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人生归处是故乡——永定高头江氏的寻根接力
www.fjsen.com 2025-08-28 09:36:16 来源:东南网

回到祖地的43位台湾江氏宗亲在承启楼前合影。福建日报记者 汪洁 通讯员 黄秋萍 摄

《永定江氏宗谱》 福建日报记者 汪洁 摄

东南网8月2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汪洁 通讯员 熊川)

“兄弟们,我又回家了!”近日,台北市永定县同乡会理事长江宇强回到龙岩市上杭县,参加第三届“五洲客家音”文化学术交流会。人未到,便在两岸江氏兄弟的微信群中提前报告了行程。这位居住在台北的江氏后人,其父辈便是从龙岩市永定区高头镇迁居至台湾。这些年,江宇强频繁往返两岸,他自小便知,自己的“根”在高头,“高头镇有座最出名的土楼承启楼,遥遥对着的就是我家”。

高头江氏迁台的时间较早,而且迁台的人数量众多。高头江氏保持着重宗族兴旺、好兄弟相帮的客家风俗,一个家族有一人去台,后来往往会携家带口也过去。据高头东山、北山、南山的族谱记载,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大批高头江氏先人渡海赴台,据不完全统计,江氏22世以前赴台的就有460多人。

如今,随着闽台江氏族谱成功对接,越来越多的台湾江氏宗亲回到高头寻根祭祖。当两岸江氏族人握手拥抱的那一刻,同宗同族的血脉亲情跨越了时空,找到了归处。

族谱对接

“这是我们2010年增订的《永定江氏宗谱》。”刚到高头镇坐定,江宇强的同辈兄弟江宇园便拿出一本厚重的、大红封面的族谱,“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高头江氏各世代迁台的情况。”这背后,离不开一位名叫江林宣的老人的努力。

江林宣同为永定区高头镇江氏后人,长期在厦门市图书馆工作,2002年退休后回到老家,开始重修江氏族谱。他编撰的《永定江氏宗谱》收录了超过3万江氏宗亲,但许多名字后面只标注着“迁台湾”或“往台湾”,这些人去了哪里、后代情况如何,成为江林宣心中的遗憾。

根据江林宣的考证,江氏百八郎公从河南迁到福建,在永定高头定居并繁衍后代。从明清时期开始,大量江氏先人从高头迁往台湾。据族谱记载,从高头到台湾的“开台祖”就有343人之多,大多是在康熙、乾隆年间迁往台湾,少数是在明朝末年迁台。

这些江氏先人在台湾开枝散叶,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一代代人口耳相传,将祖籍地的信息珍藏在族谱中,期待有一天能够重新续上这条跨越海峡的血脉之线。江氏在台湾的第七代子孙江彦震手中就有一份从父亲手中继承来的家谱。300多年前,江氏先辈鉴周公抵达台湾。家谱里清楚记载鉴周公子孙血脉在台湾的生息繁衍,但是再往前呢?鉴周公来自哪里?自己的“根”又在哪里呢?与对岸的江林宣一样,江彦震有着同样的困惑:“一开始不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后来年纪慢慢大了,就想了解我们到底从哪里来。”

转机出现在2008年,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启动。江林宣决定亲自前往台湾寻亲。在台湾六桂堂总部帮助下,江林宣联系上了岛内的江氏宗亲会。“电话打通后,对方听说我是从大陆来的江氏,都很热情,开着车接上我跑遍整个台湾,寻找高头的江氏宗亲。”江林宣告诉记者,正是这样的机缘,他结识了在桃园的江彦震。

两人带着各自的族谱一对接,代次、名字完全吻合。江彦震的族谱上清楚记载着鉴周公从永定高头迁到台湾的史实,而江林宣的族谱上正好有鉴周公从高头迁出的记录。这场跨越海峡的相逢,解了江彦震多年的心结,也连接起两岸江氏宗亲的深情厚谊。

同宗共祖

同根同源,情牵两岸。虽然江宇强的父亲江秋榕1947年就从高头迁至台湾,但“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祖训他一刻也没有忘记。

“父亲说着一口地道的客家话,逢年过节我们家的饭桌上都是各类客家美食。”江宇强回忆道,过年一定要蒸年糕,五月初五包粽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道叫芋子粄的小吃。”江宇强的父亲会将芋子蒸熟并捣成芋泥,再撒入木薯粉进行搅拌和揉搓,后将韧性十足的粄条放入用花生、猪肉块、鱿鱼干、冬笋等食材煸炒的料汁里焖煮而成。“冬笋在大陆不是什么稀奇食材,但在台湾价格不低,父亲坚持要做这道菜,的确是离不开家乡的味道。”

不仅是美食,两岸江氏还有共同的信俗。被神格化的江氏先祖东峰公太是高头江氏特有的地方保护神。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发生以张琏为首的民变,江东峰率子侄抵御时不幸身亡,后受到族人及周边民众的景仰和供奉。“永定高头江氏明末清初开始赴台,东峰公太作为保护神也随江氏先人一起到了台湾。”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原副院长徐维群教授告诉记者,台湾以江氏宗族为主要族群的村落都有此信仰,几乎家家户户的神龛都奉祀着东峰公太。

当江宇强跟随父亲第一次回到高头时,熟悉的客家口音让跨海而来的他倍感亲切。祠堂内挂着的“济阳堂”堂号,对他来说更是再熟悉不过——台湾的江氏宗祠里也挂着同样的牌匾。“相同的族谱、乡音、美食、宗祠、信俗文化,这些都无不印证着闽台江氏是一家。”江宇强说。

代代相传

2024年5月,细雨中的永定区高头镇江氏宗祠前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一群特殊的家人——43位来自台湾的江氏宗亲,终于回到了阔别数百年的祖地。当载着台湾江氏宗亲的车辆缓缓驶入这个客家小镇,等候多时的当地宗亲立刻点燃鞭炮、敲响锣鼓、舞动长龙。听亲切乡音、品家乡风味、观家乡变化,台湾江氏宗亲连连说:“回家了!回家了!”

客家人有着根深蒂固的故土情结,随着两岸交流愈发频繁、交通愈发便利,台湾各地的江氏宗亲经常组团回到祖地,交流互动越来越密切。作为台北市永定县同乡会的新一任理事长,江宇强深知闽台江氏的亲情需要一代接一代传承。

“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他对两岸江氏的交流不遗余力。”江宇强说,父亲在世时,高头江氏乡亲总是亲切地喊他一声“秋榕叔”。江秋榕在台北当了20多年的里长,还连任了第九、第十届的台北市永定县同乡会理事长,无论是永定还是台北的乡亲们需要帮忙,江秋榕总是义不容辞。“那时候,秋榕叔每次回到永定高头,总有乡亲们排起长队,问他自家迁往台湾的亲眷的近况,或是让他帮忙寻找失联的亲人。”江宇园回忆道,江秋榕总是耐心地记下来,促成了不少江氏乡亲的团聚。

如今,接棒的江宇强活跃于两岸江氏宗亲和客家文化的交流中,尽心竭力组织台湾永定籍乡亲回祖地寻根谒祖、参与两岸客家文化交流活动。去年6月,江宇强带着4个儿子回到高头,临行前他说:“原来是阿公带着我回老家,这次是你们跟着我回去,你们得知道,回家的路怎么走。”

一代代高头江氏的传承,将两岸的血脉亲情紧密相连。这条跨越海峡的回家路,在接力中越走越宽,正如江氏宗祠前那袅袅香火,延续着永不磨灭的宗族记忆与浓浓乡愁。

责任编辑:周冬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