高温强碱环境下的使用寿命延长30%以上。近期,公司生产的600标方电解槽已出口印尼,拿下福建省大标方制氢装备“出海”第一单。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再到更广阔的全球市场,华商厦庚氢能作为嘉庚创新实验室孵化的项目,正是厦门助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两新”融合的一个缩影。
厦门市发改委主任孙建辉介绍,厦门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已重组入列,嘉庚创新实验室累计转化成果270项,鹭江创新实验室全面启动建设,崂山国家实验室福建研究院挂牌,通过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厦门创新策源力不断突破,
在厦门火炬高新区,以争创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为契机,高新区投资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规模5亿元的专项基金。“为顺利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我们形成了以人才智力为支撑、转移转化平台为载体、科创耐心资本为保障的‘三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全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瑞彬介绍。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厦门还推出《厦门市创新联合体管理办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和引领性科技攻关。
通过完善“企业和高校‘共同出题’,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协同发力,高新园区承接落地”的创新体系,厦门着力打通从技术策源到成果转化、从创新赋能到产业孵化的创新链条,推动更多硬科技项目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如今,创新成为厦门城市基因。厦门以澎湃的“科创密度”书写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4年,厦门新建企业研发创新中心126家,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1家企业入选全球独角兽榜,新增国际化人才3566人,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创历史之最,蝉联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厦门海辰储能生产线
以深化改革塑造制度优势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能够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这就要求改革能够及时跟上产业变革的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8月22日,厦门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中共厦门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试行)》《中共厦门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试行)》《厦门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案》,这意味着厦门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率先迈出步伐。
统筹各方力量,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为的是加强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互动,加快形成“教育培养人才、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良性循环,不断塑造厦门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厦门认识到,工业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效能显现,支撑厦门经济增长的一些主要产业,都得益于改革的推动。
美峰创谷是厦门科学城的核心片区,由8栋高层研发办公楼及4栋多层商务配套楼组成。
去年底,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推广借鉴上海浦东新区、深圳、厦门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厦门13项入选,其中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成果颇丰。
厦门构建的知识产权行刑衔接协同保护机制就是其一。2023年4月,厦门市人民检察院推动思明区人民检察院会同相关部门设立“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中心”,探索机制改革创新。该中心率先打破“区域、部门、层级”的限制,实现了行政办案数据实时共享,使知识产权认定职能分散、数据壁垒、标准不一以及协同不足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另一个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试点经验,是推行工业产品“质量问题清零”标准和监管体系。记者了解到,2022年来,厦门市市场监管局启动产品“质量问题清零”行动,探索通过指派质量技术专家,实地走访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推动质量问题“清零”。近三年来,全市已有近800家企业享受到了这样的精准帮扶。
锚定机制改革,塑造制度优势,今年2月,厦门印发《关于深化拓展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若干措施》,体制机制创新成为激活创新动力的一大亮点,其中有不少是首发性政策措施。
如优化市级科技计划体系,新设科技产业重大专项,加快重大技术装备、先进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设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计划,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加强市区合作,设立市区联合专项,共同支持重大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探索“事业单位+新型研发机构”新模式,推进科研事业单位管理创新等。
国有企业改革亦是重点。记者从厦门市科技局了解到,《若干措施》支持国有企业试点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投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或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形成的国有股权,在经营业绩考核中予以单列。
今年1月开工的智慧储能装置及产业配套基地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是国内首个储能“专精特新”一站式科研基础设施。引人注目的是,在项目资金上,该项目创新性地采用了“拨改投”模式。
作为一种创新型财政支持模式,“拨改投”模式将财政资金直接拨补改为注资国企投资科研项目,政府与企业联为发展共同体,实现对科研项目和初创企业的长期稳定有效支持,从而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先一公里”。
“拨改投”的背后,是以制度创新驱动科技创新的改革逻辑。“持续深化科技管理机制改革,厦门正优化科技支出结构,集中力量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聚力增加科技成果、技术和人才供给,打造吸引产业集聚‘强磁场’,全面提升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厦门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性提升,统计数据显示,厦门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5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超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