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林则徐诞辰240周年。
他以虎门销烟,扬我民族正气;以放眼世界,成就左海伟人。
8月28日,福建省暨福州市纪念林则徐诞辰240周年大会在榕举行。福建日报记者 肖春道 摄
8月28日,福建省暨福州市纪念林则徐诞辰24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同日,系列纪念活动中的林则徐铜像拜谒仪式与学术研讨会也相继举办,共同缅怀这位民族英雄的不朽功绩,传承弘扬其伟大精神与崇高风范。
福州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故乡,林则徐生于斯,长于斯,归葬于斯,福州也留下了一系列与他相关的珍贵遗迹。
作为林则徐的家乡,福建始终高度重视对其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等精神的传承弘扬。
福建博物院广场前的林则徐塑像。图源:福州晚报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对林则徐相关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倾注了大量心血,亲自推动林则徐纪念馆、出生地、故居等文物保护修缮。
1990年6月18日,到任福州仅月余的习近平就到林则徐纪念馆瞻仰、调研。1995年6月3日,林则徐铜像在福州竖立。在揭幕仪式上,习近平满怀深情地说:“今天我们故乡人民竖立起林则徐铜像,就是为了激励自己,教育后人,让在林则徐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永远发扬光大。”
1995年8月24日,在福州市纪念林则徐诞辰21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强调,我们要“继承、发扬林则徐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气贯长虹的民族正气,学习他清廉刚正的高尚风范,学习他‘开眼看世界’的开拓精神”。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
林则徐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的宝贵资源。
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振聋发聩的名言,其中有三句话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也让屏山君久久回味——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842年,57岁的林则徐被贬赴新疆。在西安与家人分别时,他慷慨赋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诗,也成为他一生不计个人得失、精忠报国的真实写照。
林则徐的一生,是为国为民的奋斗历程。他主持“虎门销烟”,以“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的决心捍卫国家主权;他治水兴利,足迹遍及神州南北,造福百姓;即便遭贬仍心系边防,通过屯田巩固疆土,真正做到了“上筹国计,下恤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林则徐的这句名言,强调其精神价值。
8月17日,位于福清市龙江生态文化园的林则徐广场正式立碑。图源:福州晚报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
当下,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爱国主义不仅在抗日战争等历史关头凝聚力量,成为中华民族穿越历史风浪的精神纽带,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成为新时代推进复兴伟业的重要支撑。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是林则徐自勉名联中的上联,亦是他一生秉持与践行的信念。
在清朝闭关锁国、科技文化停滞的背景下,林则徐突破传统窠臼,摒弃“天朝尽善尽美”的陈旧观念,以“经世致用”为原则,率先放眼世界。他主持编译西方书刊,推行“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开放政策,倡导“师敌之长技以制敌”,极大开拓了国人的视野。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福州市鼓楼区举办纪念林则徐诞辰240周年活动。图源:家在鼓楼
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至今仍具有深远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素来讲究“和而不同”,包容才能实现不同文明美美与共。当下,一些国家逆流而动,筑起“小院高墙”,热衷于选边站队和零和博弈,推行单边主义,阻碍全球合作与发展。而中国始终秉持“海纳百川”的胸襟,坚持扩大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与响应。
正如一位与会教授所言: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更须以林则徐的精神为鉴,坚持全球视野、理性态度和开阔胸怀,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作为林则徐自勉名联中的下联,这八个字在其从政生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林则徐的一生,镌刻着清正廉洁的风骨。他历官14省,始终秉持“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的操守,在水利、漕运、救灾等民生领域励精图治,被百姓誉称为“林青天”。他注重自我修养,以《十无益》修身立世,强调严明法纪、整顿吏治,展现出清廉刚正的高尚风范。
8月24日,福州林则徐故居正式开放。图源:福州晚报
在当前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体悟林则徐的清廉风范更具现实意义。他严于律己的操守,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高度契合。中国共产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将党风廉政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林则徐所践行的“无欲则刚”,与中国共产党人克己奉公的价值追求一脉相承。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林则徐严谨治学、重视家风,所著《十无益》《观操守》等至今仍具有深刻的警示与启发价值,不仅影响着家庭教育,更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至今仍被奉为立身处世的道德准绳。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伟大的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缅怀民族英雄,担当时代使命。传承林则徐的精神,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实干担当,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注入磅礴动力,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新的时代华章。
来源: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屏山君工作室
记者:林清智