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福建:水稻既“高产”又“绿色”,怎么做到的?
www.fjsen.com 2025-08-27 20:22:53 林先昌 来源:东南网

东南网8月27日报道(记者 林先昌)8月的福清,稻浪翻滚。日前,在江镜镇柏陈村的189亩核心示范稻田里,来自全省水稻行业的三十余位专家们正俯身查看稻穗长势——福建省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优质稻健康栽培与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技术”现场观摩与验收会正在这里进行。

“这里的水稻不仅产量高,而且成本低、用药少。”体系植物保护岗位专家、福建农林大学刘国坤教授拨开田间麦穗自豪地介绍。原来,在这片非高产和全程机械化的稻田里,有一项孕育了两年多的“健康密码”——水稻5C健康生态种植技术。

刘国坤教授(右一)向谢联辉院士(左二)展示示范田水稻。受访者供图

种植户算“明白账”

破解高产高效与绿色生态矛盾

“过去一亩地只能收600多公斤干谷,这两年采用‘5C技术’以来,产量稳定在750公斤左右,今年预计会达到800公斤!”种植大户杨德飞望着田里长势良好的水稻,高兴地“算起账”。杨德飞是福清本地的农户,2022年起,他跟着福建农林大学教授何敦春教授团队学习使用了水稻5C健康生态种植技术。

何敦春教授介绍,水稻5C健康生态种植技术的经济性体现在“一降一升”。农民常规种田,需要多次施肥、三次用药,每次还要多药剂混配;而在水稻5C健康生态种植技术的加持下,农民只需施两次肥、打一次药,每亩工本降低了120元,但产量却提升了近30%。

在农业生产中,高产高效与绿色生态,向来被认为“难以兼容”。

经过长期调研和实践,何敦春教授与江苏省农科院亚夫科技特派员程兆榜研究员发现,偏重人工投入品研发利用,忽视自然生态资源充分利用,是造成这一矛盾的重要原因。

那么,如何提高“人工投入”和“自然生态”两类资源的利用率呢? 两位科技特派员均师承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病毒学家谢联辉,深受其生态调控理念影响。谢联辉认为,植物病害防治,不能过度依赖农药投入,应该通过土、肥、水、种等要素调控,使植物保持最佳健康状态,依靠强壮体魄抵御“外敌”入侵。

本世纪初,华东地区水稻条纹叶枯病大暴发。这是一种经由灰飞虱传播的水稻病毒病。水稻一旦染病,轻则减产,重则绝收。2004年,江苏省发病稻田超过2000万亩,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约80%。当时,何敦春和程兆榜将生态调控技术运用到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中,帮助华东地区水稻摆脱病害之虞。 后来,他们又在江苏粳稻区广泛推广生态调控技术。结果发现,接受“健康疗法”的水稻,不仅抗病性增强,产量也有明显提高。

这套模式后来被总结为“水稻5C健康生态种植技术”,它在更广阔的籼稻产区是否同样适用呢?2019年,他们决定将其引入福建籼稻区,在福清、长汀及莆田涵江等地开展试验示范。“C”是英文单词“control”的首字母。“5C”即通过对种、苗、肥、水、药五大要素的调控,为水稻生长创造有利生态条件,使植株保持健康状态,从而实现减药减肥与高产高效双赢。

推广有巧思

让更多农户接受

如此经济划算的技术,操作起来会不会很困难呢?水稻5C健康生态种植技术的另一大特点是操作简便,施肥、打药都由无人机来完成,全程机械化,农民只需管水。

晦涩难懂的专业词,如何推广、让更多农户接受?何敦春介绍说,我们又拟了多份草稿,反复推敲语言表达,程兆榜研究员常年深耕田间地头,颇有心得,“光有技术不行,得用农民听得懂的方式告诉他们才行。太复杂不行,必须是一套无论什么地、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品种都能直接拿来用的方法。”

何敦春说,我们听从建议,把专业术语转化成老乡们熟悉的“方言”,农户们口口相传,反而传授效果更好。这样的转变,让我深深体会到:农业科技的价值,不仅在于实验室里的突破,更在于让最普通的农户们都能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水稻5C健康生态种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给我们团队建立了很大的信心。何敦春说,福建省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在技术示范推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酒香也怕巷子深。”福建省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黄庭旭介绍了体系近年来的工作重点,“我们的体系设置了栽培岗位专家、植保岗位专家、推广岗位专家,就是为了系统性地解决‘从种子到餐桌’的难题。”

水稻5C健康生态种植技术经济轻简、绿色安全,专家们现场考察并测定了示范田水稻产量,认为该技术符合当前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建议进一步在福建省示范推广应用。

责任编辑:孙劲贞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